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略的魔咒:冷战时期的美国大战略研究
  • 战略的魔咒:冷战时期的美国大战略研究
  • 战略的魔咒:冷战时期的美国大战略研究
  • 战略的魔咒:冷战时期的美国大战略研究
  • 战略的魔咒:冷战时期的美国大战略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战略的魔咒:冷战时期的美国大战略研究

现货一版一次印刷 正文无笔记划线

185 九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牛军 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1

版次1

印刷时间2009-11

印次1

装帧平装

货号F架1层

上书时间2024-06-20

长青书斋

十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牛军 编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11
  • 版次 1
  • ISBN 9787208088566
  • 定价 4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01页
  • 字数 34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西方古代的战略思想源于古希腊、古罗马。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不朽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与《孙子兵法》诞生于同一历史时期。近代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对后来的军事战略思想(包括对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普鲁士德国政治家俾斯麦的外交战略为后人所仰慕称道。
  直到冷战时期,国际战略及该领域的研究,还基本上限定于传统的国家安全战略领域,特别是国防战略、军事战略和着眼于结盟与反结盟的外交战略。此前,罗斯福领导下的美国设计了以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框架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其实就是一种美国至今仍在执行的试图维护霸权的“大战略”,只不过当时还没有做这种界定。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则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战略的延伸,即区分敌我友,分析国际形势和力量对比,运用国际资源打击主要敌手,维护国家安全。
【作者简介】
  牛军,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198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1985至198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任讲师和中外关系教研室主任。1990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曾任美国外交研究室主任。2000年12月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外交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部学术委员。多次到美欧日等国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担任客座研究员或兼职教授。
长期从事中国对外关系、中美关系、美国对外政策等研究。专著有:《从延安走向世界: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的起源》(获“第七届中国图书奖”和“华东地区优秀政治理论图书一等奖”,该书由EastBridge出版公司译成英文于2006年在美国出版)、《从赫尔利到马歇尔:美国调处国共矛盾始末》(获“华东地区优秀政治理论图书一等奖”,台湾巴比伦出版社在台湾地区再版)。其他著作还包括:《同床异梦:美国的欧洲战略》、《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冷战时期的中国外交决策》(日文)等。主编或合编中英文论文集:《克林顿治下的美国》、《冷战与中国》、《中国外交》、TowardAHistoryofChineseCommunistForeignRelations1920-1960,PersonalitiesandInterpretiveApproaches。
多次获优秀科研成果奖多项,并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杨芙清王阳元院士教学科研优秀奖”、“正大教师奖特等奖”。
【目录】
丛书总序

前言
遏制战略研究的启示
美国赢得冷战的大战略
乔治·凯南与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
美国关于经济制裁的战略思考与对华禁运决策(1949-1953)
避免战争:肯尼迪、赫鲁晓夫与古巴导弹危机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来自美国的新旧观点
尼克松政府、巴黎统筹委员会与美国对华贸易自由化政策(1969-1972)
中国、印度支那战争与尼克松政府的东亚政策(1969-1973)
对“冷战”在战略层面的再界定——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对华及东亚政策的转变及其涵义
里根的第三世界攻势
对稳定难以理解的追求:尼克松、基辛格和“第三层”(1969-1976)
有限的互动:1972-1992年的中美关系
美国、法国与冷战的终结:趋同、近似和分歧
冷战的性质与其世界历史意义
“缓和政策”及其批判:基辛格、他的批判者以及他们留给21世纪的遗产
里根政府大战略与冷战的终结——兼论美国大战略的分析层次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