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坝厅志》校注(附紫柏山志、留坝乡土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留坝厅志》校注(附紫柏山志、留坝乡土志)

180 180 九五品

仅1件

陕西西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郭鹏

出版社不详

出版时间2009

版次1

印刷时间2009

印数1000千册

装帧精装

开本24开

页数542页

字数400千字

定价180元

上书时间2012-02-11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留坝厅志校注》简介该书包含清代三部旧志:道光《留坝厅志》、同治《紫柏山志》、光绪《留坝乡土志》。是系统研究汉中留坝,以及褒斜栈道区域、陕南道教胜地紫柏山(张良庙)的重要历史文献。《留坝厅志》为原留坝厅同知贺仲瑊主修,特聘著名方志学家蒋湘南主纂;由当代著名方志学者郭鹏校注,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全国地方志学会学术委员董建桥先生作长篇《序言》评价,湖北书法家潘彦文先生题书名。该书可谓“四绝”之书,内容丰富。校注详尽准确,不少独到见解,出版后,在当今方志界、古籍整理界、旧志校注界评价甚高,极具研究价值、使用价值、学习价值,收藏价值,是当代抢救、整理、校注旧志古籍不可多得的模本。《留坝厅志校注》 序言        董健桥  汉中市留坝县地方志办公室唐婧主任告诉我,他们全权委托原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郭鹏编审校注整理的该县清代道光《留坝厅志》、同治《紫柏山志》和光绪《留坝乡土志》三部旧志,即将出版,嘱我为之写篇序言。随后,我看到他们传来的校注稿。阅读之后,对于留坝县延请专家,整理旧志之举,以及对校注稿本身,深为赞佩,感慨良多,结合我主持整理校点明嘉靖《陕西通志》的体会,写一些想法,就作为对这三部旧志整理校注完成并出版面世的祝贺吧。  国史、方志、家谱,向来被称为是构成中国社会历史记录的三大支柱。其中尤其是地方志,因其量大面广,既有宏观的记载,又有微观的描述,且具有世代相传的连续性而备受青睐,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之一,尤其是对地情的了解与研究,就更离不开地方志。明清以降,朝廷颁布政令定期编修省府州县志,作为各级主政官员的一项重要政务政绩,受到普遍重视。凡有见识的地方官员,无不把修志作为重要政务,任内延聘名家,设馆筹款,制定方略,克期完竣,一时间蔚然成风。  陕西历来被称为修志大省,明代关中地区就产生了正德《武功县志》、《朝邑志》等“八大名志”。而陕南的汉中,亦为修志名区,明、清、民国就编纂府州厅县志书50多部,还有不少类似地方志的典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嘉庆年间汉中知府严如熤编修的《汉中府志》,被林则徐视为清代中叶全国三大名志之首。就连留坝这个秦岭深山中的蕞尔小厅(县),道光年间同知贺仲瑊也延聘当时在陕的河南大儒蒋湘南,修成了传世的《留坝厅志》,使我们今日得览160多年前留坝的自然、社会、人文、风情等方方面面。   国务院办公厅2007年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保护好这些古籍,对促进文化传承、联结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古籍保护不仅是将其严加锁钥、束之高阁,还有一个积极保护、传承利用的问题。这就是通过整理再创造,使藏之于秘府的“珍稀孤本”重新回到人间,使之不仅是专家学者们研究历史的依据,更是各级领导和普通读者了解过去、认识地情不可或缺的借鉴和参考,并从中汲取精华,服务于今天的“三个文明”建设。这样,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历史信息才不致明珠暗埋,才能使我们从历史看到未来。    然而,由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文字语言载体的演变,先贤们留给我们的这些珍贵典籍,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广大读者的阅读习惯,甚至使人望而生畏,直接影响其功能的发挥,其中不可避免的一些不确切甚至错误的地方,还可能传达出错误的历史信息。只有通过标点、校勘等整理加工,才能使当今的非专业读者顺畅阅读、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同时,通过对旧志的整理与借鉴,从历史和现状的联系中加深对地情的再认识,更能促进新编地方志事业的深入发展。为此,2005年7月在西安召开了“全国地方志系统旧方志整理与开发利用研讨会议”,研究、部署旧志整理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本省商洛、咸阳、渭南、延安、宝鸡、榆林、安康、铜川等地市以及一些县相继整理出版旧志,与新编县市(地区)志交相辉映,为我省文化建设做出了成绩。在这项工作中,汉中地方志系统成果斐然:1986年,佛坪县志办就整理出版了《佛坪厅志》,走在了全省的前面;接着南郑、城固、勉县、宁强等县先后整理出版旧志,在全省可算是整理出版旧志最多的地区。这次《留坝厅志》等3部旧志的整理出版,再次丰富了汉中乃至全省旧志整理的内容,也是该县继新编《留坝县志》面世后,地方志事业的又一项丰硕成果。  留坝此次校注整理、联袂出版的三部旧志,虽先后纂修于清代的不同历史时期,但作为志书,却各具特色,具有重要的资治、教育、存史和研究、利用价值。我因工作曾多次到过留坝,这里迄今才有5万多人口,在陕西算是人口最少的县之一。但就是这个秦岭深山中的小县,在中国历史上却占有一席之地:境内有古代沟通中国政治、经济中心长安与西南的交通要道——褒斜栈道和连云栈道;有闻名遐迩的紫柏山与张良庙;这里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著名事件和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历代官宦政要、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大量诗文佳作;这里山清水秀,风光绮丽,物产丰饶,民风淳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三部旧志中详尽记载了这些令人神往的方方面面,那紫柏山风光无限的七十二洞、八十二坦,历史与神话传说交织在一起的张良庙,蜿蜒山中的几百里古代栈道,笔走龙蛇的摩崖石刻,脍炙人口的诗赋名篇,美丽动人的传说轶事,遍地葱茏的奇花异木,弥足珍贵的中草药材和飞禽走兽,都给人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  读完这三部志书的校注稿,更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原著与今校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留坝厅志》的编纂者蒋湘南,河南固始人,自幼聪睿好学,一生绝意仕进,专事游幕、讲学,潜心研究经学、史学,著书立说。曾在京结识阮元、顾莼、黄爵滋、龚自珍、魏源等学者名人,在南京两江总督府作过幕僚,同江南学者文人亦多有交往。后游历陕、甘、蒙古,先后主讲关中书院、同州书院,受聘修纂陕西《蓝田县志》、《泾阳县志》、《留坝厅志》、《同州府志》、河南《夏邑县志》、《鲁山县志》等。河南学政吴巢松曾写诗称赞其曰:“一鞭初指仆公来,难得风檐有此才!”这样一位学养深厚的学者所主修的《留坝厅志》,自然就具有很高的品位。他将清代方志大家章学诚的“立三说”(志传、文征、掌故)理论在《留坝厅志》中付诸实践,即以《足征录》为《厅志》之照应,其中的《事征》,其实就是“三说”之一的“掌故”;其《文征》、《诗征》则保存了众多历代名人咏颂留坝的诗文,至今读起来仍使人兴味盎然。这种修志之法,在当时尚不多见,无疑是一种大胆实践,今天看来,仍不失为一种高明之举。而其记载山水,一改历来简单罗列、平铺直叙的写法,在对紫柏山等自然环境的记述中,加入了大量引人入胜的人文信息,对“花熊洞”的记载,更是160多年前留坝为大熊猫栖息地的真实记录。更为可贵的是,蒋氏以严谨的态度记述留坝历史,对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及流行的一些提法,明确地指谬辩正,如关于张良是否辟谷,留坝之名是否源自留侯张良,张良庙是否就是张鲁的天师堂,三交城的方位等十多个问题,都在相关处作出了很有见地的辨析,没有一些地方志书随意攀附名人、牵强附会、主观臆断的做法。至如对留坝历史上一些疑点、古人的错误记载,蒋氏亦条分缕析,结论符合历史实际。  对旧志的校点整理,实际上是在前人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自然也有优劣之分,高下之别。近年来,我读了一些旧志整理校注本,以我之浅陋,可以说是参差不齐,良莠互见。一些地方参加旧志校点的同志,缺乏必要的文言和历史常识,望文生义、胡标乱点,令人无法卒读,或仅凭一部辞典注解词语,该出校的地方不出,无须出校的地方则照搬词典、絮絮叨叨,既无结合当地实际的阐释,更无必要的辨析考证,这样的旧志“整理”,搞不好就会谬种流传,不如不“整理”为好。  然观郭鹏校注的《留坝厅志》等三部旧志,实属当今旧志整理的上乘之作。该校注特色鲜明,诠释精到,标点准确,融史料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其校注的特点有五:一是忠实于原著。校注稿对原著除改变古代尊崇皇权的排版法外,基本按照原著格式处理,就连原著中的补注也清晰地表示出来,无混乱夹杂之弊。对原著衍字、缺字、错字,在认真查核典籍、金石资料的前提下予以校正,不妄改一字,不主观臆断,凡改动之处,无不有依有据,无懈可击。二是知识信息量大。细览校注条目,不是在作简单的字词训诂,而是对其中所涉及的史实、人物、著述、文献、典故、生僻字词语汇等,尽量详加注释,在为读者扫除阅读障碍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许多知识和信息。三是主次有别,手法各异。三部旧志,各具特点,《紫柏山志》、《乡土志》内容多来自《厅志》,故以《厅志》为主,详加校注,对《紫》、《乡》二志,一般只做标点整理和简要校注,避免了重复。四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绝不敷衍塞责。《厅志》共出校注2400多条,可谓详备,其难度之大、工程量之巨,是显而易见的。五是能辨识校正旧志中的多处错误。如《紫柏山志》中所录明代进士李一鳌《紫柏山免粮记》碑文,将原碑文中多处“僧”字妄改为“道”字。多年来,汉中、留坝的一些官员、学者、文人、道家等,就据此认定这就是张良庙作为道教场所“隋唐以来,古庙碁列,名与五台、蓬、峨并崇,盛于宋,极于明”的明证。这次校注中,郭鹏查阅原碑拓片,又委托人到张良庙察看原碑,后又亲自到张良庙查看原碑,坐实了《紫柏山志》的错误。真相大白,一字之改,性质全变,于是在校注中明确予以纠正,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原著者蒋湘南,今校注者郭鹏,通过《留坝厅志》,穿越时空,实现了历史的对话。蒋氏有知,当可欣慰舒怀于九泉。  郭鹏自1984年起,迄今在志坛打拼已26个年头,先后主持佛坪县及汉中市地方志工作多年;他所主编的《佛坪县志》和四卷本《汉中地区志》,在方志界颇负盛名,堪称佳志;经他审稿的市县志、专业志达40多部;他主持编纂《汉中历史文化丛书》7部,个人著作14部,创办并主编《汉中年鉴》8部,发表历史研究、地方志研究论文50多篇,他的一些观点和做法为全国方志界所认可和效法;先后整理、校注的旧志和文献典籍有光绪《佛坪厅志》、民国10年《续修南郑县志》(参与校点整理)、同治《褒谷古迹辑略》、《兴州诗文》(参与整理并终审校)、道光《鄜州志》(参与整理并终审校)、晋《佛国记》、《地藏本愿经》、唐《寒山诗》、清《思痛录》等,分别由长春、三秦等出版社出版。他所整理的古籍考据精当,知识性强,文字训雅,表述准确,体现了他深厚的国学素养和广博的知识储备;他做事认真,做学问严谨,是我省地方志系统成果丰硕的著名专家;2005年,被评为“全国地方志先进工作者”,受到国家人事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表彰,荣膺全国地方志系统“十杰”之一。此次留坝县地方志办公室聘请他校注整理这三部旧志,可谓事得其人。   在这三部旧志校点本即将付梓之际,湖北省十堰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书法家潘彦文先生欣然应邀为该书题写书名,使这些尘封已久的重要典籍增色添彩,更显精美喜人!  是为序。         2009年9月  于西安  (作者系中国地方志协会学术委员、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编审)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