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埏传

    释放查看图文详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李埏传

52.38 6.7折 7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送至北京市朝阳区

运费快递 ¥5.50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黎孝谦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54254

出版时间2018-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78元

货号25276526

上书时间2025-05-28

评价7736好评率 99.95%

  • 物流很快 161
  • 品相不错 159
  • 包装仔细 155
  • 发货速度快 155
  • 非常满意 116
  • 值得信赖 110
  • 价格实惠 104
  • 物超所值 99
  • 服务态度好 95
  • 品相超预期 88
  • 书质量还好 1
  • 价格有点贵 1
  • 发货有点慢 1
  • 有小瑕疵 1
  • 物流有点慢 1
  • 发货太慢 1
  • 影响阅读 1
  • 描述严重不符 1
  • 没收到货 1
  • 联系不到卖家 1
查看全部评价

日日阅读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60

……他们共同铸就了九三学社一以贯之的灵魂—爱国、民主、科学,九三学社的优良传统在他们身上得到好的诠释。

2007

 

2012

 

 

 

 

 

1911

“小历史”,即对个人或者小社会群体在这个世纪中的经历进行个案研究。今天,有不少这样的研究已经或者正在进行。这些“小历史”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这个世纪中国的变化,因此将成为日后撰写“大历史”的基础。本书属于这种“小历史”研究,但是在以下方面与通常见到的学者传记有所不同:,本书传主李埏(幼舟)先生,生于

“文革”中甚至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原则,即不违背良知,不趋炎附势,不侮食自矜,不曲学阿世。因此在他近一个世纪的生涯中,没有发表过“大批判”文章。相反,在

“文化大革命”)中,出于不同的原因,做了一些今天看来很恶劣的事。李埏是这些人所作所为的主要受害者之一,对这些行为深恶痛绝。但是对于这些人,李埏却认为责任不能完全归到他们身上,因为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作为,也有时代的原因。因此,“文革”结束后,这些人中有些人对过去的错误做法进行了反省和检讨,向李埏请求原谅。李埏也对他们予以原谅,在后来的职称评定等工作中,李埏不计前嫌,对他们的职称晋升等都依据政策,予以支持。他的宽容和公正,博得了各方面的赞誉。李埏不希望这些人过去的错误再被提起,因此我们在写作这部传记的过程中,在必须提到这些人时,也将他们的名字略去。

“临文不讳”的传统和近代西方“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习惯,对于所提到的所有人物,一律直呼其名,不加任何头衔和尊称。为了不引起读者的误会,在此特作说明。

“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过去一个世纪的经历,在我们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因此,中国人只有正视过去,中国才有光明的未来。这一点,就是通过本书认识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中国学者的时代、学问和人生的意义。

 



导语摘要
李埏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云南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埏先生自1943年起一直在云南大学执教。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云南大学教授会*任主席、云南大学筹捐委主委、云南大学工会筹委会主席、昆明市教育工会筹委会主委、云南省图书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云南大学封建经济史研究室主任、云南省经济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经济史学会顾问、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李埏先生执教六十五年如一日,为我国历史科学的繁荣昌盛,为云南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笔耕不辍,诲人不倦,做出了卓越贡献。本书由其子女执笔,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室审稿,记载了他丰富多彩的一生。


作者简介
本书主要作者李伯敬,女,1946年出生,中共党员,原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研究员,云南省文秘学会会长,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成果有《建设昆明内陆港研究》《云南旅游支柱产业建设研究》《调整云南所有制结构研究》《云南跨世纪发展战略研究》《搞活云南国营大中型企业研究》《云南产业政策研究》《云南对外通道及口岸建设研究》《云南贸易政策研究》等。其中《云南培育技术产业研究》《2010年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获“中国发展研究奖”一等奖;《中国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云南跨世纪发展战略研究》获“中国发展研究奖”二等奖;《改善云南财政支出研究报告》获“中国发展研究奖”三等奖;《2010年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获“云南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云南地州市发展战略》获“云南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
此外,李伯重(北京大学教授)、李伯约(重庆大学教授)、李伯杰(对外经贸大学教授)也参加了本书的写作。

目录

 



 // 1


  // 1


  // 1


  // 13


  // 18


  // 25


  // 25


  // 28


  // 31


  // 35


  // 42


  // 42


  // 44


  // 49


  // 55


  // 59


  // 71


  // 80


  // 80


  // 86


  // 92


  // 98


 20


  // 108


  // 114


  // 125


 5


  // 138


  // 148


 “大跃进”和“反右倾” 


  // 162


  // 162


  // 170


  // 179


  // 179


   // 193


  // 212


  // 218


 20


  // 229


  // 240


  // 243


  // 249


  // 259


  // 270


  // 270


  // 274


  // 286


  // 300


  // 300


 “围海造田” 


  // 323


  // 328


 “评法批儒”运动中 


  // 343


 “科学的春天” 


  // 351


  // 368


  // 379


  // 383


   // 383


  // 388


  // 393


  // 415


  // 415


  // 418


  // 428


  // 437


  // 438


  // 440


  // 447


  // 455


  // 491


  // 491


  // 494


   // 503


  // 514


  // 514


  // 521


  // 540


   // 551


  // 557


  // 569


  // 569


  // 573


  // 579


  // 591



内容摘要
李埏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云南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埏先生自1943年起一直在云南大学执教。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云南大学教授会*任主席、云南大学筹捐委主委、云南大学工会筹委会主席、昆明市教育工会筹委会主委、云南省图书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云南大学封建经济史研究室主任、云南省经济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经济史学会顾问、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李埏先生执教六十五年如一日,为我国历史科学的繁荣昌盛,为云南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笔耕不辍,诲人不倦,做出了卓越贡献。本书由其子女执笔,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室审稿,记载了他丰富多彩的一生。

微信扫码逛孔网

无需下载



主编推荐
本书主要作者李伯敬,女,1946年出生,中共党员,原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研究员,云南省文秘学会会长,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成果有《建设昆明内陆港研究》《云南旅游支柱产业建设研究》《调整云南所有制结构研究》《云南跨世纪发展战略研究》《搞活云南国营大中型企业研究》《云南产业政策研究》《云南对外通道及口岸建设研究》《云南贸易政策研究》等。其中《云南培育技术产业研究》《2010年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获“中国发展研究奖”一等奖;《中国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云南跨世纪发展战略研究》获“中国发展研究奖”二等奖;《改善云南财政支出研究报告》获“中国发展研究奖”三等奖;《2010年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获“云南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云南地州市发展战略》获“云南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
此外,李伯重(北京大学教授)、李伯约(重庆大学教授)、李伯杰(对外经贸大学教授)也参加了本书的写作。

精彩内容
 由于屡经动乱和政治运动,李埏家族的宗谱尽皆丧失,先世情况已无从查考。现在仅知的是李埏的祖父李文星,住在路南县城。李文星早年家境贫寒,但努力学医,逐渐成为当地名医,人称“李三先生”。
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常常免费为穷人治病,因此深受路南各族人民的尊敬。在咸丰、同治时期,路南社会动荡不已,在一次动乱中,李文星不幸去世。
李文星的去世,使得他的妻儿陷入了绝境。他身后留下妻子李潘氏和两个幼小的儿子。李家原有一点薄田和一处旧房,但主要经济来源是李文星行医的收入。此时,孤儿寡母三人仅能靠李潘氏做针线勉强维持生活。然而祸不单行,长子李映庚11岁、次子李映乙9岁时,路南鼠疫流行,一家三人都病倒了。因为无钱医治,李潘氏不幸去世,两个孩子则逃得一条性命。
母亲去世后,原有的薄田和旧屋都被亲戚霸占。
兄弟俩只有相依为命,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他们栖身于一处破庙,夏天蚊虫猖獗而无蚊帐,就用竹子编筐,用衣服蒙在筐外,罩在头上防蚊叮咬,冬天寒冷而无棉被,就拾来柴草生火取暖。没有生活来源,他们就将破庙后面的一小块荒地辟为菜地,种菜出卖,赖以糊口。因为卖菜所得太少,买不起米,他们就尽量节衣缩食,每天只吃两餐,每餐都是饭少蚕豆多,一
颗菜要吃两三顿。
兄弟俩人穷志不穷。他们渴望读书,但无力投师上学。当时有一位塾师尹开舟,在离城六七里的私塾教书,李氏兄弟路过那里,每每站在窗外,静静地听学生朗读。时间一久,他们对听过的儒家经典段落居然也牢记于心。尹先生也注意到这两个孩子。一日,他把李映乙叫进课堂,让他背诵《论语》中的一段文字。李映乙声音朗朗,倒背如流。爱才的尹先生大喜,于是主动接纳这对无依无靠的兄弟入塾读书,不仅破例免去他们应交的束惰(学费),还让他们在自家的薄地上种菜吃。兄弟二人非常珍惜这个读书的机会,他们勤奋好学,成绩皆为上乘。
李映乙聪明好学,品行优良,虽然贫穷,仍被路南县内中医徐道成看重。徐道成认为李映乙小小年纪就有志气,日后肯定会有出息,于是把爱女徐竹筠许配给李映乙为妻。
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李映乙结婚时几乎一
无所有,连新婚的被褥都是向邻居借来的。但知书达礼的徐竹筠是极有志气的女子。她看重的是人品和学问,决心和夫君一起奋斗自救。夫妻二人就靠做豆腐维持生活,生活极为清贫。后来李映乙去教私塾,她继续做豆腐卖,还替人做针线。
皇天不负苦心人。李映乙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他不仅儒家经典烂熟于胸,而且精通古文诗词,能吟
诗作赋,写得一手漂亮的唐宋体文章和一笔好字,成了远近闻名的青年才俊。光绪十八年(1892年),李映乙兄弟同时考州学,李映乙考得第一,李映庚考得第二,均成为州学生员(俗称秀才)。随后参加澄江府试,李映乙以第一名补廪为廪生,得食廪饩,每月有2两银子,并且取得了私塾教书的资格。由于李映乙的学问人品均为人称道,许多家长慕名送子来李家私塾,于是他的学生日渐增多,时称“旺学”。李映乙依然省吃俭用,把廪饩积攒起来,逐渐买了一点薄田,家景开始逐渐好转。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李映乙赴省城昆明参加乡试,中了拔贡。在昆明,他接触了当时的“新学”,非常赞同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群学肄言》、《法意》等西方社会科学名著,是他最喜欢的读物。宣统元年(1909年),李映乙赴京参加朝考。由于交通闭塞,从云南到北京须步行和乘坐车船,耗时数月之久。这是他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离开故乡云南。此行他周游了半个中国,大大丰富了他对国内外局势的了解。(P4-5)

   为你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