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你和我与它:中西社会本体论比较研究 正版库存书
¥
19
6.4折
¥
29.8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张再林
出版社西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7-07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X2
上书时间2024-11-0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图片实拍 侧上面有受潮印迹 不影响阅读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张再林
-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1997-07
-
版次
1
-
ISBN
9787560414010
-
定价
29.8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76页
-
字数
385千字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两年前开始动笔写作的。但是,严格地说,有关本书所涉问题的思考早在30年前就已经开始。1966年,当我还在初中念书的时候,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革命”爆发了。这场革命给我带来的,除了一夜之间由一位学校的好学生跌落为所谓“黑五类”、“狗崽子”那种巨大的失落感、那种铭心刻骨和不堪忍受的政治歧视之外.还有那与命运抗争的叛逆的心理,和对社会与人生思考的权利,也即被康德称之为“敢于存一切社会事务中运用理性”的那种“启蒙”的权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书恰恰可看作是自己几十年思考的一种总结。它既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一种追踪,又是作者心路的一种披露和展示。它向人们表明了,在人类哲学的发展史上,一种以主客关系为定向的哲学思想如何由于一种历史和逻辑的巨大力量而开始了“主体问性的转向”;这种转向如何一方面使主客关系中所内涵的主体问关系得以揭示,另一方面又为人际的伦理学原则提供了宇宙的本体论的支持;而这一切对于人类哲学的发展来说其意义如何是极其深远的和根本性的:它不仪使长期以来哲人们难以克服的事实判断(真)和价值判断(善)之间的二律背反有望消解,而且同时使中西哲学、中西文化之间的理论上的沟通与和解成为可能。
- 【作者简介】
-
张再林,男,1951年生,祖籍河北南皮。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西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哲学的身体维度”倡导者和组织者,西安交通大学哲学一级学科第一学术方向负责人,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文化哲学研究所执行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哲学》杂志编委,全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德意志思想评论》杂志编委,西安周易研究会名誉会长,西安文学研究会顾问,现为美国罗耀拉大学兼职教授,曾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高级访问学者,台湾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西安市政协委员。
- 【目录】
-
绪论
一、关于“社会本体论”的定义
1.一般定义
2.社会本体论与社会学
3.社会本体论与伦理学
4.社会本体论与本体论
二、社会本体论研究的哲学理论背景
1.“主体性哲学”的崛起
A.笛卡尔
B.康德
C.胡塞尔
2.从“主体性哲学”到“主体间性哲学”
A.后期胡塞尔
B.维特根斯坦
C.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D.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
E.希伯来精神的再次发现
F.东方文化的冲击
三、社会本体论研究的社会历史背景
1.社会冲突
2.异化
3.民主问题
四、本书的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有关说明
1.基本思路
2.几点说明
第一部分 胡塞尔的社会本体论
一、胡塞尔的意识本体论理论
1.意识本体论的缘起
A.描述的心理学时期
B.描述的本质心理学时期
a.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b.本质的直觉的学说的确立
c.新意义理论
C.从描述的本质心理学到先验现象学
2.意识本体论的主要内容
A.现象学的还原
a.“无先设性”原则
b.“自然观点”及其“悬置”
B.纯粹意识领域
a.“现象学剩余”
b.“先验自我”
C.意向性学说
a.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
b.“视域”
二、胡塞尔的社会本体论理论
1.从“第一哲学”到“第二哲学”
……
第二部分 海德格尔与萨特的社会本体论
第三部分 布伯的社本体论
第四部分 中国古代的社会本体论
结论
附录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