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性知识计量与管理
  • 隐性知识计量与管理
  • 隐性知识计量与管理
  • 隐性知识计量与管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隐性知识计量与管理

现货正文无笔记划线

125 九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作学 著

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11

版次1

印刷时间2008

装帧平装

货号E架4层

上书时间2024-05-20

长青书斋

十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作学 著
  • 出版社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11
  • 版次 1
  • ISBN 9787561145005
  • 定价 3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29页
  • 字数 191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知识计量与知识图谱丛书
【内容简介】
《隐性知识计量与管理》是基于知识计量的博士学位论文中精选出来,经过进一步补充加工而成的学术专著。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在著作中通过一幅幅知识图谱或表格的解读,形象地展示出某一门学科的学术前沿、代表人物和演化图景。《隐性知识计量与管理》具有学科前沿性,数据完整性,方法先进性,内容创新性的特点。《隐性知识计量与管理》适合学术界的广大研究者和管理者,尤其是对知识计量和知识图谱有兴趣的读者。
【作者简介】
刘则渊,1940年生于湖北恩施县。1962年7月毕业于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金属学专业。
1999年任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第一任院长,现为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985工程”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暨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学技术伦理与科学技术管理研究中心主任,21世纪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大连市委市政府咨询委员、大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科学学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编委,《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
李作学,男,1978年12月生。2007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主要为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智力资源管理。现任教于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目录】
第0章站在巨人的肩上/1
第1章隐性知识研究的发展/8
1.1隐性知识的研究背景/9
1.1.1知识社会已经来临/9
1.1.2知识工作者的作用日益凸现/10
1.1.3信息技术在组织中广泛运用/11
1.1.4知识管理将受到组织的重视/12
1.2个体隐性知识研究问题的提出/14
1.2.1我国当前个体隐性知识管理面临的现实问题/14
1.2.2个体隐性知识研究的理论需求/19
1.3个体隐性知识的相关研究/26
1.3.1隐性知识的含义、特性及其分类研究现状/26
1.3.2隐性知识管理/30
1.3.3隐性知识管理的科学知识图谱/35

第2章个体隐性知识的概念与结构/41
2.1个体隐性知识的概念/42
2.1.1知识的概念和分类/42
2.1.2隐性知识的含义/44
2.1.3个体隐性知识概念的界定/51
2.1.4个体隐性知识的特征/53
2.2个体隐性知识的层次分析/58
2.2.1个体隐性知识与组织知识的关系/58
2.2.2个体隐性知识的内部层次/61
2.3个体隐性知识的结构模型/65
2.3.1波兰尼的隐性知识三元结构模型/65
2.3.2瓦格纳的隐性知识三维立体结构模型/69
2.3.3个体隐性知识的结构维度模型/71
2.3.4个体隐性知识结构差异的统计假设检验/82

第3章个体隐性知识的测评/88
3.1个体隐性知识测评的特点和主要原则/88
3.1.1个体隐性知识测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88
3.1.2个体隐性知识测评的特点/93
3.1.3个体隐性知识测评的主要原则/95
3.2个体隐性知识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96
3.2.1个体隐性知识测评指标体系建立遵循的原则/96
3.2.2个体隐性知识的具体测评指标/98
3.3个体隐性知识的测评过程/107
3.3.1测评模式和测评方法的选择/107
3.3.2元认知、价值观和情感维度的隐性知识的测评/111
3.3.3人际维度和专业技能维度的隐性知识的测评/127
3.3.4个体隐性知识测评的综合运用/134

第4章个体隐性知识的管理模式/138
4.1知识的获取和共享模式/139
4.1.1知识获取和转化的SECI模型分析/139
4.1.2获取和传播隐性知识的直观体验模式/142
4.2个体隐性知识的管理模式分析/148
4.2.1个体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性/148
4.2.2个体隐性知识管理的障碍因素分析/149
4.2.3个体隐性知识管理模式和机制模型/151
4.3个体隐性知识的获取:“干中学”模式/153
4.3.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干中学”模式/153
4.3.2“干中学”获取隐性知识的机理分析/154
4.3.3“干中学”获取隐性知识过程的组织干预措施和案例分析/158
4.4个体隐性知识的转移:师徒制模式/162
4.4.1师徒制模式转移隐性知识的机理分析/162
4.4.2师徒制转移隐性知识的条件与激励措施/167
4.4.3师徒制模式转移隐性知识的组织干预措施和案例分析/172
4.5个体隐性知识的共享:隐喻、知识地图和基于案例的推理/176
4.5.1隐喻在个体隐性知识外化中的作用/176
4.5.2认知地图和基于案例的推理表达和利用隐性知识的过程/180
4.6个体隐性知识的利用:媒介模式/188
4.6.1“隐性知识酶”是具有催化作用的媒介知识/189
4.6.2“隐性知识酶”的催化作用过程/191
4.6.3个体“隐性知识酶”的管理对策/195
第5章个体隐性知识研究展望/198
参考文献/205
附录个体隐性知识相关信息及其要素重要性调查问卷/221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