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战1947—1991:一个极端时代的历史
  • 冷战1947—1991:一个极端时代的历史
  • 冷战1947—1991:一个极端时代的历史
  • 冷战1947—1991:一个极端时代的历史
  • 冷战1947—1991:一个极端时代的历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冷战1947—1991:一个极端时代的历史

59 7.4折 79.8 九品

仅1件

河北石家庄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贝恩德·施特弗尔 著;孟钟捷 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7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6-20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带座铜香炉,包浆老道,黄中带赤,手感厚重
带座铜香炉,包浆老道,黄中带赤,手感厚重 ¥680.00
织锦【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与十大元帅】,已装裱,可直接悬挂,长约2米1,
织锦【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与十大元帅】,已装裱,可直接悬挂,长约2米1, ¥480.00
拓片—苏东坡【寒食帖】拓片,天下第三行书,长2米宽70厘米
拓片—苏东坡【寒食帖】拓片,天下第三行书,长2米宽70厘米 ¥100.00
超大拓片【昼锦堂】,欧阳修的文,董其昌的字,为董其昌留给后人最大的一幅传世杰作。欧阳修撰文
超大拓片【昼锦堂】,欧阳修的文,董其昌的字,为董其昌留给后人最大的一幅传世杰作。欧阳修撰文 ¥680.00
超大朱砂拓片【昼锦堂记】欧阳修的文董其昌的字,为董其昌留给后人最大的一幅传世杰作,此碑通高282厘米,阴刻华亭董其昌书,碑前四根方形石柱对称竖立,柱上镌刻孩童体楹联两副,即“当为天下必不可少之人,莫作天下必不可常之事”“拙之一字免了无千罪过,闻之一字讨了无万便宜”,石柱上横梁5根,构成半圆形穹窿顶。此碑为我国现存昼锦常记之最大石刻;也是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行书之巨作,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超大朱砂拓片【昼锦堂记】欧阳修的文董其昌的字,为董其昌留给后人最大的一幅传世杰作,此碑通高282厘米,阴刻华亭董其昌书,碑前四根方形石柱对称竖立,柱上镌刻孩童体楹联两副,即“当为天下必不可少之人,莫作天下必不可常之事”“拙之一字免了无千罪过,闻之一字讨了无万便宜”,石柱上横梁5根,构成半圆形穹窿顶。此碑为我国现存昼锦常记之最大石刻;也是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行书之巨作,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700.00
名气最大的,拓片一套4幅【唐平淮西碑】,原碑原拓,是三代帝师祁寯藻书并记,韩愈撰文,给后人留下的一套最大的传世佳作
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的裴柏村裴氏祠堂里藏有的清咸丰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祁寯藻敬书并记《平淮西碑》碑一套,高2.54米,宽0.92米,一连四石,字大如拳、气势磅礴、石质精细,史文书刻,举世罕见,故称“四绝碑”,祁寯藻师承二王,有“一时之最,人共宝之”“楷书称首”的赞誉。百余年来,世人仰慕
名气最大的,拓片一套4幅【唐平淮西碑】,原碑原拓,是三代帝师祁寯藻书并记,韩愈撰文,给后人留下的一套最大的传世佳作 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的裴柏村裴氏祠堂里藏有的清咸丰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祁寯藻敬书并记《平淮西碑》碑一套,高2.54米,宽0.92米,一连四石,字大如拳、气势磅礴、石质精细,史文书刻,举世罕见,故称“四绝碑”,祁寯藻师承二王,有“一时之最,人共宝之”“楷书称首”的赞誉。百余年来,世人仰慕 ¥1180.00
拓片—王羲之的【兰亭序】拓片,天下第一行书,长2米4,宽76厘米
拓片—王羲之的【兰亭序】拓片,天下第一行书,长2米4,宽76厘米 ¥110.00
包邮,最新30倍60倍90倍一体便携放大镜带灯 有了此宝贝一切假货次货赝品现原形,有真假赝伪改品对比图,及泰山币无梯双梯版鉴定,,这款放大镜是看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借助放大镜可以把肉眼看不到看不清的东西看得更清楚
包邮,最新30倍60倍90倍一体便携放大镜带灯 有了此宝贝一切假货次货赝品现原形,有真假赝伪改品对比图,及泰山币无梯双梯版鉴定,,这款放大镜是看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借助放大镜可以把肉眼看不到看不清的东西看得更清楚 ¥35.00
超大朱砂拓片【昼锦堂记,欧阳修的撰文,董其昌的字,为董其昌留给后人最大的一幅传世杰作。撰文,碑已经封起来,拓不了了,碑刻现保存在临汾南高村,阴刻华亭董其昌书,碑前四根方形石柱对称竖立,柱上镌刻孩童体楹联两副,即“当为天下必不可少之人,莫作天下必不可常之事”“拙之一字免了无千罪过,闻之一字讨了无万便宜。此碑为我国现存昼锦常记之最大石刻;也是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行书之巨作,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超大朱砂拓片【昼锦堂记,欧阳修的撰文,董其昌的字,为董其昌留给后人最大的一幅传世杰作。撰文,碑已经封起来,拓不了了,碑刻现保存在临汾南高村,阴刻华亭董其昌书,碑前四根方形石柱对称竖立,柱上镌刻孩童体楹联两副,即“当为天下必不可少之人,莫作天下必不可常之事”“拙之一字免了无千罪过,闻之一字讨了无万便宜。此碑为我国现存昼锦常记之最大石刻;也是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行书之巨作,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900.00
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 华国锋
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 华国锋 ¥30.00
张裕钊重修南宫县学记拓片,高约220厘米宽约65厘米
张裕钊重修南宫县学记拓片,高约220厘米宽约65厘米 ¥238.00
瓷印泥盒,印泥盒,印泥盒直径约10.6厘米,
瓷印泥盒,印泥盒,印泥盒直径约10.6厘米, ¥99.00
瓷印泥盒,印泥盒,直径约10.6厘米,
瓷印泥盒,印泥盒,直径约10.6厘米, ¥110.00
左宗棠天地正气拓片
左宗棠天地正气拓片 ¥90.00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西庙堂碑,以唐虞世南所书最有名,故单称《孔子庙堂碑》或《夫子庙堂碑》,多指此碑。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刻。虞世南撰书。为初唐碑刻中杰出之作,亦为历代金石学家和书法家公认之虞书妙品《孔子庙堂碑》,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俗称《西庙堂碑》。宋王彦超重刻于陕西西安。三十五行,行六十四字。碑末增“王彦超再建,安祚刻字”一行九字。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西庙堂碑,以唐虞世南所书最有名,故单称《孔子庙堂碑》或《夫子庙堂碑》,多指此碑。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刻。虞世南撰书。为初唐碑刻中杰出之作,亦为历代金石学家和书法家公认之虞书妙品《孔子庙堂碑》,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俗称《西庙堂碑》。宋王彦超重刻于陕西西安。三十五行,行六十四字。碑末增“王彦超再建,安祚刻字”一行九字。 ¥200.00
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年代时期的瓷主席像,保真,60年代库存,还没有上釉,老货就是形象逼真,高约11.5厘米,宽约10厘米
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年代时期的瓷主席像,保真,60年代库存,还没有上釉,老货就是形象逼真,高约11.5厘米,宽约10厘米 ¥68.00
张旭書《唐故绛州龙门县尉严府君墓志铭并序》拓片,严仁墓志,为张旭墨宝真迹,楷书,出土于河南偃师,字体方正饱满,结体宽绰,端庄平衡,显示出深厚的功底
张旭書《唐故绛州龙门县尉严府君墓志铭并序》拓片,严仁墓志,为张旭墨宝真迹,楷书,出土于河南偃师,字体方正饱满,结体宽绰,端庄平衡,显示出深厚的功底 ¥150.00
照片中国共 产 党 第九次 全国代表大会全体代表 合影 一九 六九 年四月二十四日.共有一千五百人代表的影像资料,第一排下面对应每个人的姓名,没准还有你的战友,你的亲人。你叔叔伯伯爷爷奶奶,是比较珍贵的影像资料,
照片中国共 产 党 第九次 全国代表大会全体代表 合影 一九 六九 年四月二十四日.共有一千五百人代表的影像资料,第一排下面对应每个人的姓名,没准还有你的战友,你的亲人。你叔叔伯伯爷爷奶奶,是比较珍贵的影像资料, ¥200.0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贝恩德·施特弗尔 著;孟钟捷 译
  •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7-07
  • 版次 1
  • ISBN 9787540780340
  • 定价 79.8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92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冷战是20世纪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影响既深且久,对其解读也纷繁芜杂。这部专题史以二十世纪的特殊政治现象“冷战”为主题,以分析冷战发生的深层历史背景为开端,按时间线索,对二战后到九十年代初的政治局势与国际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与分析,是一部有一定分量和深度的学术著作。作者基本保持历史研究的客观视角,也跳出了西方中心论的窠臼,较为公允地反思、记录了这段特殊的社会政治历史,在今天读来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贝恩德·施特弗尔(Bernd St?ver),1961年生,历史学博士。曾在哥廷根大学与比勒菲尔德大学学习历史学。1991年,完成关于第三帝国民众心理学研究的博士论文。1994年访美后,转向冷战研究。目前是波茨坦当代史研究中心(ZZF)教授兼波茨坦历史研究所编外教授。著有《美国在冷战中的自由政策,1947-1991》(2001)、《冷战》(2003),《冷战1947-1991:一个极端时代的历史》问世于2007年春,被誉为可同美国冷战史学家盖迪斯的著作相媲美。

  孟钟捷,1978年生,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副主任、跨区域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历史教育比较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德国史和全球史的教学研究。著有《德国1920年< 企业代表会法> 发生史》《寻求黄金分割点:联邦德国社会伙伴关系研究》《德国简史》《地图上的德国史》《20世纪德国企业代表会体制演变研究》,译著有《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历史科学基本概念辞典》《非自由主义的失败:论现代德国政治文化》《德国天才》等。
【目录】
译序
导言:意识形态与核武器
第一章  通往冷战之路,1917—19450
第二章  应对整体对峙的策略:1945—1947
第三章  世界的分裂,1948—19550
第四章  欧洲局势的升级与缓和,1953—1961
第五章  一个全副武装的世界
第六章  处于持续斗争中的社会
第七章  文化的战争
第八章  制度竞争中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
第九章  1961年,舞台的转换:第三世界的冷战
第十章  缓和与裁军,1953—1981
第十一章  阿富汗与星球大战:1978年以来重返对立
第十二章  “戈尔巴乔夫因素”:1985—1991年间东方阵营的解体
结语:冷战之后附录缩略语说明
插图引用说明
人名索引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