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研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6.16 5.9折 78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洪银兴 等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1832792

出版时间2022-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1202707364

上书时间2024-05-26

曲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孙宁华,河南固始人,1968年出生,经济学博士,南京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副系主任,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系访问学者。
    曾经担任《经济研究》、《南大商学评论》等杂志匿名审稿人,中华外国经济学会江苏省分会理事,江苏省交通经济研究会理事。曾经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3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出版专著3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杂志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
    2013年11月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1年被评为南京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独立完成的专著《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形成及防范》获得2006年江苏省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主要研究领域:宏观经济、金融衍生产品与金融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发展。

目录
导论 各具特色的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

一、上海: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二、浙江: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

三、南京: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四、合肥: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五、苏州:创新园区支撑科技和产业创新

六、昆山: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七、常州科教城:政府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

八、展望:长三角地区创新一体化

第一章 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型区域建设

一、建设创新型区域的新时代要求

二、长三角地区创新型区域建设

三、创新极(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四、创新极与外围地区的有效对接

第二章 高等教育高地支持长三角区域创新一体化

一、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集聚现状及其创新优势

二、长三角区域创新一体化建设及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三、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对区域创新经济发展贡献的实证研究

四、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高地建设及其对区域创新的支持路径

附录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及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 上海: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一、上海科创中心的定位

二、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构建

三、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成就

四、张江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及其效应的放大

五、上海科创中心需要进一步提升

第四章 浙江: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

一、浙江省创新发展的成效

二、浙江省推动创新发展的主要经验

第五章 南京:以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一、在长三角区域创新一体化中定位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

二、南京的新型研发机构及其作用

三、南京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行和绩效

四、争创南京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第六章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升安徽省科技创新能力

一、安徽在长三角区域中还是创新“注地”

二、创新“洼地”的突破

三、加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安徽省科技创新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七章 苏州:以创新园区支撑科技和产业创新

一、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二、外资升级引领产业创新

三、高水平科技园区成就创新“策源地”

四、打造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核心区

第八章 昆山:高质量开放驱动科技和产业创新

一、昆山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昆山产业转型与升级

三、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放动力

四、产业创新的政府推动

第九章 常州科教城:政府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一、从大学城到科教城的提升

二、政府主导的产学研协同

三、常州科教城建设成效

四、新发展阶段做强区域创新内核

第十章 以创新一体化推动长三角全域一体现代化

一、长三角区域内的二元结构

二、长三角全域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三、科创中心与科创成果产业化的一体化布局

四、产业链一体化区域布局

五、后发展地区实现现代化跨越的基础条件和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根据新发展理念研究了我国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的实践,总结了该区域不同地区的创新特色,其中不仅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总体创新经验,也涉及处于创新领先地位的市(如南京、苏州、常州、合肥)和县级市(昆山);通过分析总结长三角地区不同子区域、不同层级的创新经验,探讨我国不同类型、不同资源禀赋的区域创新发展之路。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