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口发展史
  • 中国人口发展史
  • 中国人口发展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人口发展史

全新正版现货

62.3 7.0折 89 全新

库存2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葛剑雄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16421

出版时间2020-05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89元

货号28969462

上书时间2023-10-23

天涯淘书阁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全新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目前的人口是怎样发展而来的?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口调查的?在过去几千年中,中国的人口是如何迁移、分布的?对现有历史人口资料应该如何准确地评价和运用?这本书即能满足读者对于这些问题的疑惑。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人口发展的简明历史,*名学者葛剑雄以其专业的历史学功底,不仅将中国以往多年间人口变化的现象及其特点、原因做了全景式的梳理与阐述,还对中国历史人口的构成、分布、迁移及调查制度做了论述。


·本书脉络清晰,论述深入浅出。宏观的历史线条下,不乏能捡拾到颇富趣意的历史细节。比如:战国时越王勾践为了迅速增加人口,曾规定国民凡男二十岁、女十七岁不嫁娶的,父母要受处罚。西晋泰始九年(273年),为了在百姓中挑选宫女,竟下令全国停止婚嫁。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母亲曾以生吞一种螺的方法避孕……


·关注中国历史的人,不能不关注人口发展的历史。关注中国人口现状和未来的人,也不能不了解中国人口的过去。



内容简介】:

《中国人口发展史》是*名学者葛剑雄教授研究中国人口发展的学术专著。正如葛剑雄先生所述:“就像国民应该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一样,中国公民都应该了解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本书通过爬梳史料,详细论述了中国两千多年间的人口现象、人口变化发展的过程及其原因,总结了其中的规律。全书分为上、中、下编,上编主要论述历代人口调查制度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并对历史人口资料做了相应评价;中编以时间为脉络,分章具体阐述了先秦至清朝的人口发展情况,并剖析了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原因;下编则从人口的构成与再生产、人口的分布及迁移等方面做相关交代。在历史的回溯与重建中,本书既能使读者对中国人口发展的全过程有整体了解,从而进一步理解现在,思索未来;同时也能为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各相关学科提供有利条件。



作者简介】:

葛剑雄: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生于浙江吴兴县南浔镇(今属湖州市南浔区)。1965-1978年任中学老师。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生,师从谭其骧教授,1983年在职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1年晋升教授,1996-2007年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2007年任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2007-2014年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长。现为复旦大学资深教授,*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目录】:

目 录


绪 论


节 中国人口发展史的空间范围/1 第二节 中国人口发展史的时间范围/4 第三节 中国人口发展史的具体内容/10


1.人口数量的变化/10


2.人口分布的变化/13


3.人口迁移/16


第四节 研究和了解中国人口发展史的意义/19


上  编 历代人口调查制度与现存资料


章 人口调查制度的起源


节 大禹时的人口记录不可信/25


第二节 《周礼》的记载并非实际制度/31


第三节 《国语》所载为早的人口调查制度/33


第四节 首次全国性人口调查完成于秦代/36


第五节 公元2年西汉户口数是现存早的全国性人口数/39


第二章 人口调查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节 战国、秦、汉的上计/43 第二节 唐代的记账和户籍/48 第三节 多头统计的混杂——宋代的户口统计制度/60 第四节 金代的猛安谋克制和户籍登记/63 第五节 明代的户帖与黄册制度/66 第六节 清代:由户口登记向人口普查的过渡/71 第七节 1911—1949年:有名无实的人口调查/76


第三章 历史人口资料的评价


节 历代户口统计数/81


1.历代户口资料的时间和空间空白/81


2.户口数字本身的错漏/84


3.户口数与实际人口数的差异/85


4.书面制度与实际制度的差异/91


第二节 方志记载的户口数/98


1.一般特点/98


2.使用中应注意的方面/100


第三节 家谱:官方户口数以外的数据库/104


1.家谱资料的独特作用/106


2.家谱资料的局限性/110


3.家谱人口资料的运用和研究成果/113


中  编 历代人口数量的发展和变化特点


第四章 秦、汉时期


节 先秦人口数的估计/123 第二节 秦时期/124 第三节 西汉时期/125


1.汉初人口数的分析/125


2.各阶段人口数量/127


3.西汉郡国范围外的人口/132


第四节 东汉时期/136


1.各阶段的人口变化/137


2.东汉人口数推算/142


第五章 三国至隋时期


节 三国、西晋时期/145


1.户口数字分析/146


2.实际人口数的估计/149


3.东汉三国之际的人口谷底/152


4.西晋人口推算/154


第二节 东晋、南朝/155


1.东晋/155


2.宋/156


3.齐、梁、陈/157


第三节 十六国、北朝/159


1.十六国时期户口数字分析/159


2.十六国时期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161


3.北朝人口数量的变化/163


第四节 隋时期/165


1.隋初南北人口合计/165


2.人口峰值的估计/166


3.隋朝统计范围外的人口数估计/169


第六章 唐时期


节 户口数字分析/171 第二节 人口峰值推算/172 第三节 隋唐之际人口谷底推算/183 第四节 唐后期的人口变化/184 第五节 唐朝统计范围外的人口估计/187


1.吐蕃/187


2.高丽/190


3.渤海/190


4.南诏/191


5.突厥/192


6.回纥(回鹘)/194


7.党项/195


8.其他/196


第七章 宋、辽、金时期


节 五代时期的人口耗减/197


第二节 宋代户口数的真实含义/200


1.关于“丁”和“口”的含义/201


2.如何理解宋朝当时人的议论/208


3.宋朝的实际人口数是否与前后时期矛盾?/213 第三节 宋代实际人口数的推算/219 第四节 辽朝人口数估计/221 第五节 金朝人口数量的变化/223


1.金朝户口数分析/223


2.宋金之际的人口谷底/229


第六节 其他政权、地区的人口估计/231


1.西夏/231


2.大理/233


3.其他/233


第八章 元时期


节 史籍所载元代户口数/236 第二节 金、南宋末年人口谷底的推测/238 第三节 元朝人口数的推测/248 第四节 西藏人口的调查/254


第九章 明时期


节 明代人口数量研究概况/258 第二节 明代初期人口总数的确定/260 第三节 元明之际的人口谷底/268 第四节 明代人口峰值估计/269 第五节 明朝统计范围外的人口估计/274


第十章 清时期、近代


节 清代人口数量研究的评价/275 第二节 清代人口峰值/277 第三节 明清间人口谷底数的推算/281


第四节 清朝后期的人口耗减/284


第五节 怎样认识清朝的“人口奇迹”/287


第六节 1912—1953年的人口变化/291


第十一章 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节 增长缓慢/294 第二节 “大起大落”和发展的阶段性/295 第三节 人口增长的阶级不平衡性/298


事实和原因/298


第四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304


1.汉族与其他民族人口增长的差异/304


2.产生差异的原因/306


3.其他民族间人口不平衡增长的原因/311


第十二章 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节 地理条件/316 第二节 农业生产/319 第三节 战争/322 第四节 政治制度/325


1.法*、政策/326


2.赋役制度/328


3.刑法制度/330


第五节 传统思想和习惯影响/332


下  编 人口构成   再生产分布   迁移


第十三章 人口的构成与再生产


节 性别构成/339 第二节 婚姻状况/342 第三节 家庭规模/348 第四节 出生率/352 第五节 死亡率/355


1.婴儿死亡率/355


2.成年前的死亡率/358


3.孕妇产妇的死亡率/358


4.疾病及衰老引起的死亡/358


5.酒精、药物等中毒引起的死亡/359


6.非正常死亡/360


第六节 民族构成/361


1.基本特点/362


2.原因/365


第十四章 人口的分布


节 阶段:商、周至东汉末年/369 第二节 第二阶段:三国至五代时期/385 第三节 第三阶段:宋至近代/389 第四节 人口分布重心的转移/405 第五节 人口分布形成和变化的原因/408


1.自然条件/408


2.经济条件/410


3.政治条件/412


4.社会条件/413


第十五章 人口的迁移


节 人口迁移的类型、特点和规律/415


1.自北向南的离心型迁移/417


2.政府强制性的内聚型移民/427


3.东西向的渗透型移民/429


4.由内地向边疆的开发性迁移/432


5.东南沿海地区对海外的移民/436


6.北方少数民族的内徙与西迁/439


7.南方非汉族的退却性迁移/441


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意义/443


1.国家和民族的形成/444


2.文化的传播/445


3.人口的合理分布/446


4.人口素质的提高/447


5.城市的形成和扩大/448


余 论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全新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