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在脚下: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戚义明 9787513346481 新星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路在脚下: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戚义明 9787513346481 新星出版社

当天发货,全新正版书,新华书店集团货源直发。

24.3 6.4折 38 全新

库存3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戚义明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46481

出版时间2022-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31474400

上书时间2024-05-18

湘云书店

十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陈晋,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会长、研究员,曾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和当代理论、毛泽东等党的领袖人物研究,以及党史文献和理论电视片撰稿。著述和电视片多次获得中国图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电视金鹰奖、电影华表奖等。
戚义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入选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长期从事党的历史和理论、党的建设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党史研究。著有《锻造: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党的纪律建设简史》《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简明读本》等。

目录
引言 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与中国经验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么来的?
什么是社会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结合吗
走向世界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进入新时代的
改革再出发
法制新时代
同世界交融发展
大国新担当
第三章 中国人是怎样选择社会主义的
睁眼看世界
救亡与革命
诸路不通之变计
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
两个中国之命运
第四章 中国人是怎样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的
民主协商的新政权
人民当家作主
走向社会主义
艰辛曲折的探索
第五章 中国人有着怎样独特的精神世界
天下为公:中国人的集体意识
生生不息:中国人的创新精神
崇尚和合:中国人的和谐理念
协和万邦:中国人的和平思想
结语 条条大路通罗马

内容摘要
《路在脚下: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么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人是怎样选择社会主义的?”“中国人是怎样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等问题为导向,配合丰富的史实,回答“中国道路是什么”的问题,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精彩内容
引言
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与中国经验今天,人们观察中国可以有多个视角。 这是一个古老的中国,它有着 5000多年的文明史。 这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它真正起步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到现在也才有70多年的历史。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也就是短暂一瞬;但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却意味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从一个经历100多年战乱、满目疮痍的烂摊子上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70年前,中国连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汽车、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70年后,中国成为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多项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70年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35岁。70年后,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比世界平均预期寿命高近5岁。
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近14亿人民摆脱了物质短缺,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享有前所未有的尊严和权利。
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人们不禁思考:中国奇迹背后的密码是什么? 事实上,自21世纪后,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上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就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 但是,学者们对这一概念的内涵、意义等的认识,并不一致。甚至对“中国模式”是否存在,意见也并不一致。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中国国内,人们虽然也会使用“中国模式”一词,但更多的是另外一个词——“中国道路”。 中共十八大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还明确说过,所谓“中国模式”,就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词义上说,“模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按照这个解释,“中国模式”这一概念,就是指中国的发展已经创造了一种标准范式,可以供其他国家复制推广使用。
但是,这一解释显然带有某种歧义,而且与中国的对外政策也并不相符。中国一贯主张,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模式,每个国家由于历史、文化、国情不同,都会有自己的发展模式。中国可以借鉴别国的发展模式,但绝不会照搬;同样,中国也不会向别国强行输出自己的发展模式。
相比“中国模式”而言,“中国道路”这个词更加中性客观。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至于如何认识这条道路?不同的人当然会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有几点可以肯定。 第一,这条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这已经为中国的发展成就所证明。 第二,在这条道路之下的某些具体做法,或者说“中国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所借鉴。比如,中国的扶贫减贫经验,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验,中国如何既扩大开放又保持自身独立性的经验,等等,可以为别国所借鉴学习。当然,这种借鉴必须结合本国国情,而不能照搬。 第三,这条道路是一条开放的道路。“模式”一词,隐含某种固化的意思,而“道路”则是开放的。中国道路来源于历史,立足于现实,延展于未来。它有某种延续性和稳定性,但不是僵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当然,在讨论这些话题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考察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究竟是怎么来的?
什么是社会主义说来有点令人难以置信,中国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辟,最初竟然与一个哲学命题有关,那就是:究竟什么才是社会主义?
这个命题表面上很深奥,但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对40多年前的中国来说,这又是一个很现实的实践问题。
1976年10月,在“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四人帮”被粉碎,持续10年的政治动乱宣告结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中国的发展整整耽误了10年。而同时期,世界经济发展很快,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些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充分利用这种机遇,在短时间内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
1978年,一位日本记者访问重庆炼钢厂。他看到有两台清朝末年从英国引进的蒸汽式轧钢机,竟然还在使用。这位日本记者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以为标签的年代写错了。
如果说这些还是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那么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当时人们一个最朴素的愿望就是,发展生产,解决温饱。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却很难实现。原因并不在于客观条件不具备,而是人们的主观思想受着禁锢和束缚。“文化大革命”虽然结束了,但是,告别过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历史巨轮在惯性驱使下继续在过去的轨道上运行着。 此时,一位老革命家坐不住了,他就是邓小平。为了打破人们的思想束缚,他“放了一炮”、点了“三把火”。“放了一炮”是邓小平自己的说法。这“一炮”是邓小平在复出前后放的,目标指向“两个凡是”。 1977年2月7日,那个年代意识形态领域最有影响的“两报一刊”——《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了一篇社论,名字叫《学好文件抓住纲》。其中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句话后来被称为“两个凡是”。很显然,按照“两个凡是”,就不能纠正过去的错误政策,就不能开辟一条新路。
就在“两个凡是”提出的当月,还没复出的邓小平在同王震将军谈话时,明确对“两个凡是”的提法表示异议,认为这不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毛泽东思想。两个月后,邓小平在给中共中央的信中鲜明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1977年7月17日,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作出恢复邓小平党政军领导职务的决定。邓小平在全会上讲话时又指出:“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复出前后邓小平的这一系列表态和讲话,旗帜鲜明,主题集中,无疑是“放了一炮”。这位老政治家,虽然三起三落,可依然立场坚定,目光敏锐,并没有失去政治勇气。明眼人从这“一炮”中,看到了中国进步的希望。这“一记重炮”振聋发聩,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和历史脚步徘徊不前的症结所在,促使人们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深入思考中国的实际问题:“两个凡是”究竟对不对?判断检验理论、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标准究竟是什么?由此,拉开了一场思想大解放的序幕。
点了“三把火”也是邓小平自己的说法。这“三把火”,分别是在广州、成都和东北点燃的。
1977年11月,邓小平到广州视察。途中,他听说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广东省的有些地方规定,养三只鸭子就是社会主义、养五只鸭子就是资本主义。这类事情在今天听起来简直是个笑话,但在当时却是普遍存在的现实。这引起了邓小平的深思。
由此,邓小平对农村政策和外贸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提出,要恢复过去多年行之有效的做法和政策,强调实行按劳分配。当时,广东一些老百姓“逃港”现象比较严重,邓小平提出,广东要利用紧邻港澳优势,搞出口基地,把生产生活搞好了,才能解决老百姓“逃港”问题。
养五只鸭子就是资本主义的荒唐做法,对邓小平刺激很大。两个多月后,他在成都视察时再次提到这个事例。 当时,四川一些农村采取“文化大革命”前“包产到组”的做法,农业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遭到来自上层的一些非议。
邓小平听到后提出,要清理一下现行政策。同时,他鼓励各地在自己范围内能解决的,先解决一些。他的这番话,相当于肯定了四川的做法,使深感思想压力的四川省委领导如释重负,备受鼓舞。不久,中共四川省委就制定政策,在全国带头开展起农村改革的探索。 邓小平在广州和成都的这“两把火”,在局部地区点燃了改革开放的思想火花。然而就全国来说,思想上还有很多“禁区”,广大干部群众还有很多顾虑,不敢打破条条框框,害怕被扣帽子、遭批判。
时局的真正转变,期待着新的历史契机。 经过前“两把火”,邓小平也明白,单纯从具体经济政策入手来推动工作,已经行不通。各项工作最后都要靠人来执行,只有解决好思想路线问题,才能提出新的正确政策。
历史的契机终于来临。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并很快引发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讨论。但这场讨论却受到坚持“两个凡是”错误观点的人的压制。关键时刻,邓小平表态了。 5月30日,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毛泽东思想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实事求是。现在发生了一个问题,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成了问题,简直是莫名其妙! 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有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他希望人们打破思想枷锁,来一思想大解放。
正当真理标准大讨论沸沸扬扬之际,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三省进行了五天的视察,点燃了“第三把火”。在这次视察中,邓小平主要还是讲两大问题:一是思想路线;二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在思想路线方面,邓小平反复强调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他号召人们要从实际出发,独立思考,要开动脑筋,不要当懒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问题上,邓小平除了对具体经济政策发表看法外,还对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发表了看法。他认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迅速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如果社会主义不能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那社会主义还有什么优越性?
邓小平还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能够忍耐多久,我们要注意这个话。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邓小平的这“第三把火”,集中谈思想解放、实事求是,集中谈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在干部群众中引起极大反响。吉林省委书记王恩茂后来回忆说:小平同志的讲话,促进了我们思想的大解放,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有的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惊涛骇浪之后是水到渠成。这之后的故事,众所周知。邓小平这次东北之行三个月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此,中国改革开放的闸门打开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也开始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