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与历史1919—1937
¥
50
八品
仅1件
作者(美国)阿里夫德里克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
版次一版两印
印刷时间2005
装帧平装
页数242页
上书时间2017-12-2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商品描述
-
1925—1927年的革命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在中国发展的转折点。1925年以前,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唯物主义概念仅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进行社会分析的努力多半以失败而告终。正如王宜昌所指出,马克思主义者仅是对于中国社会进行了简单的皮相观察,缺乏深入其内部进行探索的兴趣,当然也就没有成功的研究记录。而1928年之后,当共产主义者再次对革命策略展开类似两年前的论战时,他们表露出对通过马克思主义社会分析来揭示中国前途的无比信心。同时,他们表现出的对于社会历史分析—或者比如王礼锡所谓的“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关注,至少在30年代的初期,超越了对唯物主义理论的哲学含义的研究。向社会分析的转向是革命运动遭遇问题和挫折的产物。当时所出现的问题,暴露了用以指导第一次国共统一战线的理论前提并不充分;同时,革命的实践要求革命者对于其所面对的社会结构,进行较革命尚处于空想阶段时更为透彻的思考。尽管这种社会分析最初出现于1926—1927年,不过,由革命挫折所引发的各种问题,要到1928年才获得了充分的阐述。
在1917年俄国革命之后的几年中,相信共产主义能够将中国从现时的困境中解救出来的中国知识分子越来越多。其结果就是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当时的共产党人和准共产党人将精力主要放在为共产主义的辩护上,批驳那些认为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或是中国还没有为共产主义的到来做好准备的观点。1922年《社会主义讨论集》中收入的文章通通都是从布尔什维克的角度看待中国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性。尽管作者们都同意马克思主义最终会在中国取得胜利,但是绝少有人相信中国已经为社会主义做好了准备。大多数人认为,出于具体的国情中国必须向社会主义发展;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保证国家的独立和发展。他们承认资本主义(以及无产阶级)在中国尚处于襁褓阶段。但是,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帝国主义阶段历史发展的动力与尚未进入帝国主义的时期是截然不同的。因为中国的资本主义是作为帝国主义的附属物而出现的,中国从其发展中获益甚少,反倒是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渗透。若要将中国生产力的成熟壮大的希望寄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无异于是自杀,因为与资本主义的发展相伴而生的,必然是帝国主义对于中国经济命脉的控制。此外,帝国主义者决不会允许资本主义在中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为这必将减少他们从中国的剥削中所获得的好处。社会主义,通过确保中国对自身经济的控制,能够保障中国的政治独立和推动中国急需发展的社会生产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