• 我和于是之这一生
  • 我和于是之这一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和于是之这一生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30.74 5.3折 58 全新

库存7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曼宜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06593

出版时间2018-03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纸张胶版纸

页数306页

字数0.183千字

定价58元

货号SC:9787521206593

上书时间2024-04-30

文源文化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曼宜,1925年生于北京,1948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后入华北人民文工团,在此与于是之相识相爱,并于1950年结婚。1983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开始系统地搜集、整理于是之相关材料,编有《于是之家书》。于是之,有名表演艺术家,中国话剧代表人物。话剧代表作有《龙须沟》(1951)、《骆驼祥子》(1957)、《茶馆》(1958)、《丹心谱》(1978)、《洋麻将》(1985)等,电影代表作有《青春之歌》(1959)、《秋瑾》(1984)等。曾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第一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幼学纪事》曾入选语文教材;著有《于是之论表演艺术》《演员于是之》等。
主编推荐:
?于是之代表作《龙须沟》程疯子?1951《骆驼祥子》老马?1957《茶馆》王利发?1958?《青春之歌》余永泽?1959《丹心谱》丁文中1978《洋麻将》魏勒?1985《太平湖》老舍?1988★于是之夫人李曼宜首度亲撰回忆录 完整讲述风雨同舟相扶相携60余载★一个学者型演员一生的荣耀与孤独、坚守与挣扎、奋斗与遗憾★于是之之所以成为于是之,天赋之外,他还做了哪些努力?★恋爱中的于是之★演员身份之外,于是之是一个怎样的父亲?★1951年在李伯钊指导下首次在舞台上出演毛主席★“第一副院长”八年,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系统梳理于是之和舅舅石挥的家庭及艺术渊源★1992年舞台谢幕之后,于是之与病魔之间进行了怎样艰难的抗争?★完整收录《赤壁大战》演员日记(谢晋导演邀请,后因故未拍摄)★儿子于永、孙子于昊明首度撰写回忆文章★最全于是之年表,系统梳理于是之艺术人生★布面精装烫印,随书附赠一套十张于是之纪念票(书法作品+经典剧照)
内容简介:
于是之凭借表演天赋和超出常人的努力,从社会底层中奋斗出来,并保持了终生的学习和谦逊。他一生视表演艺术为生命,创造了多个经典的艺术形象,受到了观众的喜爱。94岁的夫人李曼宜记录下了风波迭起、世事沧桑中的相依相傍。本书起笔自1949年的相识相知相爱,有爱情和家庭生活的甜蜜忧伤,更有于是之此后60余年里在话剧表演事业和个人命运上的艰难跋涉,道出了风光无限的演员生活背后那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这本回忆录质朴平实,细腻动人,从中可看到这对伉俪贯穿一生的深爱和信任。不论是研究于是之本人,还是中国当代话剧,这本书都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摘要:
    第一印象:灰布制服中的紫红毛衣1949年的春天,北平刚刚解放不久,虽说还是春寒犹厉时节,可在空气中已经令人感到一种暖融融的气氛了。我们北师大的一些同学在看了一个从解放区来的文工团演出的歌剧《赤叶河》之后,都感到非常振奋。从他们演出的内容、形式和音乐等方面来看都是我们过去没有接触过的,因此很受鼓舞。后来又听说音乐家贺绿汀先生是这个团的领导之一,我们对这个团就更有一种羡慕之情。一天,有位同学得到一个信息,说这个文工团正在招收新团员,于是我们十来个同学当时就决定去报考。测试非常简单,我们都被录取了。记得当时我被告知,3月24日报到,自带行李,要在文工团里住,到时会有车来接。这个文工团是刚刚从解放区进入北平城的,全名叫“华北人民文工团”,隶属于中共中央华北局。去报考的那天,我看文工团里的同志,不论男女老少,都穿一身灰粗布的制服,显得很精神。而我们当时在学校多穿旗袍,很少穿长裤(只有上体育课时才穿)。为了别太特殊,我用家里仅有的一块黑咔叽布做了一套制服,准备在报到那天穿。一切准备就绪,报到的日子也到了。那天,我在家焦急地等待着接我的车,有些坐立不安,听到有人告诉说:“车来接你了!”我赶紧跑到大门外一看,愣住了。接近没有想到,接我的“车”竟是一辆小毛驴拉的胶轮大车(这是当时文工团里专享的交通工具),赶车的小伙子也是从解放区来的“红小鬼”。他非常客气,帮我把行李放到车上,而我这个城里人第一次爬上了毛驴车。“坐稳了!”小伙子手中的鞭子一甩,轻轻地吆喝一声,我们的车便启动了。小毛驴一路小跑,“踢踏踢踏……”那均匀的节奏敲击着北平城的柏油马路。在行李上,心情特别激动。我想,要记住,我是这样走进革命队伍里来的。我们报到的人先到了那时的团部,地点是在西堂子胡同1号——一座很讲究的小洋楼,后边还有花园。听说那里原来是国民党将领宋哲元的公馆。文工团负责接待我们的同志根据我们几个人的情况——有学声乐的,有在学校业余剧团的——将我们都分到戏剧部了。那时,我听说文工团还有音乐部和一个管弦乐团。戏剧部又在另一个地点。当时文工团之所以住得那么分散,是因为刚进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大房子,只好临时找些空房住下。戏剧部在东华门大街19号,那里原来是一座大饭庄,坐北朝南,门口是高台阶,进门是个四合院,有一排北房、东西厢房和南房,房间都很宽敞,屋外四周还有很宽的走廊,中间有个不小的天井(后来这里搭了凉棚,我们集会、排练都在这里)。东边还有一个跨院,这些房间都被打了隔断,也许就是原来的“雅座”,这样就可以住下不少人了。我们刚到这里的时候,先住进来的同志都很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过了一会儿,只见一个穿着紫红毛衣的小伙子,跑来帮我们提行李,安排住处。那时由于床还没买齐,男同志一律打地铺,住在大北屋;我们几个女同志分别住在东西厢房,屋里是有床的,算是优待了。当时,我心里很纳闷,这个穿紫红毛衣的人是做什么工作的呢?看他那身打扮,显然不是刚进城的“老”同志(这个“老”,只是区别于我们新来的同志,那些“老”同志其实也很年轻),可他又俨然以团里的主人身份在接待我。把我们都
...
目录:
目 录 自  序  /001第一印象:灰布制服中的紫红毛衣  /001找到了“家”  /008李伯钊指导于是之排演歌剧《硫磺厂》  /014难忘1949年党的生日  /021亲历开国大典  /027初次下厂、下矿演出  /031值得回忆的苏联话剧《莫斯科性格》  /039从恋爱到结婚  /050我们的家  /0671951年在舞台上第一次出现毛主席形象  /087于是之早年的学习生涯  /102关于《幼学纪事》  /111关于《祭母亲》  /118公园偶遇钱学森、蒋英夫妇  /124《茶馆》复排风波  /128从《像他那样生活》到《丹心谱》  /145“第一副院长”八年  /171于是之和他的舅舅们  /186莫斯科之行  /204与病魔抗争  /217附录一为了纪念与感动  王丹  /246回忆父亲  于永  /253我印象中的爷爷  于昊明  /257附录二筹拍《赤壁大战》的演员日记  /261于是之年表  /281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