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拟旅游与目的地形象修正:一致性与非一致性的演化分析
  • 虚拟旅游与目的地形象修正:一致性与非一致性的演化分析
  • 虚拟旅游与目的地形象修正:一致性与非一致性的演化分析
  • 虚拟旅游与目的地形象修正:一致性与非一致性的演化分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虚拟旅游与目的地形象修正:一致性与非一致性的演化分析

现货无笔记划线当天发货

15 3.1折 49 九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卢政营 著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9

版次1

印刷时间2015

装帧平装

货号G7架3层

上书时间2024-01-25

长青书斋

十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卢政营 著
  • 出版社 旅游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09
  • 版次 1
  • ISBN 9787563728749
  • 定价 4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69页
  • 字数 298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虚拟旅游与目的地形象修正:一致性与非一致性的演化分析》是作者经过多年的研究而编写的关于“虚拟旅游与目的地形象修正:一致性与非一致性的演化机制分析”各项论文。主要内容有文明、文化视域下的旅游者行为失范深析,浅谈民族文化与跨文化旅游,旅游政治学若干问题探析,冲突管理的东盟方式,从社会学和旅游管理体制双纬度解析旅游中的社区参与,对民族文化老战友资源产权制度中所有者缺位现象的探讨,符号学视角下导游的体验生产研究,试析贵州少数民族“民族—国家”意识的形式,旅游研究“西学东渐”的一本力作等内容。
【作者简介】
  卢政营,1978年12月生,辽宁凤城人,管理学博士,天津财经大学旅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旅游学基础理论、旅游地营销、旅游文化人类学。2004年9月—2007年6月,天津财经大学管理学博士;2009年9月—2010年3月,美国加州大学Fullerton商学院访问学者;2011年9月—2012年5月,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国内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2CJY089)、教育部青年基金(10YJC790182)、天津教委重大项目(2011ZD021)、国家旅游局青年专家计划项目(TYETP201308)等项目多项。现任天津旅游协会教育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高校邮轮人才培养联盟副会长等。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虚拟旅游之溯源与判断
1.1.1 虚拟旅游的理论演进
1.1.2 虚拟旅游:Aramberri-Xie判据
1.1.3 虚拟旅游的演进变化
1.2 虚拟旅游:旅游业第二次贝尔革命
1.2.1 “山西悖论”与“文县现象”
1.2.2 虚拟旅游行走在“冈恩路线”
1.3 反转市场:虚拟旅游的现代性本质
1.3.1 “颠倒的市场”:反转市场动力学
1.3.2 虚拟旅游:现代性与全憩性空间
1.4 虚拟旅游目的地的兴起
1.4.1 虚拟旅游目的地生成条件
1.4.2 虚拟旅游目的地营销
小结

第2章 文献回顾:一个空间建构的视角
2.1 虚拟旅游空间:存在、形构与性质
2.1.1 虚拟旅游:一种不虚的空间存在
2.1.2 虚拟旅游空间:形构、层次与“社区解放”
2.1.3 虚拟旅游空间的特质
2.2 虚拟旅游空间:多元化观点评述
2.2.1 虚拟旅游“三体说”
2.2.2 虚拟旅游“全息学”
2.2.3 虚拟旅游“拐杖论”
2.2.4 虚拟旅游“反分割论”
2.2.5 虚拟旅游“距离衰减说”
2.2.6 虚拟旅游“身体缺场观”
2.2.7 虚拟旅游“社区解放论”
2.3 虚拟真实性:在赛博空间中如何玩?
2.3.1 “虚拟真实性”
2.3.2 “林登实验”与虚拟漫游
2.3.3 虚拟旅游者与角色丛
2.4 虚拟旅游空间集散效应分析
2.4.1 虚拟旅游的空间效应
2.4.2 虚拟旅游的链式反应
2.4.3 虚拟旅游的形象投射
小结

第3章 虚拟旅游体验:质量评价与模型验证
3.1 诺依曼理想型法与镜像体验
3.1.1 诺依曼理想型法
3.1.2 旅游理想型与镜像体验的建构
3.2 概念模型与关系假设
3.2.1 虚拟旅游体验质量概念模型
3.2.2 关键变量及假设关系的提出
3.3 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实证检验
3.3.1 数据采集与样本分析
3.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3.3.3 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3.3.4 路径分析
3.4 虚拟旅游体验:意义消解及延伸探讨
3.4.1 虚拟旅游:一个旅行意义消解过程
3.4.2 虚拟旅游体验的延伸探讨
小结

第4章 目的地形象修正:一致性与非一致性检验
4.1 旅游目的地虚拟化评述
4.1.1 目的地形象的形成机制、构造变量及评价
4.1.2 目的地形象修正主要观点及路径
4.1.3 虚拟旅游对目的地形象修正的调节作用及路径
4.2 目的地形象修正:虚拟旅游化的解释框架
4.2.1 目的地形象修正:一个虚拟旅游化的解释框架
4.2.2 虚拟旅游与目的地形象修正的路径
4.3 目的地形象修正:一致性检验及讨论
4.3.1 目的地形象修正的关键变量
4.3.2 旅游地期望差异测评模型设计与检验
小结

第5章 网络镜像下游客行为的激发过程:多情境的比较分析
5.1 虚拟旅游的推拉效应评述
5.1.1 旅游地选择的条件序列
5.1.2 推拉理论对旅游动机的解释
5.2 激发过程模型与关系假设
5.2.1 激发过程概念模型的提出
5.2.2 数据采集与分析
5.3 激发过程模型实证检验与结论
5.3.1 模型基本假设关系
5.3.2 信度与效度分析
5.3.3 路径分析
5.4 虚拟旅游激发过程的多情境检验
5.4.1 基本假设关系
5.4.2 情景一:朝鲜信息搜索的虚拟旅游过程检验
5.4.3 情景二:巴厘岛功能服务的虚拟旅游过程检验
5.4.4 情景三:泰国影视体验的虚拟旅游过程检验
5.4.5 虚拟旅游激发过程:效果与改善
小结

第6章 虚拟旅游的前向与后验效应:中介信息的调节作用
6.1 “未来网络之旅”实验与虚拟旅游者漂移
6.1.1 Byecity:“未来网络之旅”实验
6.1.2 虚拟旅游者的漂移
6.1.3 虚拟旅游:从“后效”变“前效”
6.2 虚拟旅游前向形构效应分析
6.2.1 虚拟旅游与目的地形构的关系
6.2.2 虚拟旅游与目的地形构路径
6.2.3 虚拟旅游前向效应指标及权重
6.2.4 虚拟旅游前向效应的形构策略
6.3 虚拟旅游后验调节效应分析
6.3.1 虚拟旅游后验调节模型的提出
6.3.2 数据采集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6.3.3 虚拟旅游后验调节效应的相关性分析
小结

第7章 刻板印象与虚拟强化:基于《好客山东》的社会学分析
7.1 旅游地印象的虚拟强化分析
7.1.1 虚拟旅游与认知心象建构
7.1.2 虚拟旅游与传播效果强化
7.1.3 虚拟旅游与旅游品牌建构
7.2 旅游地虚拟强化模型及假设关系
7.2.1 旅游地品牌形象虚拟强化分析
7.2.2 旅游地形象虚拟强化的概念模型
7.3 旅游地虚拟强化的实证检验分析
7.3.1 数据采集
7.3.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7.3.3 信度与效度检验
7.3.4 旅游地虚拟强化的路径分析
7.4 旅游地虚拟强化的社会学分析
7.4.1 虚拟旅游强化的疏离感
7.4.2 虚拟旅游强化的游客黏性
7.4.3 虚拟旅游强化的转换倾向
小结

第8章 虚拟社区:旅游地“二度形象修正”分析
8.1 虚拟社区与旅游地形象重构的关系
8.1.1 虚拟旅游社区与形象传播空间
8.1.2 虚拟旅游社区与形象信息共享
8.1.3 虚拟旅游社区与形象品牌背书
8.1.4 虚拟旅游社区与形象增强效应
8.2 虚拟旅游的社区交互过程分析
8.2.1 虚拟旅游社区的交互特征
8.2.2 虚拟旅游社区人际互动模型设计
8.2.3 虚拟旅游社区互动内容分析
8.3 虚拟旅游社区的二度形象修正
8.3.1 虚拟社区与旅游地形象的二次投射
8.3.2 虚拟社区与游客经验的学习重构
8.3.3 虚拟社区与旅游者互动和形象接受
小结

第9章 旅游目的地虚拟治理:《印象·刘三姐》的网络民族志分析
9.1 虚拟旅游传播的诱导效应
9.1.1 文化演艺与旅游地品牌形象
9.1.2 旅游地形象的虚拟诱导
9.2 旅游地品牌形象网络民族志分析
9.2.1 开放性译码
9.2.2 主轴译码
9.2.3 选择性译码
9.3 旅游地形象虚拟治理策略分析
9.3.1 文化植入与政府支持结合式治理
9.3.2 旅游网络传播式治理
9.3.3 记忆商品化的治理
9.3.4 服务增值式的治理
小结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10.1 总结
10.1.1 虚拟旅游场与镜像体验
10.1.2 虚拟旅游与旅游地形塑
10.1.3 虚拟旅游与目的地治理
10.2 虚拟旅游美学与战略
10.2.1 虚拟旅游美学的特征
10.2.2 虚拟旅游的景观优化管理
10.2.3 虚拟旅游的“旅游者凝视”
10.2.4 虚拟旅游的美学战略
10.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游客旅行前心理活动过程的调研问卷
附录B 虚拟旅游社区中ID编号对照表
附录C 虚拟旅游社区中人际互动成员分类及编码
附录D 《印象·刘三姐》开放性译码摘记(1)
附录E 《印象·刘三姐》开放性译码摘记(2)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