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法研究指引:专业撰写必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民法研究指引:专业撰写必携

新华正版全新 七天无理由 急速发货

31.33 6.4折 49 全新

库存7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大村敦志,道垣内弘人,森田宏树,山本敬三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301869

出版时间2016-1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9元

货号1201862580

上书时间2024-03-23

智文星空图书专卖场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大村敦志(Atsushi Omura),东京大学教授道垣内弘人(Hiroto Dogauchi),东京大学教授森田宏树(Hiroki Morita),东京大学教授山本敬三(Keizo Yamamoto),京都大学教授译者简介徐  浩,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讲师朱  晔,日本静冈大学地域法实务实践中心,教授其木提,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副教授周江洪,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解  亘,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目录
绪论 / 0011.为谁写?——本书的读者 / 0022.为啥写?——本书的目的 / 0073.怎么写?——本书的结构 / 012章 “魂”——论文的构思 / 019节“游”——主题的摸索 / 0201.主题的形成 / 0202.找到主题 / 0263.摸索主题 / 034第二节“想”——主题的确定 / 0381.确定主题的前提条件 / 0382.确定主题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 0433.制约主题确定的因素 / 050Column①导师 / 053第二章 “型”——论文的体例 / 0551.“型”的重要性 / 0562.决定“型”的要素一——具体操作 / 0583.决定“型”的要素二——素材 / 0604.决定“型”的要素三——论法 / 0645.篇论文的基本型与关键点 / 0746.超越 “型” / 087Column②笔记的记法 / 089第三章 “体”——手法的运用(praxis) / 091节“练”——素材的分析 / 092款学说 / 0921.学说分析须知 / 0922.论文分析方法 / 0973.当代学说分析方法 / 1024.学说史的分析方法 / 106第2款判例与案例 / 1101.判例与案例的作用及其分析方法 / 1102.注意事项 / 1143.研读判决的技巧 / 116第3款外国法 / 1211.外国法研究的有用性 / 1212.外国法研究的前提 / 1263.研究外国法的盲点 / 1304.外国法的分析技巧 / 1315.分析视角 / 136第二节“塑”——论文的结构 / 1391.结构的重要性 / 1392.绪论的结构 / 1433.论述部分的结构 / 1514.结论的结构 / 157Column③与友人的交往方式 / 160第四章“技”——写作的技巧 / 161节“索”——资料的检索 / 1621.日本 / 1622.德国 / 1713.法国 / 1854.英美 / 197第二节“磨”——文字的推敲 / 2031.形成结构 / 2032.形成文句 / 2063.形成内容 / 2154.还有几点 / 224Column④电脑 / 226第五章 “响”——产生的影响(impact) / 2291.什么叫“有意思”?  / 2302.孕育“趣味” / 2323.培育“趣味” / 239Column⑤抽印本的寄送方法 / 241补论判例评析的写法 / 2431.判例评析的意义和目的 / 2442.判例研究的诸多样态 / 2493.作为先例性规范的“判例” / 2544.先例性规范的提取方法·其一——基于案情与结论的对应关系的方法 / 2595.先例性规范的提取方法·其二——解读判旨文本的方法 / 2636.先例性规范的提取方法·其三——对判例法整体作整合性理解的方法(共时的看法) / 2657.先例性规范的提取方法·其四——其他 / 2688.判例评析的结构 / 271Column⑥研究报告 / 275后记始于“指引”,超越“指引” / 277

内容摘要
    《民法研究指引:专业论文撰写必携》以“魂”“型”“体”“技”“响”五条主线,为读者揭示了撰写民法乃至法学学术论文需要注意的各方面问题。我们认为:这是年富力强的成功学者对多年指导学术论文写作和自己撰写学术论文过程中领悟到的、有共通性的经验的总结,其全面性不容置疑。可以不夸张地说,如果能掌握本书之要义,则所写作的硕士论文得到通过肯定不成问题;而如果要进入法学研究领域工作,则更应该将其作为“必携”之“手册” 以为时常翻阅之“工具”,方可少走弯路。

主编推荐
    《民法研究指引:专业论文撰写必携》是日本四位年富力强的成功学者对多年指导学术论文写作和自己撰写学术论文过程中领悟到的、有共通性的经验的总结。本书以“魂”“型”“体”“技”“响”五条主线,为读者揭示了撰写民法乃至法学学术论文需要注意的各方面问题,是一本兼具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好书。

精彩内容
代译者序本书原文名为《民法研究ハンドブック》,出版于跨世纪的2000年。作者是当年日本民法学界年富力强且出类拔萃的四位学者,其写作目的在“原版序言”中已有明示,不再赘言。五位译者均为早年留学日本,师从著名民法学学者研习民法专业,并在日本知名学府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后回国从事教育研究工作的佼佼者。原书成稿用了5年左右的时间,而本书初译则耗时近7年。各位译者在回国后巨大的工作压力下,利用业余时间分译、统稿,可谓甘苦备尝,交到我这里已是2016年底。本人接稿后理应最优先安排并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校对工作,但无奈人逢花甲面临退休,工作身份的变更、家里家外的纷繁琐事都消耗着大量精力。当然,这些都不应该成为我对这项工作造成拖延结果的理由,为此,我要向作者和译者,更要向读者致以深深的歉意!本书翻译工作分担情况如下:徐浩:绪论和章;朱晔: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节;其木提:第三章节;周江洪:第四章;解亘:第五章和判例评析;统稿:徐浩。关于本书的翻译,在技术层面有如下两点说明。,近代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随着欧化进程的加速,外来语在日常生活和各类文章中的使用不断增多。例如:本书的书名原文《民法研究ハンドブック》中的“ハンドブック”即为英文“hand book”;第五章题目中的“インパクト”即为“impact”等。英文因为整体词汇量少,故每个词的含义比较广。对于这类使用外来语的原文词,我们大致作了如下两种处理。例如,“hand book”,其基本意思就是“手册”,延伸意思还有“向导”“必携”“引导”等。从原著序言以及文中的整体表述看,其中似蕴含有作者谦逊的“手册”,即“小册子”之意。但是,从原著序言对书名的解释上又可以理解到,本书设想的读者对象应该为“初涉以及有志于民法乃至法学研究的人”。经过译者共同研究认为,“指引”似更能表现本书设定的初心和期待的价值,故决定选此译名。再如,“impact”,大致有“刺激”“影响”“回响”“ 共鸣”等意,而在本书中所要表达的则是“影响力”。为避免繁琐和译者理解的偏误,故不再依译者对各种使用场景的分析而分别译出不同的汉语。仅用“impact”,请读者自行判断。第二,本书的翻译工作以优选程度忠实于原文的“意译”为基本原则,同时为使读者能够优选程度自主理解,在一些比较晦涩的用词上附加了译者注释。此外,为便于读者查找原文,将原著页码附注于页侧。本书以“魂”“型”“体”“技”“响”五条主线,为读者揭示了撰写民法乃至法学学术论文需要注意的各方面问题。我们认为:这是年富力强的成功学者对多年指导学术论文写作和自己撰写学术论文过程中领悟到的、有共通性的经验的总结,其全面性和权威性不容置疑。这里之所以强调“年富力强”和“成功”的道理在于:首先,作者在写作本书时都是40岁出头,正值“年富力强”;其次,他们当年是民法学界公认的“出类拔萃”的年轻学者,因之,必定是在精力旺盛的基础上又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最后,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学者既严于律己更严于待人,特别是“严于待文”。从这几层意义上可以不夸张地说,如果能掌握本书之要义,则所写作的硕士论文得到通过肯定不成问题;而如果要进一步从事法学研究领域的工作,则更应该将其作为“必携”之“手册” 以为时常翻阅之“工具”,方不失其进步“指引”之意义。作为译者,虽经过长时间努力译就了本书,但深感书中之内容看似深入浅出利于读者理解,然终究在两国语言转换中存在诸多难以处理的技术性问题,加之译者和审校者水平有限,误解文义、文字不够统一等瑕疵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前辈、同仁和后学给予宝贵意见。本译著如能为我国学人在法律方面的论文写作中起到些许作用,实感欣慰之至。渠涛谨识2018年4月吉日中文版序言我们几人将此书公开出版是16年前的事。当时,多少次讨论稿件至深夜,而时年都是在40岁上下的我们丝毫没有感到过疲惫,留下的只有快乐的回忆。关于我们写作本书的意图已经在原作中表明,不再赘述。在此,仅就此书引起的反响做简单介绍。首先,是我们也曾想到而又果然出现了的批评,即“欲将本应以自由发挥展开的研究方法硬塞进一个固定的框架之中”。然而,我们认为,本书并非意欲此为,读者一览便可明了。本书所批判的正是对自己研究的意义不作思考而写出的“论文”,并没有否定在对象、手法、体例上形式各异的论文所具有的价值。各执笔者本身也认为不能理解这一点的论文,不能说是好论文。其次,学界的“潮流”这个词好像遭到了误解,即将本书的立场作如下理解:“潮流”即为“流行”,而最好的方法是,抓取多数论文撰写的对象,采用多数论文采取的手法。然而,我们则认为,这种理解也不过是一种误解,读者一览便可明了。本书所言“潮流”指的是学界的“梗阻感”,即对某一问题进一步探讨时大家都感到需要突破这样一种状况。这种“梗阻感”有些在学界具有共同性,即对于某一问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种认识已经达成共识。当然,有时也会有乍看上去不会让人感到“梗阻感”的问题,却在某一论文中揭示出这是应该被认识到的“梗阻”问题。进言之,我们要追求的正是这种突破“梗阻”的论文。本书公开出版后,计算机使用的普及自不待言,包括外国法在内,可在互联网上获取的信息巨量增加,而本书中却没有涉及。但是,应该打破“梗阻”,应该扎扎实实地进行研究,这一点至今没有变化。因此,我们认为本书仍然有一定的意义。本书即将面向中国读者。它与内含日本法最新信息的专著和论文不同,不能给中国的学界带来最新的比较法信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向翻译本书的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不言而喻的是,各国的情况有诸多不同。但是身处于学界的人扎扎实实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在中国也应该是一样的。本书如能对中国学界有所助力,幸甚之至!大村敦志、道垣内弘人、山本敬三、森田宏树2016年10月原版序言近年来,社会科学领域介绍如何写论文的书开始日渐增多。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没有原因。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多样化,以及导师们随之日渐繁忙,在此背景下,“偷师”这种师徒式的指导方法逐渐不能通用了。本书聚焦于民法学,介绍法学研究的方法和论文的写法。本书的理念将在绪论部分详细说明。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民法研究指引》这个书名多少会给人一种不够庄重的感觉。对此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在于,希望以一定高度的学术认知,作出一定高度的学术贡献;而且,本书的指导意义不仅限于民法学领域,对于意欲在法学其他领域开始研究生活的各位,以及并非以专业研究为职业目标而只想写一些相关论文和报告的各位而言,均会有所助益。 本书的构思产生于5年多以前。此后各位执笔人将各自的草稿集中起来反复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其间得到了有斐阁书籍编辑部的酒井久雄先生和佐藤文子女士的大力协助。我们几个人常常沉迷于讨论而把定稿的事情忘在脑后,他们两位非常耐心地陪伴着我们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衷心地谢谢他们。大村敦志、道垣内弘人、森田宏树、山本敬三2000年2月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