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盘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对抗十五局)(精) 王鼎杰 著 9787545820263 上海书店出版社
  • 复盘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对抗十五局)(精) 王鼎杰 著 9787545820263 上海书店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复盘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对抗十五局)(精) 王鼎杰 著 9787545820263 上海书店出版社

当天发货,全新正版书,新华书店集团货源直发。

60.8 6.2折 98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鼎杰 著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20263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31138327

上书时间2024-05-18

湘云书店

十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序  姜鸣
引论  战争不复盘,历史无殷鉴
  中日甲午战争研究对比
  中日败战研究对比
  战争史该如何研究?
  历史可假设,战争须复盘
第一局  近代中日对抗格局之形成
  第一节  交邻之道
  第二节  从绝域到近邻:变化中的中日关系
  第三节  走向对抗之路
  第四节  胜败检讨:战略认知不对称的形成
第二局  地缘支点之争
  第一节  地缘支点与地缘意识
  第二节  近代中日地缘认知的不对称
  第三节  四大支点
  第四节  近代中日的支点之争
第三局  战略机遇之争
  第一节  战略、战略机遇与战略机遇期
  第二节  不对称的和平机遇期
  第三节  晚清战略困局的形成与破局机遇的出现
  第四节  英俄博弈送来的搭车机遇
  第五节  历史的可能性
  第六节  李鸿章的战略设计
  第七节  对抗焦点的转向
第四局  军事转型之争
  第一节  19世纪的陆海军转型
  第二节  中国军事转型观的缺陷
  第三节  中日陆军转型对比
  第四节  晚清海军发展的认知与实践
  第五节  日本海军发展的认知与实践
  第六节  竞争焦点的再度转向
第五局  购舰竞赛
  第一节  杀手锏思维与购舰竞赛的实质
  第二节  难以规避的竞争
  第三节  急则治标的购舰竞赛
  第四节  日本的再反超
  第五节  何以日本不再等待
第六局  半岛危机与出兵竞争
  第一节  战略的“余味”与“鬼手”
  第二节  从壬午到甲午(一):朝鲜危机的演变
  第三节  从壬午到甲午(二):对抗模式的形成
  第四节  甲午年的出兵竞争
  第五节  得失检讨
  第六节  出乎意料的转折
第七局  调停引发的明争暗斗
  第一节  英俄调停与“以夷制夷”
  第二节  李鸿章的误算
  第三节  攸关全局的“治孤”
  第四节  失去的机会
第八局  开战法理之争
  第一节  被忽略的机会
  第二节  李、袁的失机
  第三节  日军的行动
  第四节  得失检讨
第九局  丰岛海战
  第一节  必然的结果,不必然的态势
  第二节  威慑的魔咒
  第三节  进兵计划与海军部署的变更
  第四节  海战态势的终形成
  第五节  意外之战
  第六节  偶然与必然
第十局  成欢之战
  第一节  失去的胜利
  第二节  日军一线兵力优势的丧失
  第三节  战前双方的兵力调度
  第四节  战场及双方的兵力部署
  第五节  战斗经过
  第六节  两军脱离接触后的运动
  第七节  战斗检讨
第十一局  中日战争计划对比
  第一节  兵力对比与战场态势
  第二节  清廷之战争指导机构与战争计划
  第三节  日本之战争指导机构与战争计划
  第四节  实践之检讨
第十二局  平壤之战
  第一节  会战回顾
  第二节  外线与内线
  第三节  日军视角的检讨
  第四节  清军视角的检讨
  第五节  平壤城下战斗的再检讨
  第六节  平壤败战的影响
第十三局  大东沟海战
  第一节  海战回顾
  第二节  中日海军武器代差的形成
  第三节  中日海军战术代差的形成
  第四节  9月17日海战的战理分析
  第五节  日本联合舰队的失误
第十四局  金旅之战
  第一节  败战之惑
  第二节  登陆与抗登陆作战的检讨
  第三节  花园口登陆前的清军战争指导
  第四节  花园口登陆后的清军战争指导
  第五节  金旅失守的战术检讨
  第六节  总结
第十五局  终战的较量
  第一节  终战的要义
  第二节  清廷的终战指导
  第三节  日本的终战指导
  第四节  针锋相对的较量
  第五节  大溃败
  第六节  艰难的谈判与昂贵的一枪
  第七节  贻害百年的城下之盟
总结篇  日本的甲午梦与中国的甲午病
  日本的甲午梦
  中国的甲午病
  “以史为鉴”的再反思
主要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复盘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对抗十五局)(精)》从国际关系和战略学的视角进行解读,力图拨开
战争迷雾,澄清战场细节
,深入剖析中日双方立足于大战略、军事战略和作战层级的行动,进行中高层级的复盘。

精彩内容
 第一节 交邻之道晚清时代第一个深度关注中日对抗问题的国人是薛福成。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后,他写下了这样一
段文字:古之豪杰论交邻之道不外两端:诸葛亮之以蜀抗魏也,知吴之可结为援也
,故日释怨以联合;伍员之为吴谋越也,以其同壤而世为仇仇也,故日去疾莫如尽。今与中国同处一
洲之内,而国势稍足自立者,莫如日本。论外侮之交侵,不能不树援以自固也,宜有吴蜀相亲之势。
然日本人性桀黠,藐视中国,彼将以远交近攻之术,施之邻邦也,实有吴越相图之心。其机甚迫,而其情甚可见也。①在这里,薛福成扣住“交邻之道”展开分析,可谓深具战略洞见之论。其从历史中提取基本模式引古证
今的思路更深具智慧。其不足则在于:(1)“外侮之交侵”过于笼统,未能精密分析当时中日两国面对的具体威胁
,自然也就无法进一步对双方的国策选择进行深度分析。
(2)在分析日本放弃对华联盟战略时所依据的理由(日本人性桀黠,藐视中国)过于主观。至于“远交近攻之术”只能描述日本行动的事实,无法阐明其如此行动的原因。
今天我们要提出的问题正在于:抛开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的民族性和情感态度不论,是哪些理性因素导致中日没有形成“吴蜀相亲之势”,却走向了“吴越相图”的持久对抗?又是否可以不走上这条对抗之路?这就要求我们更深入地去分析薛福成提出的核心问题:交邻之道。国家间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种状态:一为对抗,一
为联盟,一为追随,一为平和。
对抗的实质是斗争,斗争的目标则是权力(power)———种可以让对方按我方意愿行事的能力,哪怕这个意愿是对方所不乐意接受的。联盟的实质是合作,其目的或为对抗共同威胁,或为开拓共同利益,或二者兼而有之。
追随的实质是服从,无论是源自意识形态的认同,还是出于理性的实力权衡,只要一方决定按照对方的意愿行事,即相当于服从。具体又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心甘情愿式的追随,一种是迫于力量悬殊和利害得失被迫进行的追随,一种是韬光养晦式的追随。第一种追随与意识形态认同密切相关;第二种追随则与军事和经济力量的强制密切相关;第三种追随则属于策略性追随,本质上是一种“搭车战略”,只要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就会抛弃追随。
平和的实质是平等前提下的非对抗状态。①“平”意味着二者关系平等,不存在一方强制另一方按自己意愿行事的现象。“和”则意味着既不产生相互冲突,也不联合起来去与其他国家冲突,如产生争端则以协商方式解决。其得以维持的前提为:(1)双方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的利益冲突,所以可以靠协商来达成相互妥协;(2)双方势均力敌(或双方均不具备威胁对方的有效手段,或双方能够维持力量均衡),从而遏制了冲突的发生
;(3)存在第三方强国维持着“黄雀在后”的姿态,两国一旦发生冲突就会让此第三方收渔人之利。但这第三方又不会或不能主动侵袭二者,使得两国既不敢轻易互相冲突,又没有组成联盟的迫切压力,从而维持一种强制的平和状态。上述三个前提至少应存在一条,才有可能形成平和关系。符合条件愈多,则平和程度愈高。
具体到邻近性国家关系这个特殊尺度上,可以发现,邻近性国家间最难以维持平和关系。古往今来的绝大多数战争都发生在邻国之间。
P14-1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