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套装共11册全)/9787550619807一版一印
  • 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套装共11册全)/9787550619807一版一印
  • 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套装共11册全)/9787550619807一版一印
  • 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套装共11册全)/9787550619807一版一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套装共11册全)/9787550619807一版一印

300 3.0折 998 全新

库存14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蔡东藩著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19807

出版时间2014-03

印刷时间2014-03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998元

货号ZY-台阶处

上书时间2021-09-18

白云书社

十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全新未开封
商品描述
蔡东藩先生用十年时间写成《历朝通俗演义》11部,以历史通俗演义形式再现上起秦始皇,下讫民国2166年间的中国历史。本书选用上海会文堂1935年铅印本为底本,保留蔡东藩的自注、夹批和后批,简体版横排,方便读者阅读。

蔡东藩  历朝通俗演义(共11部)1935年会文堂铅印本简体版权威定本 

读《二十四史》,不如读蔡东藩,一代史家,千秋神笔!陪伴毛泽东一生的枕边书,附赠足本《慈禧太后演义》,全新烫黑工艺,精美大气,自批自评足本。 

★1935年会文堂铅印本简体版权威定本,一代史家,千秋神笔!全新烫黑工艺新版本,超值阅读收藏。 
  ★本套通俗演义,全11部,共21册,除前汉到民国史通俗演义20册外,另赠送足本《慈禧太后演义》,以飨读者。 
  ★本套书难得通俗却浩瀚深沉,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曾对这套书大加赞誉,评价为读《二十四史》,不如读蔡东藩! 
  ★本书为蔡东藩自批自评足本,夹叙夹议,穿插有致,在了解史实的同时观摩到作者的用心和见解,韵味无穷。 
  ★本书为陪伴毛泽东一生的枕边书,毛主席不仅自己翻阅无数遍,还在开给毛岸英的书单中特意标出此书。 
  ★上起秦始皇,下讫民国,中国唯一一套写尽中国2000多年历史百态的演义巨著。 
★蔡东藩自批自评,绝无仅有。嬉笑怒骂,妙趣横生。 
★毛泽东千叮咛万嘱咐,让部下专门把这本书从延安带到北京,常年置于床头,重读无数次! 
★中国唯一一套,写尽秦朝到民国2000年历史百态的演义巨著。 
★本套通俗演义,写得鲜活诙谐,巨好看!全11部,部部都和《三国演义》一样好看! 
★自1916年出版以来,重印过几十个版本,累计销量超过1000万册。 
★毛泽东专门从延安带到北京的枕边书 
1937 年1月31日,毛泽东专门致电党中央派驻在西安工作的联络局局长李克农:“请购整个中国历史演义两部(包括各朝史的演义)。”他说的“整个中国历史演义”,指的就是蔡东藩所著的《历朝通俗演义》。毛泽东把这套通俗演义从延安带到北京,并置于卧室床头,以便随时翻阅。 
★著名历史学家 顾颉刚 评《历朝通俗演义》:读《二十四史》不如读蔡东藩! 
一般历史通俗演义,在过去也曾出版过不少,可是似乎很少能和蔡东藩先生这一部相提并论的。蔡先生对史料的运用与取舍,采取了相当认真的态度。 
   我认为,这部书的重新出版,不但可以作为一般人的读物,并且也可以作为爱好历史的人们的参考,因为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历史专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记,倒不如这部演义,随意翻览一下,说不定会有提纲挈领的功效。 
★民国时期精心挑选的学生课外补充读物 
1936年该书出版第四版时,江苏省立南京中学校长张海澄曾函告会文堂说:“《历朝通俗演义》于中等学校学生文史知识,裨益非浅。特采作课外补充读物。” 
★上起秦始皇,下讫民国的2166年中国历史。 
  《历朝通俗演义》。是民国时期通俗历史学家蔡东藩的传世名著。包括《前汉演义》、《后汉演义》、《两晋演义》、《南北史演义》、《唐史演义》、《五代史演义》、《宋史演义》、《元史演义》、《明史演义》、《清史演义》和《民国演义》,共11部,1040回,近七百万字。以小说形式再现了上起秦始皇,下讫民国的2166年间的中国历史。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华通史,留下了一部可以当作二十四史的辅助读物。对普及中国历史知识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这是蔡东藩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巨大贡献。 
  ★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全面叙述中国历史的通俗演义。 
  自它面世以来,即受到众多知名人士的广泛推崇。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建议党的高级干部应该好好阅读,以了解中国历史。同时,这也是他非常喜爱阅读的一套历史读物。在他列给儿子毛岸英的书单里,本书同样位列其中。其他如著名历史学家柴德赓、著名作家二月河……都给予这部著作很高的评价。 
  ★无一事无来历,名为“演义”,实际上近于事实。 
  在著述时,蔡东藩极为严谨,故本书完全可以作为历史来读,而不仅仅是茶余饭后的野史稗话。 
  这十一部书,蔡东藩先生并不是顺着朝代次序写的,其成书次序是:一、清史;二、元史;三、明史;四、民国史;五、宋史;六、唐史;七、五代史;八、南北史;九、两晋史;十、前汉史;十一、后汉史。总的名称叫《历朝通俗演义》,或叫《中国历代通俗演义》。 
  ★1935年会文堂铅印本简体版权威定本,保留作者注释和批注。 
  该套图书最先由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陆续出版,其中《清史通俗演义》最早,出版于一九一六年七月,《后汉通俗演义》最迟,出版于一九二六年九月,首版为有光纸石印插图本。后于一九三五年改为铅印本,加上许廑父续的《民国通俗演义》后面的四十回,总的书名称《历朝通俗演义》,分装四十册。此次出版,是以会文堂一九三五年铅印本为底本,尽量保持原书风貌。蔡东藩先生自己所作的注释和批注,本次出版全部按原文保留。 
  蔡东藩先生的《历朝通俗演义》,既是一部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文学巨著。阅读《历朝通俗演义》,既可以了解中国历史,又可以欣赏传奇故事,两全其美。 
毛泽东从延安到北京,千叮咛万嘱咐部下必须给他带一套书,就是这套书! 
  可以说,这套书是毛泽东了解中国历史的入门之书。 
  从秦朝到民国2000余年历史,蔡东藩以正史为经、轶闻为纬,用《三国演义》式的语言,写成了这套中国最完整的历史小说。 
  从1915年开始创作《清史通俗演义》,至1926年《后汉通俗演义》出版,整套《历朝通俗演义》耗时十年才全部完成。 
  这套小说除具故事性、趣味性之外,还极重视史料的真实性。不但可以作为一般的休闲读物,也可以作为历史爱好者的参考书。 
  本套书由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陆续出版。初版11部全部是石印线装本。1935年改为铅印,分装44册,增加了许廑父续写的《民国通俗演义》后40回。全套书名为《历朝通俗演义》,共11部,600余万字。 
  此次出版,是以会文堂1935年铅印本为底本,编辑的主要原则是保留该版本的原汁原味。除了将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仅对个别的错字、标点等做了调整和修改。原书的一大特色,蔡东藩自己批注的注释、夹批和后批,全部按原文保留。 
作者简介 
  蔡东藩(1877-1945),浙江萧山人。1890年(光绪十六年)考中秀才。1910年赴北京朝考得中,分发福建,以知县候补,因不满官场恶习,于1911年称病归里。其后长期以写作和在小学教书为生。抗日战争爆发,他不愿意在日寇的刺刀下生活,辗转避难,颠沛流离,逝世于抗战胜利前夕。清朝末年,严复、夏曾佑等人看中小说的巨大社会教化作用,企图借小说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戊戌政变后,梁启超流亡海外,创办《新小说》杂志,提倡“小说界革命”。自此,小说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包括“历史演义”在内的各种小说风起云涌。民国时期,此风相船,小说创作日趋势繁荣。蔡东藩是个爱国者,他为武昌起义、共和初建兴奋过,欢呼过,但不久即遭逢袁世凯窃国。蔡东藩幽愤时事,立志“借说部体裁,演历史故事”,以历史小说作为救国工具。自1916年至1926年的10年间,他夜以继日,笔耕不辍,陆续写成中国历代通俗演义11部,1040回,以小说形式再现了上起秦始皇,下讫民国的2166年间的中国历史,加上另撰的《西太后演义》,总计约七百余万字,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历史演义作家。出版以后,迅速风行,多次再版。 
目录 
历朝通俗演义(全十一部,共11册) 
第一部:前汉通俗演义 
第二部:后汉通俗演义 
第三部:两晋通俗演义 
第四部:南北史通俗演义 
第五部:唐史通俗演义 
第六部:五代史通俗演义
第七部:宋史通俗演义 
第八部:元史通俗演义
第九部:明史通俗演义 
第十部:清史通俗演义
第十一部:民国通俗演义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回 移花接木计献美姬 用李代桃欢承淫后 
  注:文中斜体加黑部分为蔡东藩自批自评文字。 
  皇有皇猷,帝有帝德,史家推论史事,首推三皇五帝。其实三皇五帝的本身,并未尝自称为皇,自称为帝,后人因他首出御宇,创造文明,把一个浑浑沌沌的世界,化成了雍雍肃肃的国家,真是皇猷丕显,帝德无垠,所以格外推崇,因把皇字帝字的徽号,加将上去。是意未经人道,一经揭破,恰有至理。到了夏商周三朝,若大禹,若成汤,若周文武,统是有道明君,他却恐未及古人,不敢称皇道帝,但降号为王罢了。及东周已衰,西秦崛起,暴如嬴政,凭借了祖宗遗业,招揽关陇间数十百万壮丁,横行海内,蚕食鲸吞,今日灭这国,明日灭那国,好容易把九州版图,一古脑儿聚为己有,便自以为震古铄今,无人可及,遂将三皇的皇字,五帝的帝字,合成了一个名词,叫做皇帝。 
  咳!这皇帝两字的头衔,并不是功德造就,实在是腥血铸成。试看暴秦历史,有甚么皇猷?有甚么帝德?无非趁着乱世纷纷的时候,靠了一些武力,侥幸成功,他遂昂然自大,惟我独尊。还有一种千古纪念的事情,就是我国的君主专制,实是嬴政一人,完全造成。从前黄帝开国以来,颁定国法,原是君主政体,历代奉为准绳,但究未尝有“言莫予违,独断独行”的思想。尧置谏鼓,立谤木,舜询四岳,咨十有二牧,禹拜昌言,汤改过不吝,周有询群臣询群吏询万民的制度,简策流传,至今勿替。可见古时的圣帝明王,虽然尊为天子,管辖九州,究竟也要集思广益,依从舆论,好民所好,恶民所恶,才能长治久安,做一位升平主子,贻谋永远,传及子孙。 
  看官听说!这便是开明专制,不是绝对专制哩。声大而闳。 
  自从嬴政得国,专务君权,待遇百姓,好似牛马犬豕一般,凡所有督责抑勒的命令,严酷残暴的刑罚,无一不作,无一不行,也以为生杀予夺,惟我所为,百姓自然帖伏,不敢再逞,从此皇帝的位置,牢固不破,好教那子子孙孙,千代万代的遗传下去。哪知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本身幸得速死,不致陨首,才及一传,宫廷里面,就闹得一塌糊涂,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于是楚汉逐鹿,刘项争雄。 
  项羽力能扛鼎,叱咤万夫,却是个空前绝后的壮士,无如有勇无谋,以暴易暴,反让那泗上亭长,出人头地,用了好几个策士谋臣,武夫猛将,终将项霸王除去,安安稳稳的得了中原。史官说他豁达大度,确非凡夫,而且入关约法,尽除苛禁,能得百姓欢心,所以扫秦灭项,五年大成。 
  但小子追溯汉家事迹,多半沿袭秦制,并没有一番大改革的事业。萧何原是刀笔吏,叔孙通又是绵蕞生,绵蕞系表位标准,绵是置设绵索,蕞是植茅地上,为肄习典礼之处,使知尊卑次序。所见所闻,无非是前秦故事,晓得甚么体国经野的宏规,因此佐汉立法,仍旧是换汤不换药的手段,厉行专制政体,尊君抑民。汉高祖尝沾沾自喜,谓吾今日乃知皇帝之贵。照此看来,秦汉二代,规模大略相同,不过严刑峻法,算比暴秦差了一层。史官或铺张扬厉,极端称许,其实多是浮词谀颂,未足尽信呢。汉高一殁,吕后专权,险些儿覆灭刘氏,要继续那亡秦的后尘。这便是贻谋未善。幸亏还有一二社稷臣,拨乱反正,才得保全刘家基业。孝文入嗣,却是个守成令主,允恭玄默,守俭持盈,宽刑律,奖农事,府藏充实,囹圄空虚,汉家元气,实是孝文一代,休养成功。景帝遵业,略带刻薄,用兵七国,未免劳民,但尚是万不得已的举动,未可讥他黩武,此外还有乃父遗风,不忘恭俭。周云成康,汉言文景,两相比例,颇若同揆。传至孝武,与祖考全不相同,简直是好大喜功,仿佛秦始皇一流人物。秦皇好征伐,汉武亦好征伐,秦皇好巡游,汉武亦好巡游,秦皇好雄猜,汉武亦好雄猜,秦皇好诛夷,汉武亦好诛夷,秦皇好土木,汉武亦好土木,秦皇好神仙,汉武亦好神仙,秦皇好财色,汉武亦好财色。后世尝以秦皇汉武并称,还道他力征经营,开拓疆宇,东西南北的外族,闻风远遁,好算是一代武功,两朝雄主。谁知秦亡不由胡亥,实自始皇;汉亡不在孝平,实始武帝。本编并列秦汉,隐寓此意。文景二主四十余年积蓄,被汉武一生荡尽,从此海内虚耗,民生困敝。昭宣二朝,尚能与民更始,励精图治,勉强维持过去。传到元成时代,弘恭石显,几类赵高,杜钦谷永,酷似李斯,外戚王氏,遂得乘隙入朝,把持国柄。哀平昏庸,汉祚潜移。不文不武的王莽,佯作谦恭,愚弄士民,朝野称安汉公功德,多至八千人,虽由王莽善能运动,得此无谓的标榜,但也由汉武以来,人心渐贰,不愿归汉,遂为那逆莽所绐,平白地将汉室江山,篡夺了去。推究祸根,不能不归咎汉武。若谓秦传二世,汉传至十一世,历年久暂,大判径庭,这是由汉祖汉宗,有一两代积德累仁的效果,不比那秦嬴政一味暴横,无人感念,所以一暂一久,有此区别呢。评论的确。话休叙烦,事归正传。 
  且说秦朝第一代皇帝,就是嬴政,远祖乃是帝舜时代的伯益。益掌山泽,佐禹治水,有功沐封,赐姓嬴氏。好几传到了蜚廉,生子恶来,善走有力,助纣为虐,与纣同诛。恶来五世孙非子,住居犬邱,善养马,得周孝王宠召,令主汧渭间畜牧。马大蕃息,孝王遂封他为附庸,食邑秦地。四传至襄公,佐周平戎,护送平王东迁,得岐丰地,受封为伯,嬴秦始大。又数传至穆公,并国十二,遂霸西戎;再历十余传,正当六国七乱的时候,孝公奋起,用商鞅为左庶长,变法图强,战胜各国,定都咸阳。 
  子惠文君嗣,僭号称王,嗣是为武王、昭襄王,与山东六国争衡,攻城略地,日见盛强。周赧王献地入秦,所有宝器九鼎,统被秦人取归。昭襄王子孝文王,有子异人,入质赵国,阳翟大贾吕不韦,行经赵都邯郸,见了异人,私叹为奇货可居,乃阳为结纳,与订知交。异人质居异地,举目无亲,免不得抑郁寡欢,离愁百结,蓦然碰着了意外良朋,正是天涯知己,相得益欢,当下往来日密,情好日深,遂把那羁旅苦衷,及平生愿望,一一流露出来。不韦遂替他设法,想出一条斡旋的妙计。原来异人出质时,昭襄王尚然在位,孝文王柱,正为太子,有妃华阳夫人,未得生男,异人乃是夏姬所出,兄弟甚多,约有二十余人。不韦既得异人传述,便即乘间进言,谓必取悦华阳夫人,作为嫡嗣,将来方得承统云云。异人当然称善,但恨无人代为先容,偏不韦又愿为效劳,且慨出千金,半赠异人,令结宾客,半贮行囊,西行诣秦,替异人作运动费。这真叫作投机事业。异人听到这般帮忙,怎得不感激万分?便与不韦订了密约,说是计果得成,他日当与共秦国。不韦便欣然西去,沿途购办奇物玩好,携入关中,先向华阳夫人的阿姊处,买通关节,托她入白夫人。大略谓:“夫人无子,亟宜择贤过继,若待至色衰爱弛,尚且无嗣承立,悔何可及?今异人出质赵国,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乘此机会,立异人为嫡嗣,请令归国,是异人必感德不忘,夫人亦终身有靠,一举两得,莫如此策”云云。这一席话,说得夫人如梦初醒,非常感佩。当夜转告太子,用着一种含颦带泪的柔颜,宛转陈词,不由太子不从。彼此破符为约,决立异人为嗣子。夫人得自姊言,知由不韦替他划策,便嘱使不韦归傅异人,并赠他厚赆。已经赚得利息。不韦返报异人,异人自然欣慰,从此与异人交谊,又加添了一层。 
  不韦更怀着鬼胎,随时访觅美人儿,凑巧赵都中有一歌妓,生得袅娜娉婷,楚楚可爱,遂不惜重资,纳为簉室,凭着那天生精力,交欢数次,居然种下了一点灵犀,不韦预先窥测,料是男胎,这是何术?想是不韦蓄有种子秘方。便去引那异人进来,开筵相待。酒到半酣,才令赵姬盛妆出见,从旁劝酒。异人不瞧犹可,瞧着那花容月貌,禁不住目眩心迷,一时神情失主,尽管偷眼相窥。偏那赵姬也知凑趣,转动了一双秋波,与他对映,想是不韦已经授意,但此姬本来狂荡,当然爱及少年。惹得异人心痒难熬,跃跃欲动。可巧不韦似有酒意,就在席间假寐,把手枕头,略有鼾声。异人色胆如天,便去牵动翠袖,涎脸乞怜。那美姬若嗔若喜,半就半推,正要引人入胜,不防座上拍的一声,接连便闻呵叱道:“你句你敢调戏我姬人么?”异人慌忙回顾,见不韦已立起座前,面有怒容,顿吓得魂飞天外,只好在不韦前做了矮人,长跪求恕。不韦又冷笑道,“我与君交好有年,不应这般戏侮,就使爱我姬人,也可直言告我,何必鬼鬼祟祟,作此伎俩呢?”异人听了,转惊为喜,便向不韦叩头道:“果蒙见惠,感恩不浅,此后如得富贵,誓必图报。” 不韦复道:“ 交友贵有始终,我便将此姬赠君,但有条约二件,须要依我。” 异人道:“除死以外,无不可从。” 不韦即说出两大条件:“ 一是须纳此姬为正室,二是此姬生子,应立为嫡嗣。”异人满口应承,方由不韦将他扶起,索性嘱使赵姬,坐在异人座侧,缓歌侑觞,直饮到夜色仓黄,才唤入一乘轻舆,使赵姬陪伴异人上车,同返客馆。这时赵姬的身孕,已经两阅月了。美眷如花,流光似水,异人与赵姬日夕绸缪,约莫过了八个月,本来是腹中儿胎,应该分娩,偏偏这个异种,安然藏着,不见震动,又迟延了两月,方才坐蓐临盆,生下一个男儿。说也奇怪,巧遇是日为正月元旦,因取名为政,寄姓赵氏。非吕非嬴,不如姓赵。异人总道是十月生男,定由己出,哪知是吕氏种下的暗胎,已有以吕代嬴的默兆了。特笔表明。 
  越三年秦赵失和,邯郸被围,赵欲杀害异人,亏得吕不韦阴赂守吏,把他纵去,逃赴秦军,妻子由不韦引匿。待至魏兵救赵,秦军西还,异人原得归国,不韦也将异人妻子,送入咸阳,俾他完聚。华阳夫人见了异人,异人当即下拜,涕泣陈情,叙那数年离别的思慕,引起夫人的感情。他又因夫人本是楚女,特地改着楚服,取悦亲心。果然夫人悲感交并,也挥泪与语道:“我本楚人,汝能曲体我心,便当养汝为子,汝可改名为楚罢。”异人唯唯从命,自是晨昏定省,格外殷勤。想又是不韦所教。就是赵姬母子,得入秦宫,见了华阳夫人,也是致敬尽礼,不敢少疏,因此华阳夫人,喜得佳儿佳妇,便与孝文王再申前约,决不负盟。既而昭襄王病殁,孝文王嗣位,即立楚为太子。丧葬才毕,升殿视事,才阅三日,便即逝世。太子楚安然继统,得为秦王,报德践约的期限,居然如愿以偿。当下尊嫡母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生母夏姬为夏太后,立赵姬为王后,子政为嗣子,进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一番大交易,至此成功。 
  会东周君联合诸侯,谋欲伐秦,为秦王楚所闻,遂遣相国吕不韦督兵往攻。东周君地狭兵单,哪里敌得过秦军,诸侯复观望不前,眼见是周家一脉,不得再延。东西周详情,应载入周史中,故本回从略。吕不韦大出风头,灭了东周,把东周君迁锢阳人聚,周朝八百多年的宗祚,反被一个阳翟贾人,铲灭无遗,文武成康,恐也不免余恫呢。明“翦姬箓”暗移嬴祚,凶狡如吕不韦,怎得久存。不韦班师还朝,饮至受赏,不劳细说。 
  转眼间又是四年,秦王楚春秋鼎盛,坐享荣华,总道是来日方长,好与那正宫王后,白头偕老,毕世同欢。谁料到二竖为灾,膏肓受厄,终落得呜呼哀哉,伏惟尚飨,年才三十有六。子政甫十三岁,继承秦祚,追谥父楚为庄襄王,尊母为王太后,名目上虽是以子承父,暗地里实是以吕易嬴。画龙点睛。政未能亲政,国事俱委任吕不韦,号为仲父。应该呼父。不韦大权在握,出入宫廷,时常与秦王母子,见面叙谈。只这位庄襄太后,尚不过三十岁左右,骤遭大故,竟作孀姝,她本是个送旧迎新的歌姬,怎禁得深宫寂寂,孤帐沉沉?空守了好几月,终有些忍耐不住,好在不韦是个旧欢,乐得再与勾引,申续前盟。不韦也未免有情,因同她重整旗鼓,演那颠凤倒鸾的老戏文。宫娥彩女,统是太后心腹,守口如瓶,秦王政究竟少年,未识个中情景,所以两口儿暗地往来,仍然与伉俪相似。 
  一年二年三四年,秦王政已将弱冠了,不韦年亦渐老了。偏太后淫兴未衰,时常宣召不韦,入宫同梦。不韦未免愁烦,一则恐精力衰,禁不住连宵戕贼,一则恐少主长,免不得瞧破机关,于是想出一法,私拟荐贤自代。凑巧有个浪子嫪毐,读若爱。阳道壮伟,尝戏御桐木小车,不假手力,但用那活儿插入轮轴,也能转捩运行。见不韦列传。事为不韦所闻,立即召为舍人,先向太后关说,极称嫪毐绝技。太后果然歆羡,亲欲一试,当由不韦令人告讦,诬毐有罪,当置宫刑,一面厚贿刑吏,但将毐拔去须眉,并未割势,便使冒作阉人,入侍太后。太后即引登卧榻,实地试验,果然坚强无比,久战不疲,惹得太后乐不可支,如获至宝,朝朝暮暮,我我卿卿,老淫妪又居然有娠了。多年不闻生育,至此又复怀妊。毕竟嫪毐有力。会值夏太后病逝,嫪毐遂与太后密商,买通卜人,诈言宫中不利母后,应该迁居避祸。秦王政不知有诈,就请母后徙往雍宫,嫪毐当然从往。嗣是母子离居,不必顾忌,一索得男,再索复得男,保抱鞠育,视若寻常,且封嫪毐为长信侯,食邑山阳,寻且加封太原郡国。凡宫室车马衣服,及苑囿驰猎等情,均归嫪毐主持,毐至此真快活极了。小子有诗叹道: 
  宫闱厮养得封侯,肉战功劳也厚酬。 
  若使雄狐长得志,人生何惮不淫偷! 
  欲知嫪毐后事,且待下回说明。 
  本回第一段文字,揭出皇帝专制四字,是笼罩全书之大宗旨。秦造成之,汉沿袭之,是秦汉本一脉相关,无甚区别,此著书人之所以并为一编不烦另提也。且秦皇汉武,为后人连语之口头禅,两两相较,不期而合,即秦即汉,会心固不远耳。叙事以后,即写秦政出世之来历,见得嬴吕相代,暗寓机关。后来政母复通吕不韦,并淫及嫪毐,母既不贞,子安得不流为暴虐?演述之以示后人,亦一儆世之苦心也。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全新未开封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