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1957.3 第三期,这期有抗日战争时期摄影作品选,包括孔望(实为沙飞的战斗在古长城上首次发表)石少华雁翎队,吴印咸的白求恩大夫,蔡俊三、薛子江、庄学本、刘旭沧、夏禹卿、钱嗣杰、黄翔、金石生、齐观山等大师云集
¥
85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中国摄影编辑委员会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1957-10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1-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商品描述
-
蔡俊三(1890-1979)
顺德人。幼好绘画。1927任广州芳村孤儿院美术教员,开始接触摄影艺术。次年创作处女作《春江水暖》,参加英国伦敦摄影沙龙,并刊于同年英国摄影年鉴。1929年作品《青春》又入选伦敦摄影沙龙,再刊于同年摄影年鉴。1934年任上海《良友画报》专栏摄影作者。后在各地从事摄影活动。上世纪40年代初又在广州开设影馆、摄影院,创作了大量摄影佳作,名噪一时;并积极参与创立广东摄影学会。1948年与薛子江被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吸收为高级会员。建国后,任中国摄影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影展评选委员、中国摄影学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广东文联委员。曾两次举办个人影展。擅长风光、人像、静物和花鸟摄影。作品在国际影展屡获奖。1979年夏在港逝世。出版有《蔡俊三摄影艺术》。
复活的灵魂
蔡俊三:生命不短,艺术更长
论及摄影,必有风格之分。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长约翰·巴德斯莱有这样的说法:“一切照片只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画意摄影,它不基于题材而基于处理手法,能触发审美快感;一类是应用摄影,目的在于实用,以题材为至上标准。”蔡俊三对约翰·巴德斯菜的分析是颇为赞同的,并且言之凿凿,认为自己的作品属于画意摄影的一类(《我的摄影生活》)。显然,摄影虽是西风东渐的艺术,但中国艺术重写意、重内蕴的传统对蔡俊三这样的摄影艺术家的影响还是深及脑髓的。
和今天的一些貌似先锋的所谓摄影相比,蔡俊三的摄影作品要沉毅得多,也要成熟得多。那些稀奇古怪、故作姿态、追赶潮流的作品,或许能在一段特定的时间里吸引眼球,但永远不会在人的心底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几十年孜孜以求,蔡俊三在长期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他的入像摄影色调丰富,善于抓住拍摄对象的个性特点,以形传神;他所拍的风光花鸟照片,讲究构图,景物疏密有致;他的静物摄影尤其匠心独运,题材新颖、意境深邃、富有时代气息。
物换星移,艺术作品的恒久魅力却历久弥新;斯人长逝,老先生的创作态度、人格魅力却还一直为后人昕津津乐道。蔡俊三的创作态度严肃认真,从摄影、冲洗、修底、剪裁到放大的全过程均亲力亲为,从不假人之手。他的作品,无论选题、构图、用光、色调都经过缜密考虑,非常讲究,倘若自己还不满意,索性推倒重来,务求技艺臻于精湛。他还酷爱中国画、诗词和书法,并精于饲养鸟类、金鱼和栽培盆景,从各个艺术门类中汲取养分,以发展摄影艺术的民族风格。
蔡俊三性格平和,从不摆出大师的架子。他诲人不倦,批评指正学生、朋友时从来都似春风化雨,切磋问题时也是细声细气,尽显温文尔雅之风。文革前,在文化公园的摄影沙龙里,大家围成一圈,一边抽着烟,一边听他的创作经验谈。久了,圈里的蔡俊三忽然停下来,从兜里提出一个小瓶,抗议道:“你们坐着,还有烟抽;我站着,口干舌燥,我现在要喝酒了!”文化公园的草场上顿时笑声一片,那时是广州摄影人最难忘的幸福时光。
蔡俊三出道很早、出名也旱,但是经济上并不富有。这或许与摄影的成本较高有关:从镜头的购买、更新到照片的冲印和后期制作,再到自费出钱参赛、送展,无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当年,他和黄容光(摄影前辈,系摄影大师薛子江的外甥)去北京出差,一路上都是谨小慎微地花钱——差旅费固然可以报销,但是蔡俊三本来就囊中羞涩呀!到了北京,中国摄影家协会以1200元购得蔡俊三的10张黑白照片,压力方得舒解。摄影家安哥在文革前到蔡俊三家中拜访,现在回忆起来依然难以忘记那种破败的景象。孔子说:“一簟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大师把一切献给了艺术,在心仪的事业里得到升华;和今天艺术功利场上的名利之徒相比,大师“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艺术选择,也尤其值得我们尊重。
在晚年,蔡俊三先生曾有两桩心愿:一是举办蔡俊三摄影艺术展览,二是出版《蔡俊三摄影艺术》。1980年前后,中国摄影家协会和花城出版社帮助蔡老先生完成了遗愿。“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蔡俊三先生的艺术摄影作品和摄影艺术人生应该是不朽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