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史书、著名藏书家、刻书家刘承干刘氏嘉业堂、清末著名篆刻家徐三庚、民国著名藏书家、刻书家陶湘《印录》一册。
¥
2500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无
出版人无
年代民国 (1912-1948)
纸张白纸
刻印方式其他
装帧线装
尺寸23 × 16 × 0.4 cm
册数1册
上书时间2023-12-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商品描述
-
清代著名史书、著名藏书家、刻书家刘承干刘氏嘉业堂、清末著名篆刻家徐三庚、民国著名藏书家、刻书家陶湘《印录》一册,开本长宽:23*16厘米。大约20页40面。清代著名史书、著名藏书家、刻书家刘承干刘氏嘉业堂、清末著名篆刻家徐三庚、民国著名藏书家、刻书家陶湘旧印。刘承干(1881年-1963年),字贞一,号翰怡、求恕居士,晚年自称嘉业老人。浙江省吴兴县(今湖州市)南浔镇人,近代著名的藏书家与刻书家。鲁迅先生喻其为"傻公子",陈志岁先生尊其为"笃公子"。刘承干一生痴心藏书,醉心刻书,用心护书。他倾巨资藏书、刻书、聚书60万卷、20万册,并精心设计建造"嘉业堂藏书楼"用以庋藏。吴兴县(今湖州市)南浔镇人,近代著名的藏书家与刻书家。幼年就读于当地浔溪书院,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中秀才,宣统年间因连续在各地灾赈中捐银三万多两,累获分部郎中、四品卿衔、四品京堂,友人习惯称他为"京卿"。刘承干对历史有浓厚兴趣,自谓"弱冠即喜治乙部之书";长于古籍版本知识,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和水平。1914年沈曾植任浙江通志总纂时曾聘其为分纂。1920年至1921年任清史馆名誉纂修,吴士鉴在一封致缪荃孙的信中曾说,"姚仲实函及翰怡上馆长书,均已代交。刘、张二君赠以名誉,于馆中征借书籍,大有裨益"。尝就"通海垦牧公司"等多家公司董事。政治上属守旧派,与结集上海的清遗老来往密切,组织"淞社"定期雅集。刘承干1911年携家定居上海,1963年病逝沪上,终年82岁。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湖州陆心源的皕宋楼藏书全部流入日本静嘉堂文库。张元济先生曾经筹巨款想购买下皕宋楼的藏书,无奈和陆家索要的款项相差甚远,未能成交。静嘉堂因得到皕宋楼的藏书而名噪一时,日本汉学家纷纷来到中国抢购宋元精椠,大量珍贵的古籍流入日本。国内学者、有识之士,莫不扼腕叹息!刘承干看到这一切,毅然决定出重金收购古籍。经过若干年的苦苦搜集,甬东卢氏"抱经楼",独山莫氏"影山草堂",仁和朱氏"结一庐",丰顺丁氏"持静斋",太仓缪氏"东仓书库"等十数家藏书尽为刘氏嘉业藏书楼上的插架。缪荃孙在《嘉业堂丛书序》中说:"诸藏书家多佚出之本,无不归之,收藏遂富甲海上"。刘氏藏书当以宋版四史最为珍贵。号称镇库之宝。吴昌硕曾为藏书楼题写了"宋四史斋"。还有眉山刊本《宋书》,张元济先生印《百衲二十四史》,曾经采纳补缺。宋开庆110卷《鹤山先生大全集》、宋淳熙戊戌本《窦氏联珠集》也都是海内称绝的孤本。民国9年至13年,辟地20亩,靡金12万,在小莲庄鹧鸪溪畔建成藏书楼。该楼位于南浔镇西南郊,四面环水,楼呈口字形,是一座典型的园林建筑。清光绪死后,刘承干捐款在崇陵植树,宣统颁赐九龙金匾:钦若嘉业。(陆润庠代笔)刘承干以此命名藏书楼:嘉业藏书楼。另外他还以重金请到名流缪荃孙、王国维、董授经等考订校勘。并编有《善本藏书志》28册。
刘承干不但藏书,而且还自己雕版刻书。前后计有《嘉业堂从书》《求恕斋丛书》《影宋四史》《旧五代史注》等。另外他还大量地刻了被清政府列为禁书的《安龙逸史》《翁山文补》等。鲁迅曾经到上海青海路嘉业堂买过书,他在给杨霁云的书中说:"刘翰怡听说到北京去了,前见其所刻禁书目,真是杂乱无章,有用书不多,但有些书则非傻公子如此公者是不会刻的,所以他还不是无用的人物"。鲁迅还说:"刘翰怡对明季的遗老很同情,对清初的文字狱也颇不满,但奇怪的是他自己的文章却满是前清遗老的口吻。"鲁迅先生一语道出了刘承干的矛盾心理。他既同情明末的遗老,又对清代的文字狱表现出了不满,这和他的家世有着深刻的关系,刘承干的父亲是清朝的进士,他本人中过秀才。溥仪在伪满州国称帝时,他还寄去了贺表。平时写信、做文章连年号也不肯用民国纪元。他既以清朝遗老自居,可是又极力搜罗禁书刻印,让旁人看来,委实有点"傻"。刘承干刻书态度严谨,第一部刊印前,他都请著名学者校雠,然后再开印。印成后,再校订。嘉业堂所刊之书,以精美典雅著称于世。凡刻成的书,刘承干皆有题跋。他刻印的书,不是为了营利,大多送给学人,这其中也包括大批的日本学者。鲁迅先生在《病后杂谈》中写到:"对于这种刻书家,我是很感激的"。刘承干自1933年家道中落后,不得不变卖藏书,他的书散大致分为四个时期:一是,抗战前,宋刊四史及宋刊《鹤山先生大全集》等售与宝礼堂潘明训,《宋会要》稿本售与国立北平图书馆,后影印流通,《明实录》售与中央研究院,《永乐大典》残本售予大连满铁图书馆(现存北京图书馆)。二是,抗日战争发生后,刘承干将大量珍贵古籍运到上海,经郑振铎、徐玉森介绍将明刊本秘密售给重庆中央图书馆(现存台湾)。三是,抗日战争后,浙江大学图书馆购得嘉业堂藏书二万三千册。四是,解放后,刘承干将二千多种古籍半捐半卖给复旦大学图书馆。他曾自嘲道:"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不无遗憾地违背了"非徒藏之,又将谋所以永其传"的诺言。
徐三庚(1826-1890),清末著名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诜郭,号金罍、井罍,又号袖海、褎海,自号金罍道人、似鱼室主、余粮生、山民,别号翯然散人等,上虞章镇大勤人。工篆隶,与吴让之、赵之谦齐名,能摹刻金石文字,所刻吴皇象书天发神谶尤佳。刻印力追秦、汉,能于邓石如、吴熙载诸家而后,别树一帜。近时篆刻家多宗之。其晚年篆刻趋向定型,习气渐深,终成流弊。"徐三庚出生贫苦农家,稍长外出谋生,尝打杂于道观。观中道人有擅长书法篆刻者,徐得其传授,遂此入门,既有摹拟汉印之深厚基础,又具汉碑额篆及天发神谶碑之书法根底。其作品上溯秦汉下逮元明,致力浙派,后取法邓完白及汉碑额篆与天发神谶碑,参用其飞动体势,使之熔为一炉,加以用笔妍媚泼辣,用刀细切利落,章法虚实相间,独辟蹊径,风格独具,成为与赵之谦同期之又一位创新篆刻家。其篆书被誉为"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陶湘(1871~1940),民国18年(1929年)应聘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晚年居上海。30岁前开始收书,几十年得书30万卷。与罗振玉、徐乃昌、刘承干等人,都是辛亥革命以后刊印古籍最多的藏书家。不专重宋元古本,而以明本及清初精刊为搜求之目标,尤嗜毛氏汲古阁刊本,闵氏、凌氏套印本,武英殿刻本及开花纸本。凡开花纸所印,不问何类一概收之,一时有"陶开花"之称。讲究书籍形式及外表装潢,每得书,遇残本则整修之,遇珍本则函以红木匣。数十年共得明版1000部,毛刻540种,并据以编成《明毛氏汲古阁刻书目录》一卷。至1931年,得闵氏套印本110部137种,中有五色套印《文心雕龙》及《墨苑》等。因藏宋版《百川学海》,又名藏书处为"百川书屋"、"涉园"、"百嘉室"、"喜咏轩"等处,讲求版本精良,装璜美观,经其整修古书被称为"陶装"。晚年藏书渐散。书贾"文友堂"得百余种;殿本及开花纸本售于北京文来、直隶两书店;毛氏刻本和闵刻本售于荣厚,现多归于辽宁省图书馆藏;丛书574种共计27000册为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购去,仅日本人文科学研究所图书馆所藏"涉园"图书达到了27 900余册。中有宋刊《百川学海》、明钞《儒学警语》等珍秘之籍。最后一批明版80余种,先在盐业银行作押款,后归南京中央图书馆。闵、凌刻本后归荣禄。方志部分售与中山大学图书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