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88 5.6折 ¥ 7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洪银兴;孙宁华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8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R4库 11-25
上书时间2024-11-26
导论 各具特色的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
一、上海: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二、浙江: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
三、南京: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四、合肥: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五、苏州:创新园区支撑科技和产业创新
六、昆山: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七、常州科教城:政府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
八、展望:长三角地区创新一体化
第一章 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型区域建设
一、建设创新型区域的新时代要求
二、长三角地区创新型区域建设
三、创新极(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四、创新极与外围地区的有效对接
第二章 高等教育高地支持长三角区域创新一体化
一、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集聚现状及其创新优势
二、长三角区域创新一体化建设及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三、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对区域创新经济发展贡献的实证研究
四、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高地建设及其对区域创新的支持路径
附录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及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 上海: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一、上海科创中心的定位
二、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构建
三、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成就
四、张江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及其效应的放大
五、上海科创中心需要进一步提升
第四章 浙江: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
一、浙江省创新发展的成效
二、浙江省推动创新发展的主要经验
第五章 南京:以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一、在长三角区域创新一体化中定位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
二、南京的新型研发机构及其作用
三、南京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行和绩效
四、争创南京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第六章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升安徽省科技创新能力
一、安徽在长三角区域中还是创新“注地”
二、创新“洼地”的突破
三、加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安徽省科技创新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七章 苏州:以创新园区支撑科技和产业创新
一、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二、外资升级引领产业创新
三、高水平科技园区成就创新“策源地”
四、打造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核心区
第八章 昆山:高质量开放驱动科技和产业创新
一、昆山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昆山产业转型与升级
三、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放动力
四、产业创新的政府推动
第九章 常州科教城:政府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一、从大学城到科教城的提升
二、政府主导的产学研协同
三、常州科教城建设成效
四、新发展阶段做强区域创新内核
第十章 以创新一体化推动长三角全域一体现代化
一、长三角区域内的二元结构
二、长三角全域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三、科创中心与科创成果产业化的一体化布局
四、产业链一体化区域布局
五、后发展地区实现现代化跨越的基础条件和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后记
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强劲、经济和科教实力最强的地区,现在该区域包括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测算,2020年末,长三角地区常住人口总量达2.35亿人,占全国大陆人口的16.7%。该区域土地面积占全国的4%,但该区域创造的GDP约占全国GDP总量的24%。从总体上说,长三角地区达到的全面小康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回顾长三角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该区域以上海及其周边16个城市为代表,经过如下几个发展阶段:一是“农”转“工”,即在全国率先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二是“内”转“外”,率先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我国引进外资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区域;三是在全国率先发展创新型经济,进人我国科教和产业创新的最前沿。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该区域一体化的战略定位是建设“一极三区一高地”,即全国经济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创新发展是实现这个战略定位的第一动力。在长三角地区经济加速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过程中,高等教育的作用日益突出。我们利用长三角地区省级和地级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效果要相对更大。省级层面的实证分析显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每增加1%,人均实际GDP将增加0.167%,三种专利申请授权量将增加0.605%;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结果显示,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每增加1%,人均实际GDP将增加0.126%,三种专利申请授权量将增加……
长三角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家的创新高地,最为重要的是拥有提供原创性科技成果的高地。在国家首批批准的三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长三角就有两家,即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长三角不同区域和行政层级所拥有的创新资源禀赋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整个创新链中承担的历史使命也不尽相同。基于这一原因,本书选取了不同区域不同层级的创新经济体,剖析它们如何结合自身已有资源和优势以创新促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对各个地区的创新发展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突出其最有特色的部分。把这些部分内容综合起来就可以发现创新型区域的基本特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