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文化史(修订版)
  • 晚清文化史(修订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晚清文化史(修订版)

全新正版现货

38.6 6.7折 58 全新

仅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汪林茂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657394

出版时间2016-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58元

货号24154948

上书时间2023-10-25

天涯淘书阁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全新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风潮云涌、波澜壮阔的晚清70年,中国的传统文化加速没落,近代文化在中国出现并成长,文化从传统时代进入近代时期。

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次交锋,中国近代文化的逐步形成,与西方近代文化走了一条相反的路。

1.中国文化数千年发展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大转折阶段,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时期。               

2.虽只有短短的70年,却几乎浓缩西方数百年的文化史内容,席卷各个领域,多色彩、多声音、多变幻。                                           

3.民族主义观念、国家观念、民权观念、平等观念、新伦理观念在这一时期逐步产生。

内容简介】:
    《晚清文化史(修订版)/中国历代文化史书系》论述了自1840年前后至1911年之间的晚清文化状况,展示了近代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因此,对于读者了解晚清时期社会现实和其文化的独特性,具有积极的学术意义和出版价值。七十年的晚清文化运动,几乎浓缩了数百年西方文化史的内容,浮光掠影般地走过西方数百年文化史历程。 

    晚清是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转型期,加之国际上列强的入侵以及国内社会的动荡,促使一大批中国人全力寻求治国救民的道路。从*初看到机器伟力之后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深入其中“力、富、学”的发现,采西学以自强,再至民智的开启,民族主义意识的形成,中国人寻求自强的道路从外到里,逐渐深入。反映在文化的发展上,便有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之势。

作者简介】:
汪林茂,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为晚清史。著有《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浙江辛亥革命史》《浙江通史·第十卷》等。

目录】:

绪论 / 001


 


章  世界的发现与近代文化的萌发 / 001


一、一统“天下”的裂变 /001


  1.儒家一统的“天下” / 001


  2.“天下”的裂变 / 007


二、走出“天下” / 010


  1.经学的衰变 / 010


  2.经典的虚化和经学的异化 / 017


  3.走出经学 / 022


  4.“格物”之学的独立 / 027


  5.重整知识和观念体系 / 034


三、世界的发现 / 040


  1.“千古创局”下的探究 / 040


  2.走出华夏中心主义的锢蔽 / 046


四、“经世致用”原则下的“师夷”活动 / 051


  1.发现“长技” / 051


  2.“师夷”的蠕动 / 054


  3.开启新方向 / 060


 


 


第二章 “力”“富”“学”的发现———近代文化的初兴 / 066


一、“采西学”以“自强”与“中本西末” / 066


  1.“采西学”以“自强” / 066


  2.“本”与“末”的文化界定 / 072


  3.规律下的近代文化扩展 / 080


二、“力”的发现与追求 /084


  1.“兵势”的发现与寻觅 / 084


  2.“制器之器”的引进 / 090


  3.呼唤“机械之天下” / 095


三、“富”的发现与伦理观念的变迁 / 099


  1.“富”的发现与追求 / 099


  2.工商“立国”和“富民” / 105


  3.伦理观念的更新 / 113


四、“学”的发现和新知识的传播 / 117


  1.近代之“学”的发现 / 117


  2.西学知识的引进和传播 / 124


  3.知识体系的更新 / 137


五、社会文化的新气象 /141


  1.“洋”的渗透浸润 / 141


  2.社会观念的变迁 / 145


 


 


第三章 “民”“智”的发现———近代文化的发展 / 155


一、“兴西学”潮流下的“中西会通” / 155


  1.“天下移风” / 155


  2.“公理”的探求 / 159


  3.“中西会通” / 167


二、“民”的发现和“民权”的张扬 / 177


  1.“民”的发现 / 177


  2.“民权”的张扬 / 182


三、“智”的发现和近代知识体系的提出 / 191


  1.“智”的发现和崇尚 / 191


  2.近代知识体系的形成和提出 / 195


  3.由“学”而“智”的理路 / 200


四、“开民智”口号下的文化启蒙运动 / 207


  1.“开民智”为“义” / 207


  2.兴办近代教育 / 210


  3.创办报刊 / 215


  4.西书翻译 / 219


  5.文字语言改革 / 224


  6.文学的俗化 / 234


五、新文化的架构 / 240


  1. “再立堂构” / 240


  2.近代教育体制的雏形 / 242


  3.大众传播机制的初建 / 243


  4.近代科学研究体制的探索 / 247


  5.新文字语言体系的成形 / 251


  6.新文学体系的建构 / 252


 


 


第四章 建设民族新文化 /254


一、近代文化方向的确立和“中西会通”的深化 / 254


  1.“若厉”到“若膻”的急速转换 / 254


  2.西学的泛漫扩张 / 260


  3.新文化运动的深化 / 265


  4.“中西会通”以“造就新世界” / 271


二、民族主义———祖国主义———国民主义 / 277


  1.整合国族:民族主义 / 277


  2.“知有国家”:祖国主义 / 286


  3.权利与义务:国民主义 / 295


三、启蒙的深化与意义世界的更新 / 303


  1.留意“新民之道” / 303


  2.“人人能识字” / 306


  3.“开通社会智识” / 311


  4.冶铸“国民新灵魂” / 323


  5.意义世界的更新 / 331


四、近代政治文化凯歌行进 /339


  1.“政治之本原”的更替 / 339


  2.尊重人权原则 / 344


  3.主权在民原则 / 346


  4.分权原则 / 349


  5.法治原则 / 352


五、民族新学术的初建 /356


  1.理性的学术 / 356


  2.以科学为内核的学术 / 363


  3.民族的新学术 / 367


  4.近代学术体制的初建 / 377


六、文化世俗化与民族新文化体系的初建 / 388


  1.文化建设的世俗化方向 / 388


  2.世俗化教育体制的形成/ 399


  3.大众传播体系的建设 / 403


  4.文学艺术的世俗化 / 410


 


后记 / 42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全新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