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澜沧县:拉祜族卷

    释放查看图文详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澜沧县:拉祜族卷

17.7 6.8折 26 九五品

库存15件

北京昌平

送至北京市朝阳区

运费快递 ¥40.00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葛公尚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ISBN9787105049684

出版时间2002-04

版次 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定价26元

上书时间2013-05-07

评价23好评率 99.88%

  • 价格实惠 1
  • 包装仔细 1
  • 品相不错 1
  • 非常满意 1
查看全部评价

槐市轩

十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澜沧县:拉祜族卷
原价: 26.00元
作者:葛公尚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年4月1日
ISBN:9787105049684
字数:
页码:
版次: 第1版 
装帧:
开本: 0开
商品标识:
编辑推荐
暂无
内容提要
暂无
目录
  前言  综合篇第一章  概况 第一节  地理环境 第二节  自然资源 第三节  历史沿革与行政建置 第四节  人文状况第二章  政治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 第二节  自治机构与民族乡 第三节  法制建设 第四节  政协和群众团体 第五节  干部队伍 第六节  民族关系第三章  经济 第一节  经济发展概况 第二节  农牧林业 第三节  工业与乡镇企业 第四节  交通、运输与邮电业 第五节  商贸及旅游业 第六节  财政和金融业第四章  文教卫生 第一节  教育状况 第二节  科学技术 第三节  医疗卫生第五章  社会 第一节  社会生活水平 第二节  社会保障 第三节  社会治安 第四节  城乡关系 第五节  环境保护 第六节  人口与计划生育 第七节  婚姻家庭及妇女问题 第八节  宗教信仰……后记 
作者介绍
暂无
文摘
  书摘第二节  农牧林业 一、耕地与劳动力状况 澜沧是云南省第二大县,土地广阔,但由于山高坡陡,历史上均以种山地为主,水田很少。据文献记载,民国二十年全县仅有水田5万亩,与8000多平方公里面积的县域相比,实在微不足道。又据《续云南通志长编》记载,1935年共有水田、旱地50.3万亩,至1949年,耕地面积为544610亩,其中,稳定水田32985亩,不稳定水田16959亩,雷响田②112066亩,旱地278700亩,轮歇地103900亩。中华人展共和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开展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每年都利用冬春季节开田开地,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到1966年,耕地面积增加到919866亩(水田292254亩,旱地627612亩),比1949年增长68.9%。 据1985年土地普查,全县耕地面积为2442096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321万亩的18.5%,其中水田434540亩,旱地面积1080901亩,轮歇地926655亩;水田与旱地合计1515441亩,按当年农业人口计,人均3.86亩,每个农村劳动力平均8.38亩。还有尚未开发的宣农荒地688179亩,宜农荒地与轮歇地合计1614834亩。土地普查结果表明,全县70%左右的耕地分布在海拔1700米以下的红地、赤红地和砖红地地带上,除少量外,大部分耕地普遍偏酸、缺磷、少氮。全县耕地以旱地、轮歇地为主,而且坡地多、平地少,瘦地多、肥地少,轮歇耕种的多,固定耕种的少。加之长期以来生产方式落后,不重视旌用有机肥料,靠自然肥力维持生产,致使不少耕地肥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 1990年年末统计,全县水田、旱地(包括轮歇地)总面积为1224622亩,其中,水田合计312128亩,占25.5%;旱地(包括轮歇地)912494亩,占74.5%。按农业人口计,每人平均2.92亩,每个农村劳动力为6.55亩。1994年年末统计,全县耕地总面积为1297149亩,其中水田为318385亩,占24.5%;早地为978764亩,占75.5%。按农业人口计,每人平均耕地3.06亩,每个农村劳动力为4.97亩。 澜沧县农业劳动力丰富,但行业单一,劳动者素质较差,生产率低下。 1978年全县农业劳动力为167402人,耕地为111.6万亩,每个劳动力负担6.67亩,其中水田劳均负担1.87亩,旱地劳均负担4.8亩;1990年,农业劳动力增至186965人,实际耕种122.5万亩,每个劳动力负担6.55亩;1994年年末,农业劳动力已达260842人,实耕地为129.7万亩,每个劳动力负担4.97亩,其中水田劳均负担1.22亩,旱地劳均负担为3.75亩。由此可见,全县每个农业劳动力承担的水田少、旱地多,大部分劳动力投入到耕作粗放而收入少的旱地中,劳力资源浪费突出。 此外,全县绝大部分农业劳动力长期从事种植业,而种植业之中又以从事大春粮食生产的劳力占绝大多数。以1984年为例,全县有劳动力184793个,其中女劳力104694个,占56.7%,男劳力80099个,占43.3%;15岁至19岁的劳力占21.5%,20岁至30岁的占27.4%。31岁至54岁的占41.9%,55岁以上的占9.2%,青壮年劳动力占大多数。全部农业劳动力中,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占99%以上。从事林、牧、渔等行业的不到1%,劳动力的产业结构很不合理。1985年起,县委、县人民政府在认真调查全县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农村产业结构的改革,不合理状态稍有改观。1990年,全县有农业劳动力186965人,从事种植业的劳力由1984年的99%以上下降为94%,从事其他行业的劳力由1984年的不足1%上升至6%。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据1984年调查,全县农业劳动力中,高、初中文化程度的仅占4.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2.7%,文盲和半文盲占82.6%。由于文化水平低,不少农民只满足于靠扩大耕地(旱地)和粗放耕作获取生活用粮,农业科学技术推广较慢。农民中有一定专业技术的人很少,且缺乏商品意识。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加强,农村中出现了一些种植业、养殖业和其他行业的专业户,但为数很少。 二、种植业结构与产量 澜沧县的农业历来以种植业为主,而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又是种植业中的主要品种,占全县种植业的90%以上。粮食作物主要包括水稻、早稻、玉米、小麦、蚕豆、豌豆、养子、薯类、小豆、高粱等;油料作物包括大豆、花生、芝麻、油菜等。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处于次要地位,目前正在大力发展之中,主要包括茶叶、甘蔗、土烟,还有橡胶、咖啡、药材、油桐、蓖麻、棉花和水果。下面分别叙述。 水稻全县境内海拔600米~2000米之间的地区均有分布,但以600米~1400米之间的河谷、丘陵、半山地带为多。海拔1200米以下的上允、下允、勐朗、勐滨等地可种双季稻;海拔1200米~1400米之间地区是中、早稻主要种植区;海拔1400米1600米之间的半山区和山区一般种植一季中稻或晚稻;海拔1600米2000米地带多为雷响田和冷浸田。 中华民国时期,澜沧县农业灌溉条件差,耕作技术落后,产量很低。1949年,全县种植水稻16.2万亩,总产2092万公斤,每亩平坶仅129公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大力开垦水田,改善灌溉条件,改进耕作技术,提倡施用肥料,使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逐步提高。1957年种植22.28万亩,平均亩产167公斤,比1949年增加38公斤。60年代至70年代,种植面积26万亩至31万亩之间,因生产技术落后,多靠增加面积提高总产量,平均亩产仍在150公斤~180公斤之间徘徊,1971年曾不足140公斤。1980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之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尤其是推广杂交水稻之后,使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1989年种植水稻27747亩,平均亩产400公斤,最高的田块每亩达800公斤。1990年全县种植水稻31.6万亩,总产达6326万公斤,早稻亩产352公斤,中稻和一季晚稻亩产122公斤,双季晚稻亩产194公斤;种杂交稻3.2万亩,平均亩产396公斤。1994年种稻达577666亩,其中杂交稻62809亩,稻谷总产达92529吨,其中杂交稻为23549吨,早稻平均亩产401公斤,中稻和一季晚稻亩产141公斤,双季晚稻159公斤,杂交稻亩产375公斤。 …… 
媒体推荐
暂无

   为你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微信扫码逛孔网

无需下载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