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民初细菌学说与卫生防疫/新史学丛书 姬凌辉 9787220128936 四川人民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晚清民初细菌学说与卫生防疫/新史学丛书 姬凌辉 9787220128936 四川人民出版社

当天发货,全新正版书,新华书店集团货源直发。

45.3 5.8折 78 全新

库存3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姬凌辉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28936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78元

货号31655258

上书时间2024-05-18

湘云书店

十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新史学丛书总序

 

 

 

“为什么叫新史学?”

 

“什么是新史学丛书?”

 

十五年来,总有朋友会问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和试图解答这个问题。

 

新史学是一种取向。就作品而言,举凡新视角,新史料,新叙述,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派不分中西古今,人不分新旧少壮,更不论是否成名成家,一切以作品见分晓,一切以给学术界、读书界呈现佳善的学术作品为依归,进而不断汲取更多志同道合者,用绵薄之力,促进历史学界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界的推陈出新。

 

新史学是一个过程。一百多年来,新史学不断演进,如果层层堆累,甚至可以在新史学这个名号上不断加新,新新史学,新新新史学……但这不过是文字游戏而已。新史学尽管随时关注国际学术前沿,但并不热衷追逐新潮流,也不那么关注花样翻新,更多考虑是否把此前的优秀作品消化、吸收,不少老书也是新视角,其实不见得被消化。我们不断在引进跟进,但是如何创造性转化,依然任重道远。比如梁任公先生《中国历史研究法》的不少提法,至今依然很有启发,若干理念其实跟最新的史学流派若合符节。要将新史学发扬光大,需要做一个继往开来、温故而知新的工作,无论是欧美近百年来的开创性成果,还是我国近百年以来的前辈硕学之作,比如梁启超、陈寅恪、傅斯年、李济、梁方仲等先生的杰出贡献,都在在值得我们用心聆听与记取。只有在过程中去理解和创新,创新才不会沦为口号,才会变得脚踏实地,成为源头活水,悠远流长。

 

新史学是一种精神。在有所传承的同时,在引进域外新观念、新方法的同时,落脚点其实是中国史学的开拓,尤其是将注意力更多瞩目于年轻学人,试图在他们小荷才露尖尖角之时,就予以足够的关注,将少年心事当拿云的种种憧憬与构想化为现实,化为作品,化为积累,积跬步以至千里。与此同时,我们也留意到历史系本科、研究生的成长,将史学初阶读物纳入计划,形成新系列,希望由此让史学新鲜人少走弯路。新史学更愿意接受各种不同的声音,在多元互动而不是闭目塞听中走向未来,凡是真诚的声音,都能够在新史学里面得到回应。

 

新史学愿意秉持这种态度,“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倾尽一切努力,广求力作于世界,将无尽的优秀作品聚集起来,踏实做去,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争取在当代学术史、出版史留下一些印迹。

 

十五年来,新史学品牌包括“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中华学人丛书”“新史学文丛”“新史学译丛”“法国大革命史译丛”“历史-社会科学译丛”,累计出版近两百种图书,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反响。作为再出发,除了“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保持原貌外,其他丛书统一归入新史学丛书,涵括本土与引进类著作,经典旧籍的整理,初阶史学读物,甚至部分长篇论文,远近高低各不同,中心是唯“材”是举,也力求在设计美学与阅读体验上多做尝试。

 

这一过程想必是艰辛的,但由于其开放性,无疑会充满惊喜。我们期待在学术界、读书界的支持下,将新史学丛书进一步提升。新史学尽管起源于欧美,但是我们期待,通过不断地坚守,在中土树立新史学的大旗,推动历史研究、历史阅读的再深化,从历史的角度促进中国学术本土化。

 

兹事体大,敬请海内外师友不吝赐教、赐稿,各位的鼎力支持,是新史学得以发展的保证与动力。

 

是为序。

 

 

 

谭徐锋

 

2022年9月18日于河北旅次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本书是一部以细菌作为切入口的文化史著作。自19世纪下半叶,细菌学说不仅逐渐改变了东西方医学的汇通焦点,同时还构成了近代中国学科生成的重要面相。本书以晚清民初为观察时段,以细菌学说的容受与卫生防疫机制的调适为主线,辅以重大疫情为历史剖面,试图揭示该时期因虫致病说、细菌致病说、防疫观念、卫生机制之间错综复杂的情节,注重挖掘近代知识、观念与制度的往还与互动,呈现细菌学说在中国的“在地化”过程。大体上,时人在晚清民初的中国大地上刻画出了一张从通商口岸到东北三省,从东北三省到晋绥直隶,从晋绥直隶再到全国各地的社会文化版图。



作者简介
作者:姬凌辉,河南信阳人,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和医疗社会史。近年来相继在《近代史研究》《“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民国档案》《近代史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

目录
引言

一、研究现状

二、本书写法

第一章虫、气、细菌、卫生与晚清出洋国人的初步观察

一、前近代中国传统致病学说

二、近代西方“瘴气论”与公共卫生的兴起

三、如蝎如蟹:使西日记中的观察

四、小结

第二章甲午前后细菌概念的接引与沿海地区的检疫治疫

一、来华传教士对细菌概念的引介

二、1894年香港鼠疫与鼠疫杆菌

三、小 结

第三章清末细菌学说的传播与东北鼠疫期间的防疫观念

一、清末社会各界的译介与在地化实践

二、宣统鼠疫期间细菌学说与东北地区的防疫观念

三、小结

第四章民初细菌学说的多样化与晋绥鼠疫期间的防疫面相

一、民初细菌学说的多样化

二、民初细菌学名词审查与统一进程

三、晋绥鼠疫期间的防疫措施与观念

四、小结

第五章北洋政府时期中央防疫处及其生物制品的推广接种

一、中央防疫处的组织、人事与经费

二、1919年霍乱时期的防疫观念与生物制品的推广

三、小结

结语

一、纵横交织

二、医学之网

参考文献

一、史料之部

二、中文专著(含中译本)

三、回忆录、传记、文集

四、学位论文

五、期刊论文

六、英文著作

七、英文论文

八、工具书

九、电子及数据库资料

附录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部以细菌作为切入口的文化史著作。自19世纪下半叶,细菌学说不仅逐渐改变了东西方医学的汇通焦点,同时还构成了近代中国学科生成的重要面相。本书以晚清民初为观察时段,以细菌学说的容受与卫生防疫机制的调适为主线,辅以重大疫情为历史剖面,试图揭示该时期因虫致病说、细菌致病说、防疫观念、
卫生机制之间错综复杂的情节,注重挖掘近代知识、观
念与制度的往还与互动,呈现细菌学说在中国的“在地化”过程。大体上,时人在晚清民初的中国大地上刻画出了一张从通商口岸到东北三省,从东北三省到晋绥直隶,从晋绥直隶再到全国各地的社会文化版图。

主编推荐
19世纪末,细菌学说不仅在西方开始建立起来,同时随着东方睁眼看世界的觉醒,以及1894年香港鼠疫及1910年东北鼠疫等的暴发,逐渐浸渗中国各界,与传统中医文化在反复碰撞、交融中,终而扎根中华大地。国内外从中西医医学、历史学者的角度,不乏关于细菌学说的探讨,但东亚地区的相关专题研究尚付阙如,且国内的相关探究对于细菌之学在中国的传播很少谈及。本书即试图在史料中爬梳这一过程,揭示该时期包括气说、细菌等观念是如何被引介、理解与传播的,以及剖析在此基础上所建立起的防疫观念。

作者史学功底深厚,且擅长运用易被忽视的医学期刊、新闻报道、时人日记、政府示谕、卫生演说等史料,结合医疗史、社会文化史及思想史,突破传统“中与西”等二元思维,建构出一幅具体而清晰的晚清民初细菌学说传播史图像。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