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年前古旧书,存护封)Samuel Pepys:The Man in the Making 亚瑟·布莱恩特《佩皮斯传:其人将起》,作者是大历史学家,写的三卷Pepys传被认为最权威,又有小说家的文笔,出版后成为畅销书,布面精装。董桥:英國人都愛鮑斯韋爾的《約翰遜傳》,愛佩皮斯的《日記》,說是最佳床邊名著。
  • (74年前古旧书,存护封)Samuel Pepys:The Man in the Making 亚瑟·布莱恩特《佩皮斯传:其人将起》,作者是大历史学家,写的三卷Pepys传被认为最权威,又有小说家的文笔,出版后成为畅销书,布面精装。董桥:英國人都愛鮑斯韋爾的《約翰遜傳》,愛佩皮斯的《日記》,說是最佳床邊名著。
  • (74年前古旧书,存护封)Samuel Pepys:The Man in the Making 亚瑟·布莱恩特《佩皮斯传:其人将起》,作者是大历史学家,写的三卷Pepys传被认为最权威,又有小说家的文笔,出版后成为畅销书,布面精装。董桥:英國人都愛鮑斯韋爾的《約翰遜傳》,愛佩皮斯的《日記》,說是最佳床邊名著。
  • (74年前古旧书,存护封)Samuel Pepys:The Man in the Making 亚瑟·布莱恩特《佩皮斯传:其人将起》,作者是大历史学家,写的三卷Pepys传被认为最权威,又有小说家的文笔,出版后成为畅销书,布面精装。董桥:英國人都愛鮑斯韋爾的《約翰遜傳》,愛佩皮斯的《日記》,說是最佳床邊名著。
  • (74年前古旧书,存护封)Samuel Pepys:The Man in the Making 亚瑟·布莱恩特《佩皮斯传:其人将起》,作者是大历史学家,写的三卷Pepys传被认为最权威,又有小说家的文笔,出版后成为畅销书,布面精装。董桥:英國人都愛鮑斯韋爾的《約翰遜傳》,愛佩皮斯的《日記》,說是最佳床邊名著。
  • (74年前古旧书,存护封)Samuel Pepys:The Man in the Making 亚瑟·布莱恩特《佩皮斯传:其人将起》,作者是大历史学家,写的三卷Pepys传被认为最权威,又有小说家的文笔,出版后成为畅销书,布面精装。董桥:英國人都愛鮑斯韋爾的《約翰遜傳》,愛佩皮斯的《日記》,說是最佳床邊名著。
  • (74年前古旧书,存护封)Samuel Pepys:The Man in the Making 亚瑟·布莱恩特《佩皮斯传:其人将起》,作者是大历史学家,写的三卷Pepys传被认为最权威,又有小说家的文笔,出版后成为畅销书,布面精装。董桥:英國人都愛鮑斯韋爾的《約翰遜傳》,愛佩皮斯的《日記》,說是最佳床邊名著。
  • (74年前古旧书,存护封)Samuel Pepys:The Man in the Making 亚瑟·布莱恩特《佩皮斯传:其人将起》,作者是大历史学家,写的三卷Pepys传被认为最权威,又有小说家的文笔,出版后成为畅销书,布面精装。董桥:英國人都愛鮑斯韋爾的《約翰遜傳》,愛佩皮斯的《日記》,說是最佳床邊名著。
  • (74年前古旧书,存护封)Samuel Pepys:The Man in the Making 亚瑟·布莱恩特《佩皮斯传:其人将起》,作者是大历史学家,写的三卷Pepys传被认为最权威,又有小说家的文笔,出版后成为畅销书,布面精装。董桥:英國人都愛鮑斯韋爾的《約翰遜傳》,愛佩皮斯的《日記》,說是最佳床邊名著。
  • (74年前古旧书,存护封)Samuel Pepys:The Man in the Making 亚瑟·布莱恩特《佩皮斯传:其人将起》,作者是大历史学家,写的三卷Pepys传被认为最权威,又有小说家的文笔,出版后成为畅销书,布面精装。董桥:英國人都愛鮑斯韋爾的《約翰遜傳》,愛佩皮斯的《日記》,說是最佳床邊名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74年前古旧书,存护封)Samuel Pepys:The Man in the Making 亚瑟·布莱恩特《佩皮斯传:其人将起》,作者是大历史学家,写的三卷Pepys传被认为最权威,又有小说家的文笔,出版后成为畅销书,布面精装。董桥:英國人都愛鮑斯韋爾的《約翰遜傳》,愛佩皮斯的《日記》,說是最佳床邊名著。

三卷Pepys传分别为 :The Man in the Making(其人将起),The Years of the Peril (危机年代),The Saviour of the Navy (海军救星)

198 九品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Arthur Bryant 亚瑟·布莱恩特

出版社The Reprint Society

出版时间1949

装帧精装

页数416页

上书时间2024-05-21

范特西小书店

十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Mother Goose 鹅妈妈,董桥喜欢的著名的 波加尼 Willy Pogany 插图,大16开,重约1公斤
Mother Goose 鹅妈妈,董桥喜欢的著名的 波加尼 Willy Pogany 插图,大16开,重约1公斤 ¥198.00
84,Charing Cross Road , The Duchess of Bloomsbury Street    海莲·汉芙《查令十字街84号》《布鲁姆斯伯里的女公爵》两部作品, “爱书人的圣经”,董桥:令人受不了的是字里行间的风趣。
84,Charing Cross Road , The Duchess of Bloomsbury Street 海莲·汉芙《查令十字街84号》《布鲁姆斯伯里的女公爵》两部作品, “爱书人的圣经”,董桥:令人受不了的是字里行间的风趣。 ¥128.00
Queen Victoria’s Sketchbook 维多利亚女王的速写簿,插图漂亮,精装,16开
Queen Victoria’s Sketchbook 维多利亚女王的速写簿,插图漂亮,精装,16开 ¥198.00
(厚重)Oscar Wilde 艾尔曼《王尔德传》,公认最好,获普利策奖,《纽约书评》《星期日泰晤士报》大加赞词,精装,铜版纸插图,重超1公斤
(厚重)Oscar Wilde 艾尔曼《王尔德传》,公认最好,获普利策奖,《纽约书评》《星期日泰晤士报》大加赞词,精装,铜版纸插图,重超1公斤 ¥248.00
(纸张挺好)Philip Larkin:A Writer’s Life   莫森《拉金传》,权威传记,获惠特布雷德奖,作者是桂冠诗人,黄灿然:但是他却主导了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英国诗坛,与主导上半叶的艾略特平分秋色。
(纸张挺好)Philip Larkin:A Writer’s Life 莫森《拉金传》,权威传记,获惠特布雷德奖,作者是桂冠诗人,黄灿然:但是他却主导了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英国诗坛,与主导上半叶的艾略特平分秋色。 ¥158.00
(私藏)Oxford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Drama  1485-1585 牛津英国文学史:卷三。王佐良先生的导师, 王对其《莎士比亚与新目录学》尤为推崇,王佐良:他把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交代得十分清楚…同时文章又写得典雅而有风趣,令人爱读。精装,1969年老版书
(私藏)Oxford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Drama 1485-1585 牛津英国文学史:卷三。王佐良先生的导师, 王对其《莎士比亚与新目录学》尤为推崇,王佐良:他把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交代得十分清楚…同时文章又写得典雅而有风趣,令人爱读。精装,1969年老版书 ¥198.00
Here and Now:Letters 2008-2011              库切《此时此地:奥斯特-库切通信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第一版,精装本
Here and Now:Letters 2008-2011 库切《此时此地:奥斯特-库切通信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第一版,精装本 ¥178.00
(私藏书品不错,重约1公斤)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Nursery Rhymes    牛津童谣词典,多插图,精装
(私藏书品不错,重约1公斤)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Nursery Rhymes 牛津童谣词典,多插图,精装 ¥298.00
Oxford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Drama  1485-1585 牛津英国文学史:卷三,精装。王佐良先生的导师, 王对其《莎士比亚与新目录学》尤为推崇,王佐良:他把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交代得十分清楚…同时文章又写得典雅而有风趣,令人爱读。
Oxford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Drama 1485-1585 牛津英国文学史:卷三,精装。王佐良先生的导师, 王对其《莎士比亚与新目录学》尤为推崇,王佐良:他把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交代得十分清楚…同时文章又写得典雅而有风趣,令人爱读。 ¥198.00
(私藏,厚重)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9: The Age of Voltaire  杜兰特《世界文明史》卷九, 《哲学的故事》作者花费50年完成的巨著,布面精装,重超1公斤
(私藏,厚重)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9: The Age of Voltaire 杜兰特《世界文明史》卷九, 《哲学的故事》作者花费50年完成的巨著,布面精装,重超1公斤 ¥148.00
The Best After- Dinner Stories 《饭后消食妙文》,收从乔叟、莎士比亚、萨克雷、狄更斯、约翰逊博士、等到丘吉尔、依夫林•沃到当代作家作品,著名的Folio Society 插图版,精装
The Best After- Dinner Stories 《饭后消食妙文》,收从乔叟、莎士比亚、萨克雷、狄更斯、约翰逊博士、等到丘吉尔、依夫林•沃到当代作家作品,著名的Folio Society 插图版,精装 ¥148.00
(重超1公斤)The Romance of King Arthur   亚瑟王传奇,董桥喜欢的著名的赖格姆 Arthur Rackham 彩色、黑白插图,精装
(重超1公斤)The Romance of King Arthur 亚瑟王传奇,董桥喜欢的著名的赖格姆 Arthur Rackham 彩色、黑白插图,精装 ¥248.00
A Man of Letters: Selected Essays     普里契特随笔选,夏济安、王佐良 都欣赏其游记作品。精装。董桥:英国作家V S Pritchett的文章我也偏爱。此公小说﹑评论都写,每一出手,句句干净,教人钦羨不已。
A Man of Letters: Selected Essays 普里契特随笔选,夏济安、王佐良 都欣赏其游记作品。精装。董桥:英国作家V S Pritchett的文章我也偏爱。此公小说﹑评论都写,每一出手,句句干净,教人钦羨不已。 ¥188.00
(72年前古旧书)Boswell’s London Journal:1762-1763    鲍斯威尔作品集之《伦敦日志》,(《约翰逊博士传》作者) ,精装大32开。(夏志清:纽约版即销售了百万余册,可称大为轰动。)Boswell其他方面一事无成,几乎是一个笑话,私生活放荡不羁,恍如传奇,对于写作却一丝不苟,苦练文笔,终惊天下。
(72年前古旧书)Boswell’s London Journal:1762-1763 鲍斯威尔作品集之《伦敦日志》,(《约翰逊博士传》作者) ,精装大32开。(夏志清:纽约版即销售了百万余册,可称大为轰动。)Boswell其他方面一事无成,几乎是一个笑话,私生活放荡不羁,恍如传奇,对于写作却一丝不苟,苦练文笔,终惊天下。 ¥198.00
(88年前古旧书)Boswell’s Journal of A Tour to the Hebrides  鲍斯威尔作品集之游赫布里底诸岛日记,(《约翰逊博士传》作者) ,精装大32开。(夏志清:纽约版即销售了百万余册,可称大为轰动。)Boswell其他方面一事无成,几乎是一个笑话,私生活放荡不羁,恍如传奇,对于写作却一丝不苟,苦练文笔,终惊天下。
(88年前古旧书)Boswell’s Journal of A Tour to the Hebrides 鲍斯威尔作品集之游赫布里底诸岛日记,(《约翰逊博士传》作者) ,精装大32开。(夏志清:纽约版即销售了百万余册,可称大为轰动。)Boswell其他方面一事无成,几乎是一个笑话,私生活放荡不羁,恍如传奇,对于写作却一丝不苟,苦练文笔,终惊天下。 ¥158.00
(72年前古旧书)Boswell’s London Journal:1762-1763  鲍斯威尔作品集之《伦敦日志》,(《约翰逊博士传》作者),(夏志清:纽约版即销售了百万余册,可称大为轰动。)Boswell其他方面一事无成,几乎是一个笑话,私生活放荡不羁,恍如传奇,对于写作却一丝不苟,苦练文笔,终惊天下。精装,1952年老版书
(72年前古旧书)Boswell’s London Journal:1762-1763 鲍斯威尔作品集之《伦敦日志》,(《约翰逊博士传》作者),(夏志清:纽约版即销售了百万余册,可称大为轰动。)Boswell其他方面一事无成,几乎是一个笑话,私生活放荡不羁,恍如传奇,对于写作却一丝不苟,苦练文笔,终惊天下。精装,1952年老版书 ¥168.00
Old Madam Yin:A Memoir of Peking Life 1926-1938                浦爱德《殷老太》,(A Daughter of Han : The 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Working Woman《汉族女儿:一个汉族劳动妇女的自传》作者,曾和老舍合作英译《四世同堂》),布面精装
Old Madam Yin:A Memoir of Peking Life 1926-1938 浦爱德《殷老太》,(A Daughter of Han : The 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Working Woman《汉族女儿:一个汉族劳动妇女的自传》作者,曾和老舍合作英译《四世同堂》),布面精装 ¥248.00
A Daughter of Han : The 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Working Woman     浦爱德《汉族女儿:一个汉族劳动妇女的自传》,作者曾和老舍合作英译《四世同堂》
A Daughter of Han : The 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Working Woman 浦爱德《汉族女儿:一个汉族劳动妇女的自传》,作者曾和老舍合作英译《四世同堂》 ¥148.0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无护封
商品描述
《佩皮斯三百周年纪念》
文/肖萍 (《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 
今年是塞缪尔·佩皮斯(Samuel Pepys, 1633—1703)逝世三百周年。伦敦各文化机构举办了多种纪念活动,其中重要的纪念活动有伦敦博物馆、国家肖像画廊、大英图书馆、国家海事博物馆、市政厅图书馆举办的各种相关主题的展览、讲座、研讨会和座谈会,此外还有几出关于佩皮斯的戏剧和音乐剧上演。国家肖像画廊同时还推出一本题为《塞缪尔·佩皮斯和他的圈子》(Samuel Pepys andHis Circle)的插图本袖珍书,作者是理查德·奥拉德(Richard Ollard)。奥拉德是佩皮斯研究专家,1974年就出版过一本佩皮斯的传记。最新的佩皮斯传记是去年克莱尔·托马林(Claire Tomalin)的获奖作品《塞缪尔·佩皮斯:无与伦比的自我》(Samuel Pepys:The unequalled self)。然而,最好的佩皮斯传记作者还数阿瑟·布赖恩特爵士(Sir Arthur Bryant),他于30年代出版了三卷本佩皮斯传记。 

杨周翰先生有专文论Pepys的日记。好玩的是冯象先生论法(性骚扰?)的文章也从中举例子。几个不上台面的文学品种里,假如说,最佳的传记作品是Boswell的《约翰逊传》,最著名的书信作品是Montagu的(不认为是最好),最佳的日记作品非Pepys莫属。

梁遇春:“英国文学里最好的日记也是十七世纪英国海军秘书皮普斯Pepys的日记。他娶了一位非常厉害的法国太太,然而他却偏不安分,最喜欢调笑女仆,最妙的是这些调笑的供状他每天晚上都写在日记上面。”

董橋:佩皮斯日記

李儂倫敦來電話說柯林去世那麼多年,他的藏書和藏書票老早散進書市歸了別人,這幾年都看不到了:「前天,我家附近那家舊書店給我送來五冊佩皮斯日記,札納朵夫裝幀,貼了柯林藏書票,老朋友遺物,難得,我買了。」我讀Samuel Pepys《日記》是柯林教的,英國老先生,鑽研版本學,藍姆專家,集藏老版本藍姆幾十種,《絕色》裏我還寫他珍藏歷代藏書票最多。乾巴巴的老頭子,臉很長鼻子很長手指很長身影也很長,鋼琴彈得好極了,家裏整整潔潔不輸博物館,一排一排的藏書像御林軍,一本不亂。柯林教我收藏藏書票,教我讀古典經典,教我分辨古書裝幀優劣,教我讀佩皮斯《日記》。我讀的是節本不是足本。柯林說是十七世紀老英文,用字偶爾古奧,措辭偶爾古拙,一百二十五萬字速讀不容易,細讀讀得慢,不讀是大罪,全讀是受罪,節本讀完喜歡了再讀足本不遲。我那本節本是一九二七年版本,謝潑德Ernest H. Shepard插圖,利威耶父子裝幀店皮畫封面,畫佩皮斯身披睡袍手持蠟燭打着呵欠準備上床睡覺:"So to bed",艾靈頓男爵舊藏,貼了藏書票。

上個月美國凱特告訴我說一八二八年一套五冊《日記》名家裝幀快上萬美金。李儂買柯林這套舊藏似乎便宜多了。她舊書圈子裏人脈廣,交情深,她的來價作不了準。她家裏老早有了一套《日記》了。英國人都愛鮑斯韋爾的《約翰遜傳》,愛佩皮斯的《日記》,說是最佳床邊名著,寫王政復辟,寫查理二世加冕慶典,寫鼠疫,寫倫敦大火,舊派英國人熟得不得了。《日記》佩皮斯二十七歲寫到三十六歲,全本用速記寫成,原稿捐給劍橋大學,我去看過,真是天書。一六六九年三十六歲,二月二十三生日那天他去西敏寺瞻仰瓦盧瓦王室凱瑟琳皇后遺體,他輕輕吻了一下朱唇說,三六生辰,初吻皇后,聊償夙願:"This was my birthday, thirty-six years old, that I did first kiss a Queen."柯林說佩皮斯性情中人,天生率真,《日記》裏不怕寫盡自己的過失自己的短處,一點不帶文人矯情虛偽。父親是倫敦裁縫,母親當家傭,兄弟姐妹十一人。佩皮斯早年肄業聖保羅中學,一六五○年進劍橋大學,一六五三年畢業。一六六二年鑽研建設海軍課題,兩次英荷戰爭貢獻極大,得查理二世信任,擢升海軍大臣,出任國會議員,興建三十艘軍艦恢復英、法、荷海上均勢。一度整肅海軍腐化風氣,權貴忌恨,蒙冤下獄。不久官復原職,建樹更著。佩皮斯退休後和科學家牛頓建築家雷恩文學家德萊頓往來頻密,撰寫英國海軍追憶錄《Memoirs of the Navy,1690》,一九○六年經丹尼J. R. Tanner編校出版,影響不大,身後全靠這部青年時代的《日記》名垂青史。丹尼是佩皮斯專家,柯林珍存一份丹尼讀《日記》的筆記,十幾二十頁,我影印過一份不見了,裏頭寫什麼年久也不記得了。一九七七年我讀完《日記》節本,平易,淺白,不像柯林說的那麼難纏,擺床頭入睡前讀一百頁不吃力。我一度想讀足本,李儂借給我,讀完第一冊跟讀節本差不多,沒興趣多讀了。李儂說她讀完節本也不想讀足本。她說寫完《日記》佩皮斯帶妻子遊歷荷蘭法國,回國不久妻子病死,才二十九,佩皮斯三十六,從此鰥居,不續絃。

《日記》裏佩皮斯從來只寫「妻子」不寫名字依麗莎白,猜不出他平日怎麼暱稱夫人。李儂說許多老輩人推測他們夫妻十四年婚姻生活愉快:「也許,」她說,「妻子不死,佩皮斯中年晚年還會續寫日記,存稿一多,那部老日記難免不那麼矜貴了,說不定無緣傳世。」那些年,我們幾個老朋友工餘課餘常在倫敦酒館談書,吹牛。戴立克找到艦隊街一家酒館,很不錯,我們去了好幾次。街裏十七號樓亨利室闢做佩皮斯紀念室,珍存許多生平文物資料。李儂讀書細膩,思考細膩,一些念頭跟別人不很一樣,柯林說女人心思往往精準,男人讀書見林不見樹,女人讀書見樹不見林,文學批評遲早要靠女人寫出新氣象。倫敦八年,雜書我讀了不少,是不是修了身養了性從不察覺。求知好奇是真的,吞棗囫圇也是真的。張潮《幽夢影》說「凡事不宜貪,若買書則不可不貪」,桑簡流先生說對極了。張潮說「凡事不宜癡,若行善則不可不癡」,桑先生說不可不癡者不光是行善,讀書也不可不癡。貪了那麼些年也癡了那麼些年,買書讀書貪貪癡癡弄不出名堂其實也不要緊:貪過了癡過了也是學問。柯林正是那樣走過來的。我不曉得他過去是士是農是工是商。認識他那年他六十多快七十了,天天買書讀書玩書。偶爾一位四五十歲的女士陪在身邊,清清淡淡高高雅雅,逛街喝茶吃飯看電影,老先生一身體面,一臉溫文。一天下午我下了班到柯林家裏還書,他在彈鋼琴,那位女士坐在鋼琴邊細聽,大門虛掩。我推門進去,柯林一邊彈琴一邊介紹我們認識:「這是黛爾,我最要好的朋友。」

聽說是金融家族的後人,藏書萬卷,藏瓷也多,一生低調,柯林喪妻,黛爾喪夫,兩人成了知己,互相照顧,柯林每天到她家吃晚飯,風雨不改,都十八年了。我和李儂和戴立克稱讚柯林晚運大佳,柯林說天下婚姻求成太難,棄掉世俗許諾守護一份友情單純多了也舒服多了:「我們各自經歷了一段磨難才悟出這個道理,」他說。「人生真是一部很難讀通的書!」我們無緣觀賞黛爾家的藏書。戴立克探問過,柯林支吾以對,我們再也不提了。舊派英國人都有俱樂部會籍,柯林也有,會所不大,幾幅先拉斐爾派油畫聞名,矜貴得要命。柯林說俱樂部好幾回邀請展覽他的珍本善本他都婉拒,說是寫展品著錄太費神、太麻煩,他不幹這樁苦差事。

他的一批古籍後來捐給他的母校劍橋大學。剩下的一批他過世後黛爾一手處理,不少流進拍賣會舊書市,不少歸了黛爾。前些年戴立克還碰見過黛爾,說她蒼老極了,一個女孩子攙扶着走進夏蕙,戴立克趨前請安,老太太愣了半晌才微笑點頭,怕是記不起來了。李儂運氣好,去年買進德拉.梅爾小說《侏儒正傳》,貼着黛爾藏書票,作者簽名送給黛爾的:「藏書都散出來了,猜想老太太去跟柯林團聚了!」德拉.梅爾是英國重要詩家,也寫小說,怪異故事寫得最成功,一九二一年的《侏儒正傳》一度大紅,絕版了,一本難求。李儂愛找絕版絕迹的老小說,說是好幾個月都遇不到一本。她記性好,長年泡圖書館,一肚子版本掌故,倫敦舊書店老闆個個驚嘆,連柯林那麼淵博的老狐狸也嚇一跳。這兩年遷進倫敦城裏住,閉門專心編寫舊書過眼錄,相熟的舊書商收進善本珍本精心裝幀的老書都拎到她家給她過目,喜歡的留下,不要的退回,彷彿老北京舊書商和舊顧客的交情。她說有一天,柯林在書肆上遇見一本《快樂王子》,一八八八年初版,王爾德親筆寫了好幾百字簽了名送人,兩方議價不洽,翌日再去,賣掉了,懊惱不已。轉眼三十多年過去了,舊書商兩個月前送來那本書,紅皮書函,完美如新:「快樂王爺柯林走了,」李儂說,「王子來我家了!」書有書緣,真的。

董桥:那天写白桦跟熊秉明在巴黎吃海牙买的大闸蟹,我原想问问白桦那些阳澄湖毛蟹的子孙卖相和味道地不地道。旅居英伦几十寒暑的龙先生当年最爱抱怨外国食物样样比不上老中国的好。有一回,我跟他在英国广播电台的食堂吃牛扒,刀起叉落之际,他忽然有点伤感,绉起眉头喃喃说:「这他妈的牛扒咱们中国人吃多了要出事的,连配种的精液都要变质,臊了!」我差点喷出嘴里的土豆。龙先生娶了个英国太太,又是电台中文科的语文总监,一边西化到家,一边还能靠方块字谋生,东成西就,实在不必担忧种子变臊的基因之劫了。英伦另一位前辈水建彤先生倒潇洒,永远养陈西滢凌叔华那一辈人的鸿儒气派,温温文文老得很有亭台楼阁的英姿。「活在英国要活出孤独才活得漂亮!」他说。那天,我正跟他在录音室准备录一个英国文学节目,讲J.B.Priestley的喜剧,水先生花白的头发在光影中跟他脸上的绉纹一样深沉,像诗。    
那句话我越老越明白。去年写出《Samuel Pepys: The Unequalled Self》的Claire Tomalin跟写悬疑小说《Spies》的丈夫Michael Frayn是英国享大名的文史夫妻。老太太整天埋头在家的书报堆中看书著书;老先生在住宅近布置了一间工作室,天天躲写作。早上,他们通常都一起在厨房吃早餐:老先生总是默默读报,老太太总是戴耳机听英国广播电台的节目。听说晚饭也是这样打发的。老太太写的那部佩皮斯评传年初得了书籍奖,老先生的小说入了围而落选:「这样最好,」他说,「我成了受呵护的弱者了!」英国人内向,最懂得营造孤独也最懂得尊重孤独。这头的学问玄得像阁楼上堆满记忆的贮藏室,看惯四代同堂悲喜剧的东方人很难意会。法国哲学家沙特跟西蒙德宝娃半生同道不同住的感情生活,我认识的英国朋友都羡慕,恋爱中的中国人一口咬定沙特是阳萎而德宝娃是石女!这个模式的个人主义可以造就一个民族辉煌的文化景观,却不利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抱负。英国首相贝理雅跟美国联袂攻打伊拉克,好多英国人不很自在;法国没有参战,听说法国媒体于是不断给自己开脱,说是今后世界会出现两种文化模式,一种是美国带头的船坚炮利型的「硬文化」,一种是法国宣示的以人道与博爱为诉求的「软文化」。那是非常切合法国人性格的狡辩。    
在英国住了那么些年,我发现老一辈的旅英中国知识分子都陷入了文化的沉淀状态:摆在眼前的只是一盘琐碎的棋局,赢了是意外,输了是注定;真正棋逢对手的那盘棋这辈子不会开赛。那是东方智能给西方文化熏陶成边缘知识之后升华出来的自我解构。我起初很惋惜这样的现象,后来跟他们交往深了,慢慢发现在那盘琐碎的棋局,我尊敬的这几位前辈都在挪动几步棋子的过程中消受了偶然和慨然的喜悦:龙先生在牛扒的血色中看到雪红炒肉丝;水先生在Priestley的对白追忆老舍。那是「软文化」一次喟然的胜利。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无护封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