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
  •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
  •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
  •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
  •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
  •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

120 八五品

仅1件

安徽合肥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郑杭生、刘少杰 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6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25

经典古旧书店

十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郑杭生、刘少杰 编
  •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6-06
  • 版次 1
  • ISBN 9787040189865
  • 定价 3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86页
  • 字数 470千字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思想来源、基本立场、理论起点和方法原则做出了明确概括,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列宁和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毛泽东和邓小平等人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以及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都做出了富有内容的论述,不仅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化线索和理论发展,而且还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的指导。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社会学思想理论也做出了较为深入的阐述,这对于进一步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统筹兼顾地建构和谐社会,具有直接的启示意义。
【目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理论发端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产生的时代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理论起点
四、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理论追求

第二章马克思早期的社会批判:异化劳动理论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
二、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异化劳动理论的发展与意义
四、异化劳动的产生根源与克服途径-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根本原则:实践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基本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础理论:唯物史观
一、社会历史发展观
二、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理论
三、社会结构与社会形态理论

第五章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社会发展理论
一、马克思对史前社会和东方社会的研究
二、马克思对东方农村公社的机遇和前景的研究
三、恩格斯晚年的社会发展理论

第六章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捍卫与发展
一、列宁对主观社会学的批判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理论原则
三、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的具体分析

第七章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与社会学思想
一、唯物史观理论来源的研究
二、普列汉诺夫的地理环境理论
三、关于社会结构的五项因素公式
四、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深化

第八章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理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形成与演化
二、卢卡奇的历史总体观和阶级意识理论
三、葛兰西的市民社会观与文化领导权理论
四、柯尔施的社会化与工业自治理论

第九章日常生活批判与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列斐伏尔和赫勒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二、弗洛姆和赖希的精神分析理论

第十章结构主义和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二、德拉·沃尔佩的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第十一章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演化
二、社会批判理论的思想渊源及理论特点
三、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社会批判理论

第十二章马尔库塞的批判社会理论
一、从理性批判到社会批判
二、文明辩证法和本能革命:
三、单向度的社会
四、自然革命与文化革命

第十三章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一、坚持不懈的社会理性化追求
二、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理论探索
三、交往行为的理性化原则
四、交往行为与生活世界的合理化

第十四章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入中国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派的产生
二、对社会学基本理沦的探讨
三、对本土问题的研究

第十五章毛泽东思想中的社会学理论
一、对旧中国社会特质的分析
二、社会阶级分析理论
三、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
四、社会动员理论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
六、世界体系分析理论

第十六章邓小平理论中的社会学思想
一、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的转移
二、基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三、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与中国特色
四、社会主义渐进式改革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
五、统筹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发展观

第十七章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社会理论创新
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社会理论创新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理论创新
四、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发展的中国化与全球化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