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信息查询与利用 赵静编著 9787030347190 科学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代信息查询与利用 赵静编著 9787030347190 科学出版社

全新正版书,当天发货。如有套装书(或图片与书名不符),价格异常,可能是单本书的价格。

28 7.0折 40 全新

库存3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赵静编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47190

出版时间2011-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0元

货号7687638

上书时间2024-03-11

湘云书店

十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意识观念篇
第1章 信息素养
1.1 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
1.1.1 数据、信息与知识
1.1.2 信息素养及评价
1.1.3 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
1.2 信息意识与信息观念
1.2.1 信息意识与行为
1.2.2 信息观念
1.3 信息权利与义务
1.3.1 信息权利
1.3.2 知识产权
拓展链接
思考题
流程知识篇
第2章 信息利用的过程
2.1 信息源
2.1.1 文献信息源
2.1.2 不同出版形式的文献
2.1.3 不同加工深度的文献
2.1.4 不同传播形式的信息源
2.2 信息获取
2.2.1 信息需求
2.2.2 信息获取方式
2.3 信息检索
2.3.1 检索类型
2.3.2 检索工具
2.3.3 检索途径
2.3.4 检索技术
2.3.5 检索步骤
2.4 信息整理
2.4.1 整理类型
2.4.2 整理流程
2.5 信息分析
2.5.1 信息分析的含义
2.5.2 信息分析的步骤
2.6 信息交流
2.6.1 网络信息交流
2.6.2 科学信息交流
2.6.3 开放存取
拓展链接
思考题
资源工具篇
第3章 检索获取的工具与资源
3.1 综合资源平台与检索系统
3.1.1 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
3.1.2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3.1.3 ISI Web of Knowledge
3.1.4 Engineering Village 2
3.2 多文献类型的专业数据库
3.2.1 EI和SA
3.2.2 BIOSIS Preview
3.2.3 Chemical Abstracts
3.2.4 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
3.2.5 Centre for Agriculture and Bioscience International
3.2.6 IEEE/IET Electronic Library
3.3 搜索引擎
3.3.1 搜索引擎的类型
3.3.2 Google中文
3.3.3 百度
3.3.4 中国雅虎
3.3.5 Scirus
3.3.6 Google Scholar
3.3.7 MetaCrawler
3.3.8 搜索引擎举要
3.4 数据事实的检索获取
3.4.1 检索获取的途径
3.4.2 事实与数值数据库
3.4.3 字、词典的网络获取
3.4.4 百科全书的网络获取
3.4.5 年鉴的网络获取
3.4.6 手册的网络获取
3.4.7 名录的网络获取
3.4.8 图录的网络获取
3.4.9 表谱的网络获取
3.5 图书的检索获取
3.5.1 检索获取的途径
3.5.2 典型资源:超星数字图书馆
3.5.3 典型资源:读秀学术搜索
3.5.4 典型资源:CALIS联合目录公共检索系统
3.5.5 典型资源:新浪读书频道
3.5.6 图书资源举要
3.6 期刊的检索获取
3.6.1 检索获取的途径
3.6.2 典型资源: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3.6.3 典型资源: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3.6.4 典型资源:Science Direct
3.6.5 典型资源:EBSCOhost
3.6.6 期刊资源举要
3.7 报纸的检索获取
3.7.1 检索获取的途径
3.7.2 典型资源: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3.7.3 典型资源:ProQuest Historical Newspapers
3.7.4 报纸资源举要
3.8 学位论文的检索获取
3.8.1 检索获取的途径
3.8.2 典型资源: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3.8.3 典型资源:PQDT学位论文库
3.8.4 学位论文资源举要
3.9 专利的检索获取
3.9.1 检索获取的途径
3.9.2 典型资源: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库
3.9.3 典型资源:德温特专利索引(DII)
3.9.4 专利资源举要
3.10 标准的检索获取
3.10.1 检索获取的途径
3.10.2 典型资源: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标准数据库
3.10.3 典型资源:IEL的标准数据库
3.10.4 标准资源举要
3.11 会议的检索获取
3.11.1 检索获取的途径
3.11.2 典型资源:CNKI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3.11.3 典型资源:ISI Proceeding
3.11.4 会议资源举要
3.12 科技报告的检索获取
3.12.1 检索获取的途径
3.12.2 典型资源:万方数据的科技成果数据库
3.12.3 典型资源:NTIS Database
3.12.4 科技报告资源举要
拓展链接
思考题
第4章 信息问询与开放获取
4.1 问询获取
4.1.1 问询获取的途径
4.1.2 典型的虚拟参考咨询系统:CDCVRS
4.1.3 典型的网站问答平台:百度知道
4.1.4 典型的自媒体问答网站:知乎网
4.1.5 问询获取资源举要
4.2 开放获取
4.2.1 学术资源开放获取的途径
4.2.2 典型的预印本系统:e-print arXiv
4.2.3 典型的机构知识库:DSpace@MIT
4.2.4 典型的OA服务平台:Socolar
4.2.5 典型的学科门户: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科技热点门户
4.2.6 OA资源举要
拓展链接
思考题
第5章 信息利用工具
5.1 信息阅读工具
5.1.1 电子阅读工具的类型
5.1.2 典型电子图书阅读软件:SSReader
5.1.3 典型电子期刊阅读软件:CAJviewer
5.1.4 典型RSS阅读软件:Google Reader
5.1.5 典型移动阅读软件:Zaker
5.1.6 阅读工具举要
5.2 信息管理工具
5.2.1 信息管理工具的类型
5.2.2 典型社会化书签:OpenFav
5.2.3 典型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
5.2.4 信息管理工具举要
5.3 学术信息评价分析工具
5.3.1 评价分析工具的类型
5.3.2 引文分析:SCI
5.3.3 引文分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5.3.4 科学指标分析:ESI
5.3.5 期刊评价分析:JCR
5.3.6 可视化引文分析:Histcite
拓展链接
思考题
应用方法篇
第6章 分析信息需求,提取查询用词
6.1 信息需求分析
6.1.1 需求分析内容
6.1.2 需求分析方法
6.2 提取查询用词
6.2.1 词间关系分析法
6.2.2 词表利用
6.2.3 索引运用
6.3 应用范例
拓展链接
思考题
第7章 确定获取方法,制定检索策略
7.1 确定获取方法
7.1.1 访问调查法
7.1.2 问卷调查法
7.1.3 实验方法
7.1.4 常规法
7.1.5 引文法
7.1.6 交替法
7.2 制定检索策略
7.2.1 最专指面优先策略
7.2.2 最低登录量优先策略
7.2.3 积木型策略
7.2.4 引文珠形增长策略
7.2.5 逐次分馏策略
7.3 应用范例
拓展链接
思考题
第8章 选择资源工具,构造检索表达
8.1 选择工具的方法
8.1.1 依据信息需求
8.1.2 依据学科与收录
8.1.3 依据功能特点
8.1.4 依据自身条件
8.2 组配表达需求
8.2.1 检索词的选定
8.2.2 检索途径的选择
8.2.3 检索技术的选用
8.2.4 限定条件的利用
8.3 应用范例
拓展链接
思考题
第9章 评价调整检索,优化获取原文
9.1 评价检索效果
9.1.1 检索效果评价指标
9.1.2 查准与查全的平衡
9.2 调整检索策略
9.2.1 影响检索效果的因素
9.2.2 提高查全率的方法
9.2.3 提高查准率的方法
9.3 获取原文
9.3.1 文献识别的方法
9.3.2 获取原文的方法
9.4 应用范例
拓展链接
思考题
第10章 阅读鉴别整理,序化改编整理
10.1 阅读文献
10.1.1 文献阅读方法
10.1.2 阅读技巧
10.2 评价筛选信息
10.2.1 相关性判断
10.2.2 可靠性判断
10.2.3 先进性判断
10.2.4 适用性判断
10.3 序化重组文献
10.3.1 归类排序
10.3.2 改编重组
10.3.3 管理工具
10.4 应用范例
拓展链接
思考题
第11章 分析组织信息,创新交流利用
11.1 文献分析方法
11.1.1 定性分析方法
11.1.2 定量分析方法
11.2 综述撰写
11.2.1 综述的特点
11.2.2 综述的类型
11.2.3 综述的写作
11.3 学术论文写作
11.3.1 学术论文的特点
11.3.2 学术论文的写作
11.3.3 学术论文的投稿
11.4 应用范例
拓展链接
思考题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第1 章 信息素养信息作为一种资源, 来自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是知识经济社会创造财富的基石。在万象纷呈的现代信息海洋中, 人们不断创造出新的信息财富, 提升着个人的素质, 推动着社会的飞速前进, 然而.游信息海洋的关键技巧是能有效地获取与利用信息资源, 这种能力就是信息素养。将信息系统化地总结为知识, 才能真正成为我们学习的源泉。学习是终身的, 终身学习需要较高的信息素养作为支撑。
1.1  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
1.1.1  数据、信息与知识
1.数据
一般来讲,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事件的记录、描述, 是可由人工或自动化手段加以处理的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符号的集合。
2.信息
对于信息这个具有多重属性的重要概念直到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不同领域的研究者站在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对信息内涵的不同界定。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从通信系统理论的角度把信息定义为: 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 Uncertainty) 的东西, 控制论专家N? 维纳认为: 信息既不是物质, 又不是能量, 信息就是信息。从哲学角度理解, 信息是事物本质、特征、运动规律的反映。
信息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状态和特征的反映, 是与问题相关的数据, 可以以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记录下来, 能通过媒介进行传输。在现代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将信息理解为人类社会中表征事物之间联系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或信号,并以文字、图像、图形、语言、声音等多种形式出现。
3.知识
知识最早是作为一个哲学认识论的概念存在着的。马克思从本体论角度对知识的定义是: 知识就是意识的存在方式以及对意识来说是某种东西的存在方式。我国的?现代汉语词典?就把知识定义为“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 出版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将知识分为四种类型, 分别为: Know-what 、Know-why 、Know-how 、Know-who :
(1) 知是(Know-what) , 即知道是什么的知识, 指关于事实与现象的知识, 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它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理解为在什么样的时间( Know-when) 、什么样的地点或条件下( Know-where) 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2) 知因(Know-why) , 即知道为什么的知识, 指那些自然、人的思维和社会运动的法则和规律的科学知识, 包括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
(3) 知如(Know-how) , 即知道如何做的知识, 即指技艺和能力知识, 包括技术诀窍或专有技能。
(4) 知谁(Know-who) , 它包括关于谁知道什么, 以及谁知道如何做什么的信息。
特别是它还包括与有关专家形成的特殊的社会关系以便有可能获得并有效利用这些专家的知识, 侧重创造思想、方法、手段、过程及特点的了解。
4.数据、信息与知识
从上述概念描述可知, 数据强调形式, 信息注重内容, 知识反映规律性。数据的基本特征是具备可处理性。在传播与使用的过程中, 时效性与相关性会改变( 提高或降低)信息的价值, 有些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受众的广泛传播而损耗其价值, 也有些信息随着广泛传播而变得更有价值。知识具有的普遍性不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知识是稳定的、可重复利用的。知识随着社会实践、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在接受了来自社会及自然界的大量信息, 通过实践活动和大脑的思维活动, 将这些信息结合实践活动进行分析与综合, 形成新的认识, 这种经过加工、孕育后的信息就成为知识。或者说: 知识是同类信息的深化、积累, 是优化了信息的总汇和结晶, 也即信息经过加工,上升为对自然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 才构成知识。
1.1.2  信息素养及评价
1.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 , 又称信息素质, 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 在1974 年提出的, 他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在工作中运用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后来有关信息素养的定义较多, 其中,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认为, 信息素养是一系列有关个人能意识到信息需要并能找到、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2003 年, 捷克UNESCO 国际信息素质专题会议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种能力, 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 来解决一个问题。
2.信息素养的评价
评价是人类行为自觉性与反思性的反映。信息素养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 采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 对个人和组织进行综合信息能力的考察过程。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是信息素养评价的依据, 有了科学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才能准确地判断学生的信息素养程度与水平。国外关于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研究起步较早, 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通用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国外有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 通过的“高等教育中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 、英国SCONUL (Society of College , National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国家和大学图书馆标准、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员协会CAUL (Council of Australian Uni-versity Librarian) 标准; 国内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一定经验的有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体系。
1) 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
2000 年1 月,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通过了“高等教育中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 , 共5 项22 条, 规定了学生应具备的一系列能力, 它是目前被接受并使用最为广泛的标准。许多院校在此基础上进行取舍, 形成了符合自己需要的评估方案。该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标准一: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决定所需要的信息的种类和程度。该项标准主要考查学生能否了解多种形式的信息源, 能否考虑信息获取的成本和收益, 能否明确、清楚、详细地表达信息等。
标准二: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有效而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该项标准主要考查学生能否选择最合适的研究方法和信息检索手段, 能否有效地实施信息检索策略, 能否根据需要调整检索策略, 能否摘要、存档、管理信息和信息源等。
标准三: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及其来源, 并能把所遴选出的信息与原有知识背景和评价系统结合起来。该项标准主要考查学生能否综述所收集的信息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能否清晰地说明初始评价标准并对信息和信息源进行评价; 能否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确定差异和联系; 能否确定新知识是否对个人产生影响; 能否通过与专家或他人交流, 检验对信息的理解是否正确等。
标准四: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 无论是个体还是团体一员, 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该标准考查学生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否利用新信息高效地与他人沟通、实现目标等。
标准五: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懂得有关信息技术的使用所产生的经济、法律、社会问题, 并能在获取和使用信息中遵守公德和法律。该项考查学生能否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上的伦理、法律和社会经济问题; 能否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礼仪获取使用信息; 能否对工作中使用的信息情况进行致谢和肯定。
2) 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
北京高校图书馆学会在2005 年完成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示范性框架研究,该框架提出7 个一级指标(维度) 、19 个二级指标(指标) 和61 个三级指标(指标描述) 。其中7 个维度分别指出具备信息素养的学生是: 能够了解信息以及信息素养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价值与力量; 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与范围; 能够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能够正确地评价信息及其信息源, 并且把选择的信息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重构新的知识体系; 能够有效地管理、组织与交流信息; 作为个人或群体的一员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来完成一项具体的任务; 了解与信息检索、利用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经济问题, 能够合理、合法地检索和利用信息。
3) 本书采用的评价标准
结合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 本书认为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从信息观、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三方面来增强。
(1) 信息观是人们用信息系统获取所需信息的内在动因, 包括人们对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的性质、地位、价值和功能及其与社会其他要素相互联系、作用的认识与反应, 是人站在信息的角度对客观世界及其运动规律抽象、概括、总体性的认识、理解、感受, 从而形成的一种人生观、价值观与行为观。可以从对信息在社会中的作用与地位、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权利、信息法规等方面加以培养。
(2) 信息知识是利用信息能力必备的基础与前提, 包含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查询知识、信息系统知识与网络知识等多方面的知识, 是可以通过系统化的培养和学习来获得的。通过计算机及网络相关基础课程的系统学习, 我们能够获得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网络知识, 而信息查询知识我们目前则多通过学习专门的文献检索或信息查询课程获得。
(3) 信息能力是指通过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能准确、快捷获取、接收、组织所需信息的能力, 是信息素质的客观表现, 它包括对信息查询的策略、方法、技巧的掌握与对所获取信息的综合、评价与重组的能力。此能力是获得知识信息的能力, 可以帮助人们从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转变, 从学会学习到“会学习” , 是创新性利用知识所不能缺少的能力。
信息素养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是必须接受专业的教育和经过专门的训练才能实现的。
1.1.3  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
1.学习面临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学习观念所发生的这种根本性改变在对学校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对个人的学习提出了如下挑战:
(1) 我们面对着信息总量的剧增与个人学习能力有限的矛盾。显然, 人类目前所拥有的信息量远远超过过去任何一个时代, 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012 年1 月发布的第29 次调查统计报告可知: 截至2011 年12 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 亿, 中国网站数量已经达到229.6 万个, 比2010 年同期增长20 % 。以WWW 方式提供的信息平均每53 天翻一番, 并且不断出现的新技术, 还将催生新的信息渠道。每个人有限的时间与精力相对网络无限增长的巨量信息是无法比拟的。
(2) 信息量的膨胀和信息质量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超载的局面又对人们认识、使用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挑战; 还有信息壁垒、数字鸿沟等客观因素也制约着信息的公开获取与交流。
(3) 我们不得不思考怎样才能以正确的信息观念与有效的手段以及法律、道德保障来保证公开、公平地获取信息, 所有这些问题与矛盾都要求我们必须有能力从数量巨大的信息中鉴别、获取、利用信息, 这种能力来自信息素养教育, 个人知识的增长得益于信息素养的提高。
由此可见, 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是相对局限的个体学习能力与日益增大的信息熵值的矛盾, 只有以个体学习意愿为主导, 以相关技术为支持, 以相关法律制度为保障, 才能不断提升信息用户主体需求和所获取到信息的契合度。个人学习直接体现于所得信息量与质的提高, 实质反映了信息用户主体信息素养的升华。
2.信息素养支持终身学习的构建
从知识的内涵与分类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 有的知识是可以依靠学校有组织的学习获得的, 而更多的知识则是需要自己主动学习而取得, 由于知识是随着社会实践、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所以个人的知识也必须随之不断更新和增长, 否则就会落后于社会,落后于时代, 时代要求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 其更高的目标在于让知识生长, 不断发现、吸收新知识和信息以创造更新的信息知识。于是发现、收集、整理知识的能力就尤为重要, 在知识社会里, 对于任何一个人、组织、企业和国家, 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是竞争成败的关键。如果说现代信息数字化时代的生存的基本技能是终身学习的技能, 那么具备良好的信息发现、吸收、创新能力的较高信息素养则成为数字化时代个人发展的核心。
1.2  信息意识与信息观念
1.2.1  信息意识与行为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在充分认识信息价值的基础上, 对其所具有的特殊敏感的一种自觉意识, 它是获取信息的思想基础与内在动力, 包括对信息的敏感性、需求性和信息权利、信息交流、信息保护的意识。具体包括:
(1) 对同一信息不同的人捕捉、判断和利用的自觉程度是不同的。
(2) 对不同的信息, 对信息来源的认同、开发意识和对信息内涵的同构和再生意识不同。
(3) 对明确需求目标的信息和不明确需求目标的需求程度不同, 有强烈的信息需求表现在既能明白显性的信息需求, 还清楚和能挖掘隐性或潜在的信息需求。
(4) 在遵循信息知识保护原则的基础上有广泛的信息交流意识。
(5) 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权利意识。
信息意识在信息利用过程中表现为被动接受和自觉活跃两种状态, 后者是高级的状态, 也是信息意识培养的目标, 也就是通过学习者主动的学习与接受教育共同实现具备这样一种信息意识: 能正确认识信息的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