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精) 徐国琦|译者:马建标 9787220111730 四川人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精) 徐国琦|译者:马建标 9787220111730 四川人民

当天发货,全新正版书,新华书店集团货源直发。

63.6 7.2折 88 全新

库存3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国琦|译者:马建标

出版社四川人民

ISBN9787220111730

出版时间2019-01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30427203

上书时间2024-05-18

湘云书店

十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2018年修订版序言 

 

 

 

此书系我于2005年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原著的中文修订版。中文原版由马建标先生翻译,收入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三联人文经 典书库》并于2008年出版。2018年正值*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周年, 四川人民出版社慨然决定出版此书修订版。《人文经典书库》的主编陈恒先生费尽心血,找到该书中文原版的清样,为修订工作解了燃眉之急。建标在百忙之中,为修订版帮助校对中文引文。Verna Yu女士和 张宁曦先生不辞辛苦,对全书进行仔细审核和修订。魏兵兵博士在引文核对上也提供了宝贵协助。四川人民出版社张春晓主任为此书的及时出版,贡献良多。对上述单位和个人的奉献和帮助,我借此机会表示十分感谢。 

 

《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英文版系在我1999年完成的哈佛大学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出版。通过对多种国内外档案进行解读并运用国际史方法分析,我得出以下结论:中国与“一战”的互动,标志着 中国人真正意义上寻求国际化及新的国家认同的开始;通过国际史视野,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一战”的双重意义:一是因为古老中国的积极参战,让所谓的“大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战;二是因为“大战”的爆发及影响,让“大战”成为中国历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因为中国的参战,中国得以参加巴黎和会,*次向世界提出中国的平等诉求,表达中国作为平等一员加入国际社会的愿望,国际联盟的宪章里有许多中国人的观念。“一战”因此成为中国人寻求新的国家认 同及国际化的一个里程碑。直言之,中国与“一战”关系意义非凡!“一战”让中国人大踏步走向世界,同时也把世界带向中国。

 

 自20世纪90年代撰写关于一战与中国的博士论文以来,本人一直在国际学术界强调 一战与中国关系之密切,并撰写了四本相关的英文学术著作。除《中国与大战》外,尚有2011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战中的华工》( Strangers on the Western Front: Chinese Workers in the Great War), 2016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亚洲与大战:一个共有的历史》 ( Asia and the Great War: A Shared History),以及五洲传播出版社在 2017年和2018年相继出版的中、英、法文版《为文明出征:*次世 界大战期间西线华工的故事》等。 

 

值此一战结束百年之际,全世界都在反思这场战争的遗产。美国在 2018年即有上百个一战纪念碑或纪念馆建成。一战战败国德国的大众汽车 公司在汉诺威有一个很有影响的研究机构,从2013年起该机构就连续四年每年主办一战方面的学术讨论会,本人有幸参加了其中三次。德国政府在2014年以“欧洲的一战爆发百年思考”的名义在其外交部大楼召开一战讨论会,德国外交部部长亲自出席晚宴,各国学者济济一堂,从多种角度反思这场“大战”。本人也十分荣幸,受邀躬逢其盛。剑桥、牛津等大学出版社也纷纷出版专著,从高雅的学术层面对这场战争加以研究,本人有幸参与由耶鲁大学温特教授主编,并于2014年用英、法两 种文字出版的三卷本《剑桥一战史》(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First World War)的撰写工作,并为牛津大学出版社撰写了亚洲与一战 的专著。2019年为巴黎和会召开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界早在2016年即 筹备2019年6月在巴黎召开国际会议,讨论和会的意义、遗产和展示*学术水平。本人应邀出任会议国际筹备委员会委员。2018年夏天,委员会已结束明年参会论文遴选。这些个人卷入的经历似乎可以说明,一战的国际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大张旗鼓的纪念活动中进行。 

 

美中不足的是,国内学术界对一战的关注以及对一战与中国的关 联尚缺乏深入研究,2018年国内固然有好几个关于一战的学术讨论会,但整体水平似乎有待提高。长期以来,国人对*次世界大战与中国关系的认识似乎并不充分。实际上,早在1914年秋,英国和日本即在青岛与德国军队激战。1915年日本更利用列强集中“一战”,无法分心之际,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意欲浑水摸鱼,置中国于日本控制之下。在“一战”期间,大约有14万华工来到欧洲,在“一战”西线战场为英法两国效力,出生入死。 

 

中国与一战的密切关联直接影响到战后的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列强把山东割让给日本,从而导致在中国和世界局势中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连锁反应。中国拒签《凡尔赛条约》和因此爆发的五四运动就是其中的重要遗产。我在2009年接受《西湖》杂志长篇采访时,甚至大声疾呼,“没有‘一战',何来五四?” 所以,依个人浅见,“一战”和“一战”中的华工对中国和中国人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的“一战”及“一战”中的华工同时也是世界文明 史中的重要篇章。 

 

中国参加“一战”,从小处着眼是为了应付日本,为了在战后和 会上占一席之地,但从长远看,则是为了加入国际社会,为了国际化,为了在新的世界秩序中有发言权。在巴黎和会上,正因为中国代表团的 据理力争,并大义凛然地拒绝在对中国不利的《凡尔赛条约》上签字,才把所谓“中国问题”带到了世界*论坛,并为山东问题在巴黎和会结束后的迅速解决提供了契机。因此,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不但没有完全失败,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大获成功。如果当时没有参战及 拒绝签订巴黎和会对德和约的经历,中国不可能在1921年很快同德国 签订平等条约,并在1922年迫使日本归还山东。中德于1921年所签订 的《中德协约》系近代中国与一个欧洲大国签订的*个界定双边关系 的平等条约。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人在巴黎和会上积极参与战后新秩序的建立。例如顾维钧系起草《国际联盟盟约》的15人委员会委员之一,对宪章的撰稿贡献颇多。中国人甚至从大局着眼,支持日本代表团在和会提出的“种族平等”条款。凡此种种,不仅让国际社会听见了中国的声音,并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成熟外交的风范。 

 

令人高兴的是,尽管此书英文版出版于十多年前,但自2014年起,在世界各地为纪念*次世界大战100周年举办的诸多纪念活动中,这 本书不仅还经常被人提及,其基本观点也被中外学者广泛接受。这本书 的主题在今天的确更有学术和现实价值。2014年好几家中国媒体对我 的“一战”研究做过采访或长篇报道。在“一战”结束百年后的今天,中外学术界及媒体再次对本人的一战系列研究表现出浓厚兴趣和关注。 

 

个人认为,在一战结束百年后,研究“一战”的历史及遗产对中国和世界仍有重要意义。一战百年,世界经历了巨大变迁,中国也从积贫积弱的国家成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成员。值此一战结束百年之际,我十分感谢四川人民出版社以弘扬学术为己任,推出本书的修订版。希望修订版的出版,能够帮助国内学者进一步了解一战的重要意义,促进国内对一战的研究,把国际学术界纪念和研究一战的热潮带进国内。 

 

 

 

徐国琦 2018年11月8日写于香港

 

 

 

 

 

2008年中文版序 

 

 

 

20世纪90年代我负笈美国求学时,在哈佛大学历史系的专业是美国史。原申请的指导老师是Ernest R.May教授。恰好在芝加哥大学任 教多年的入江昭(Akira Iriye)教授在我报到之前开始在哈佛执掌教鞭,鉴于他刚到不久,研究生尚不多,系里安排我转投他的门下。因缘际会,我因此有幸拜入江昭教授为师,在他的指导下学习美国史及国际史。入江昭是西方用全方位、多视角、多国档案研究美国史及东亚史的奠基人及集大成者。本书即系我忝列入江先生门墙后的习作。令人高兴的是,该书英文版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问世后,受到广泛关注。旋即经澳门大学魏楚雄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陈恒教授的推荐,上海三联书店以宏扬天下学术为己任,欣然同意将此书译成中文出版,并请复旦大学的马建标先生担纲承担翻译任务。在建标先生及出版社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本书终于同国内读者见面,至感欣慰,借此机会向所有关爱此书中文版问世的同人特别是建标先生和陈恒教授谨致谢意! 

 

《中国与大战》一书系本人用国际史方法、多元视角研究中国及世界历史上一个鲜为人知的题目:中国与*次世界大战的关系问题。这是我近几年所做的中国与国际化、国家认同问题系列研究的*部。第二部系从体育角度来审视中国寻求国际化及新的国家认同的历史,书名叫《奥林匹克之梦:中国与体育,1895—2008》,2008年春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人民出版社计划尽快推出该书中文版。目前正撰写该系列的第三部,书名初步定为《文明的交融:一战华工与中国的国际化》。该书的普及版现已完稿,并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在2007年秋用中文和法 文出版。其英文版当能在2009年杀青,并会以英文在美国首先出版。这三本书分别从不同角度、全球视野、全面占有多国档案的基础上全新 解释重要但缺乏研究的相关历史题目。其中文版分别问世后,如能在方法上、观点上、资料上给国内学术界带来启迪,达到抛砖引玉之效,则幸莫大焉! 

 

 

 

徐国琦 2007年仲秋于密歇根湖畔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中国与大战》是哈佛大学历史系博士、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国际史和跨国史学者徐国琦先生的“国际史”三部曲之一。徐先生用国际史方法及多元视角研究了中国及世界历史上一个鲜为人知的题目:中国与*次世界大战的关系问题。 一战在很多中国人的印象中,是跟五四运动紧密结合的一个国际事件。然而大部分中国人只知道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与一战后的“巴黎和会”有关,却不知道是怎样的一种关联。中国与一战的关系,远比人们认识或想象中的更紧密,一战对中国跻身国际社会的重大意义,也远比人们认识或想象的更重大!中国与一战的关系,确如作者所说,是世界史上被遗忘的一章! 而在本书中,作者一改传统的学术形态和研究方法,采用国际史视角——超越国家层面的分析视角,把全世界纳入本领域的研究框架,通过到世界各国的档案馆读档,再用专门的研究方法对档案深入分析,从中国准备加入国际体系所做的努力写到巴黎和会上中国为寻求世界新秩序而做的抗争,完整披露了中国通过“一战”寻求融入国际体系、迈向国际舞台的经历,对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与一战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域和方法。

作者简介
徐国琦,安徽枞阳人。南开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1991年赴美留学,1999年获哈佛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现为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国际史”三部曲:《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和国际化》(剑桥大学出版社2005年英文版,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中文版):《奥林匹克之梦:中国与体育,1895—2008》(英文,哈佛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西线战场陌生客:华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哈佛大学出版社21111年英文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中文版《一战中的华工》);目前正致力于“共享历史”三部曲的写作及研究:《中国人与美国人:一部共享的历史》(哈佛大学出版社2014年英文版,广西师大出版社拟出版中文版):《亚洲与大战:一段共有的历史》(该书系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约稿,已完稿,英文版应于2016年底出版):《关于中国:一个共享的历史》(仍在研究中)。

目录
2018年修订版序言
2008年中文版序
2005年英文版序
导言
第一章 中国为加入国际体系做出准备
第二章 中国国际主义的兴起与新式外交
第三章 大战的爆发与中国的反应
第四章 中国的另一种战略:“以工带兵”计划
第五章 中国正式参展
第六章 内战
第七章 1919年巴黎和会与中国寻求世界新秩序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译者后记

内容摘要
 《中国与大战》是哈佛大学历史系博士、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国际史和跨国史学者徐国琦先生
的“国际史”三部曲之一。徐先生用国际史方法及多元视角研究了中国及世界历史上一个鲜为人知的题目:中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问题。
一战在很多中国人的印象中,是跟五四运动紧密结合的一个国际事件。然而大部分中国人只知道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与一战后的“巴黎和会”有关,却不知道是怎样的一种关联。中国与一战的关系,远比人们认识或想象中的更紧密,一战对中国跻身国际社会的重大意义,也远比人们认识或想象的更重大!中国与一战的关系,确如作者所说,是世界史上被遗忘的一章!
而在本书中,作者一改传统的学术形态和研究方法,采用国际史视角——超越国家层面的分析视角,把全世界纳入本领域的研究框架,通过到世界各国的档案馆读档,再用专门的研究方法对档案深入分析,从中国准备加入国际体系所做的努力写到巴黎和会上中国为寻求世界新秩序而做的抗争,完整披露了中国通过“一战”寻求融入国际体系、迈向国际舞台的经历,对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与一战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域和方法。

主编推荐

本书是著名国际史学家徐国琦先生的一部学术著作,旨在通过探究中国与一战的关系,向世人呈现中国为加入国际体系,跻身国际世界而做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为我们了解*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以及中国与一战的关系提供了切实可信的文本。
【内容简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