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元化文稿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王元化文稿

全新正版现货

240 6.7折 360 全新

仅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陆晓光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34167

出版时间2017-1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纸张纯质纸

定价360元

货号25229538

上书时间2023-10-23

天涯淘书阁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全新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思想家文库”系列丛书之一。文化大家、当代思想家,具有广泛影响。

内容简介】:

 《王元化文稿》共三卷,约1500千字。分为:文学卷、文化卷、思辨卷。


  该项目已进行多年,是各方辛勤劳作的成果。各卷于2013年初步编选完成至今一直在进行中后期编辑工作,目前*卷“文学卷”、第二卷“文化卷”基本完成初步编辑工作;第三卷“思辨卷”已大体成形,需进一步日臻完善。


全书三卷预计2017年初完成全部编选编辑工作,2017年9月完成全部审校工作,付梓印刷,2017年底完成出版。



作者简介】:
陆晓光,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留校后在职师从王元化攻读博士学位。海外经历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日本神户大学客座教授等。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导。近年来完成项目有:(1)《冈村繁全集》(10卷)翻译出版(王元化主编,陆晓光等副主编,已于2012年全部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资本论》美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去年末已提交结项);(3)“王元化文艺美学研究”(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暑假前已提交结项)。2008.05-2016.06?筹建并担任华东师范大学王元化研究中心主任(兼),目前已出版相关著述为:《清园先生王元化》(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王元化人文研思录》(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近年来获奖论文主要有:“马克思美学视阈中的“汉特医师”们”(载《社会科学》2008/04),获上海市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2010年优秀成果奖论文二等奖;《资本论》的自然科学类比——关于马克思科学精神(载《社会科学》2010/10),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优秀成果奖论文二等奖。

目录】:

《脚踪》序0


 


乞丐收容所(报告文学)0


 


民族的健康与文学的病态0


 


礼拜六派新旧小说家的比较0


 


散文式的悲剧0


 


曹禺的《家》0


 


记达君0


 


《写给吴步鼎的七封信》小引0


 


第二辑从《热风》到《地下文萃》


 


《热风》献词0


 


关于阿Q0


 


从《展望》到《地下文萃》0


 


1946年《联合晚报·夕拾》每日短评文选0


 


1948年末至1949年初《周末专栏》文选0


 


记辛劳0


 


《于伶诗钞》序0


 


《一笑之余》序0


 


怀贺绿汀0


 


第三辑“向着真实”


 


纪念鲁迅先生0


 


将人提高


 


“要有光”


 


谈人格力量


 


用光明暴露黑暗


 


鲁迅的三十年战斗的起点


 


反对“无巧不成书”的“巧”


 


车尔尼雪夫斯基与《怎么办?》


 


《向着真实》改版后记


 


第四辑文学沉思录


 


将人提高一解


 


有真实的地方就有诗


 


失去爱情而歌与失去金钱而歌


 


让酷评的幽灵永不再现


 


党的文艺政策和文艺规律的一致性


 


看电影小记


 


文学的启蒙与启蒙的文学


 


影片《天云山传奇》点滴谈


 


谈巴金的《随想录》


 


论样板戏


 


写在两篇文章的日译之后


 


《王元化文学评论选》前言


 


《文学沉思录》初版后记


 


第五辑马克思主义与新方法论问题


 


和新形式探索者对话


 


鲁迅论与综合研究法


 


不要把理论联系实际简单化


 


关于新思潮答问


 


马克思主义与新方法论问题


 


关于文艺学问题的一封信


 


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研究文学


 


谈近代翻译文学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略谈


 


第六辑读《文心雕龙》与黑格尔


 


释《情采篇》情志说


 


《读黑格尔》“情志”三题


 


《文心雕龙》创作论释义小引


 


审美主客关系札记


 


《文心雕龙创作论》初版后记


 


《文心雕龙创作论》第二版跋


 


《文心雕龙讲疏》序


 


《文心雕龙讲疏》日译本序


 


《读文心雕龙》小引


 


附:《读文心雕龙》目录


 


《日本研究〈文心雕龙〉论文集》序


 


《文心雕龙学综览》序


 


第七辑读莎士比亚与外国文学


 


在莎士比亚塑像揭幕仪式上致词


 


读莎剧时期的回顾


 


《莎剧解读》跋


 


告别张可


 


关于张可译作《早点前》


 


附:早点前


 


《文学风格论》跋


 


外国文学漫忆


 


谈老年之爱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亲情、友情、爱情


 


第八辑清园谈戏录


 


京剧札记


 


关于京剧与传统文化答问(节录)


 


在京剧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关于京剧的即兴表演


 


京剧“伍子胥”


 


由伍子胥所想到的


 


谈折子戏


 


谈基础与流派


 


京昆丑角戏


 


《清园谈戏录》序


 


《余叔岩研究》序


 


《杨村彬艺术世界》序


 


《吴石坚戏曲论文集》序


 


第九辑汪公严与清华校歌


 


汪公严与清华校歌


 


记汪公严


 


王芳荃遗著《怎样欣赏中国诗词》手稿目录


 


《无邪堂答问》摘抄


 


悼王瑶


 


记郭绍虞


 


《鲁迅与我七十年》序


 


《冈村繁全集》中译本序


 


记钱钢


 


记任铭善


 


说“伫中区”


 


谈闲适及其他


 


第十辑清园书屋笔札


 


《清园书屋笔札》


 


附:《清园书屋笔札》序


 


江陵图谱序


 


《胡铁生书法集》序


 


《舒同书法集》书后


 


《起潜先生书法选集》序


 


《刘旦宅书画集》序


*辑人文精神与千禧年主义


 


道德及其现代价值


 


生命、人文和政治文明


 


关于《中国与当今千禧年主义》的几句话


 


关于文明的物质化、庸俗化与异化的通信


 


《陈方正论文自选集》序


 


人文精神与二十一世纪的对话


 


答剑桥国际传记中心问


 


致书书


 


第二辑与雅克·德里达对话


 


与德里达对话访谈录


 


玛雅访古志


 


“达巷党人”与海外评注


 


与友人谈海内外学风书


 


姜椿芳与大百科全书


 


关于斯城之会及其他答问


 


谈想象


 


悼目加田诚


 


在南京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词


 


《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译序


 


参观斯特林堡纪念馆后想到的


 


第三辑马克思与王国维


 


人性札记


 


马克思主义面临的两个挑战


 


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


 


谈几个理论问题


 


为周扬起草文章始末


 


记冯定


 


记若水


 


我所认识的冯雪峰


 


王国维读《资本论》


 


王国维的境界说与龚自珍的出入说


 


《王国维全集》序


 


第四辑五四精神与东西文化


 


论传统与反传统


 


与友人书:谈古史辨


 


杜亚泉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关于近年的反思答问


 


对五四的思考


 


胡适与京剧偶记


 


郭嵩焘与湖南新政


 


第五辑读黑格尔与卢梭


 


读黑格尔的思想历程


 


论知性的分析方法


 


黑格尔哲学批判


 


卢梭公意说与黑格尔三范畴论


 


张奚若谈卢梭


 


与友人谈卢梭社约论书


 


吴江来信


 


第六辑理想主义的曲折历程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序


 


记顾准


 


谈孙冶方


 


记张中晓


 


我和胡风二三事


 


七律一首


 


记满涛


 


记林淡秋


 


唐康来信


 


悼念慎之同志


 


《适夷十封信》跋


 


谈鲁迅思想的曲折历程


 


纪念与超越


 


第七辑有关上海文化发展的意见


 


有关上海文化发展的意见


 


有关发展上海文化事业建议书


 


文化发展战略是项系统工程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的制定


 


文化交流和古籍整理


 


《文化发展八议》后记


 


《新启蒙》编后


 


关于文化问题答


 


《学术集林》编后记


 


邂逅草书话


 


第八辑学者与思想


 


记熊十力


 


再记熊十力


 


记韦卓民


 


记郑桐荪


 


记林毓生


 


谈汤用彤


 


谈杨遇夫


 


读樊著龚自珍考


 


谈胡适小集


 


谈胡适自传唐注


 


悼冯契


 


记谭其骧


 


贺麟《文化与人生》


 


陈澧《东塾读书记》


 


第九辑“走自己的路”


 


自述


 


重返清华园


 


寻根江陵


 


走自己的路


 


“以我为例”


 


我的三次反思


 


《清园近作集》序


*辑艺文鉴识(上)(§1—39)00


 


 


鲁迅和他先辈的不同(1939);鲁迅与尼采的不同(1939);明末将卒骄横(1940);文章繁简(1940);金圣叹示释弓(1940);金批《水浒传》(1940);金圣叹之死(1946);“世事洞明皆学问”?(1946);杨修之死(1946);汉剧《宇宙锋》(1953);川剧《帝王珠》(1954);秦腔《赵氏孤儿》(1959);早期讽刺文(1976);文如钩锁义若连环(1976);书狱妙喻(1978);答《电影艺术》记者问(1982);《文心雕龙今译选》跋(1983);《文心识隅集》序(1986);狗儿爷与农民意识(1986);《芙蓉镇》的不足(1987);《文心雕龙研究》序(1988);《敦煌遗书文心雕龙残卷集校》序(1988);《文艺心理阐释》序(1988);《青松红杏图》(1992);博士论文评语(1994);观摄影展小记(1994);艺术的快与慢(1995);古文朗诵(1996);修辞例一(1996);修辞例二(1997);读书三得(1997);京丑戏(1998);观潘天寿画(1999);陆游诗中拈出的“平夷”(1999);《文心雕龙集校合编》序(2000);阿Q的美德(1992);鲁迅与《文心雕龙》(2004);谈《四代篇》(2005);续谈《怪虎豹》(2005)。


 


第二辑艺文鉴识(下)(§40—74)0


 


 


谈卓别林(1943);《约翰·克利斯朵夫》(1945);《人鼠之间》(1946);再谈卓别林(1946);谈果戈理(1946);谈陀思妥耶夫斯基(1946);在孤独中工作(1950);斯坦尼不懂契诃夫(1950);批评家对《海鸥》的攻击(1950);生活吸干了他的生命(1950);庸俗胜利了(1950);契诃夫的“小笑话”(1950);车尔尼雪夫斯基与《同时代人》(1952);毅然走着相反道路的果戈理(1952);狂暴的维萨里昂(1952);他从不掩饰自己的见解(1952);“契诃夫不叫人恐怖,人反而恐怖”(1952);哈姆雷特的犹豫(1953);圣像艺术(1953);别林斯基论莎士比亚(1960);以翻译入文学史(1962);席勒格的讥讽说(1962);塞缪尔·约翰逊的“褒贬格”(1962);谈史密斯《莎士比亚评论集》序(1962);泰纳(1962);柯勒律治谈《理查二世》(1964);摆脱阶级观点局限(1964);巴尔扎克的小说情节(1976);黑格尔论莎剧的偏见(1980);莎剧不能上演说(1988);伊利萨白时代的舞台(1995);莱渥夫是怎样一个人(1997);《莎剧解读》的回应(1998);《俄国作家论莎士比亚辑录》辑录后记(1998);《新约》(1999)。


 


第三辑美学辨析(§75—114)105


 


 


鲁迅、达尔文与马克思(1939);极目苍凉话雄关(1947);恩格斯批判了机械论(1950);美在生命(1959);创作的直接性(1962);艺术形象(1964);谈诠释(1964);风格与作风(1964);矫揉造作的作风(1964);观念性的统一(1977);美的理念辨析(1977);破艺术清洗论(1977);陆机的感兴说(1977);艺术思维过程(1978);诗与人为一说(1978);善入善出(1978);两种表象(1978);形象思维中的个别与一般(1978);破创作过程分段进行论(1979);驳形象化说(1979);知·好·乐(1979);有生命力的文学是站着的文学(1980);“不受资产阶级观点局限的人”(1980);研究方法与说明方法(1981);形象思维和理论思维(1981);新形式(1982);忒尔西忒斯式的酷评(1982);文艺理论体系问题(1982);写真实的厄运(1987);说真诚(1988);对观众的虚伪服从(1988);写意传统(1988);情况——情境——情节(1988);整体与部分和部分与部分(1988);生气灌注(1988);说主题(1994);比兴之义(1995);观赏的独立性与投入性(1995);路线斗争式的论辩(1997);趣味不会平等,艺术不会统一(1998);中国艺术与西方的不同(2002)。


 


第四辑名学思辨(§115—153)


 


 


《中国通史简编》的误译(1960);《灭惑论》与梁武帝之学(1961);王弼何晏《论语注》(1961);三教同源说(1961);玄佛并用(1961);玄学解《易》与汉儒《易》学异旨(1961);释自然(1961);释虚静(1961);三才说(1962);达名·类名·私名(1962);《墨辨》与《荀子》的认识分类(1962);专门名词(1962);三教治道说(1962);梁代玄风复阐(1962);释慧琳《白黑论》(1962);魏晋意象言之辨(1962);《灭惑论》与刘勰(1964);“前识”(1975);对任继愈道与理说献疑(1975);选言判断(1976);韩非解老(1976);矛盾论与治不逾官说(1976);费希特的自我意识(1976);黑格尔体系(1976);黑格尔的体系思考(1976);逻辑连锁(1976);由抽象上升到具体(1977);钟会四本论(1977);直接判断中的主谓关系(1979);氢氧碳不等于肉(1980);原则与原则的运用(1982);嚼饭与人徒增呕秽(1982);早期传入的因明学(1983);译经理论(1983);玄学再估价(1983);康德的百圆之喻(1991);“具体普遍性”质疑(1996);《矛盾论》为何批德波林(1999);佛学影响了中国文化(1999)。


 


第五辑文史考释(§154—187)


 


 


刘勰依古文说解《易》(1960);南朝的士族与庶族(1960);奉朝请(1960);佛窟寺为梁徐庆造(1960);刘勰世系(1962);文质概念引入文学始于佛经传译(1963);释物(1976);才性与才气(1977);《〈卜千秋墓壁画〉试探》(1977);《刘岱墓志》(1978);答《中华文史论丛》编辑部审读意见(1978);六诗与六义(1978);《孔疏》破《郑笺》(1978);“回到乾嘉学派”(1982);释宰(1982);释“文成规矩,思合契符”(1982);刘勰卒年(1986);释“道”与“德”(1988);僧、众也(1990);扶桑不是日本的旧称(1990);扶桑为东方理想国说(1990);三星堆出土的“神树”(1990);印第安人的亚裔祖先(1990);《“子见南子”与前人注疏》小引(1991);考证孔子未见南子或南子不是卫夫人(1991);子见南子的行为准则(1991);子见南子合于礼说(1991);释孔子矢词(1991);孔子*早的神圣化(1991);释“原壤夷俟”(1991);崔述先被日本重视(1992);驳己亥出都仓皇可疑说(1993);《学隶图跋》钩沉(1993);《死海卷》(1995)。


 


第六辑近现代掌故(§188—232)


 


 


谭嗣同的性格(1946);袁世凯的“忌讳”(1946);嘉道两朝士气衰颓(1975);鸦片战争时的抗英人物(1976);龚自珍与法家(1976);《京师乐籍说》(1976);“情”和“自我”(1976);从宥情到尊情(1977);横以孤(1978)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全新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