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德文化丛书:主体的迁变?从传教士到留德学人群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德文化丛书:主体的迁变?从传教士到留德学人群

全新正版现货

17.3 7.5折 23 全新

仅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叶隽 编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609487

出版时间2008-08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23元

货号20379058

上书时间2023-10-23

天涯淘书阁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全新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中德文化关系史的意义。是具有两种基点文明代表性意义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中德文化交流是东西方文化内部的两种核心子文化的互动,即作为欧洲北方文化的条顿文明与亚洲北方文化的华夏文明之间的交流。
  中德文化互动是主导性文化间的双向交流.具有重要的范式意义。

作者简介】:
叶隽,男,1973年生于江苏。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学博士,兼任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曾在德国、英国、法国等的学术机构做研究。专著有《另一种西学》、《现代学术视野中的留德学人

目录】:
总序
序言
章 绪论
 一、现代世界的形成与德国意义
 二、世界精神、资本时代与现代中国学术规制的生成
 三、从传教士到留学生:中介者、边缘人抑或创造家?
 四、研究思路与理论框架
第二章 德国视野里的“基督福音”与“中国心灵”——从花之安到卫礼贤
 一、西学东渐视野中的德国基督教会与传教士
 二、“自西徂东”之后的“基督福音”——花之安的传教思路与中国意义
 三、“中国心灵”的浮出水面:卫礼贤的“专业汉学”之路
 四、近代中国期待视野里的“德国传教士意义”
第三章 帝国的消解与现代的兴起——以安治泰与卫礼贤的比较为中心
 一、“世界政策”背景下的德帝国与传教会
 二、圣言会的德国背景及安治泰的民族本位
 三、同善会的民族色彩与卫礼贤的文化立场
 四、帝国消解之成立与现代兴起之可能
第四章 平生风义师友间——以卫礼贤与蔡元培、杨丙辰的北大交谊为中心
 一、北大改革背景下的德国文学系创办:卫礼贤与杨丙辰的师生同事之谊
 二、中德学术因缘的另段佳话:卫礼贤与蔡元培的“惺惺相惜”及其文化史意义
 三、北大一年:卫礼贤在中国学术场域的定位及其认知
第五章 科学原则的确立——以蔡元培、傅斯年等的中研院活动为中心
 一、从北大校长到中研院长:蔡元培对现代学术机构建制之认知
 二、社会历史潮流中的学术命脉:傅斯年对史语所学术旨趣阐发的德国背景
 三、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留德一代:科学原则与学术精神之确立
第六章 学科建设的推进——以德语文学学科杨丙辰、冯至等的师生关系为例
 一、先生一代的起点意义:以杨丙辰的学术认知为中心
 二、留德背景、南北大学与学术承传:世纪年代作为创业者的学生一代
 三、世纪年代的社科院外文所与学科建设:以作为学科领袖的冯至为例
第七章 结语
 一、学科规制生成的核心内容
 二、“留德学术群”研究的意义——中国现代留德学人的枢纽地位及其缺失
 三、“学术互动史”命题的提出——以德国学术之世界影响为例
主要参考文献
西文—中文名词对照表
人名及关键词索引
后记

内容简介】:
此著延续解构“西学东渐”的思路,强调传播主体在一国学术,文化场域的重大势位差别,以德田资源为中心,突出强调三个特殊视角:一是对国别资源功用区分的重视,二是对传播主体迁变的突出,三是对学术/教育制度生成的探讨。
  研究思路是:以个案研究为基础,突出比较型、群体性研究;往往通过两个个案的比较研究,或是通过若干相互关联的个案为主体的群体性研究,同时呈现其活动场域的丰富场景,尽可能回到现场。
  在空间维度上,选择北京大学、中央研究院、德文学科做研究场域;在时间维度上,既注意打点深入的可能,也考虑到历史屏幕的跨度性,尽可能从多场景、多元化的角度呈现历史的复杂图画。压在背后的,既有对个案人物的“同情之理解”、“温情之敬意”。也不乏“审视之目光”、“拷问之思量”。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全新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