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生活批判
  • 日常生活批判
  • 日常生活批判
  • 日常生活批判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日常生活批判

(套装共3册) 正版全新塑封 图片实拍

115 6.8折 169 全新

库存5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法]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6

版次1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08-22

保定经大书店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法]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06
  • 版次 1
  • ISBN 9787520108911
  • 定价 169.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708页
  • 字数 748千字
【内容简介】
在《日常生活批判》中,列斐伏尔结合超现实主义、法国的黑格尔主义、尼采和存在主义等思潮,用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推进对日常生活领域的批判。所谓异化,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交换价值超越、脱离使用价值的社会,一个为生产而生产而不是为日常生活而生产的社会,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活意义消失的异化现象。前工业社会中人对自然、暴力统治的直接恐惧不见了,人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无法逃脱的符号化、抽象化、功能化时代。列斐伏尔把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作为其分析的出发点和指引,这一日常生活经验为商品侵入,被非本真遮蔽,但它呈现为抵抗和更新社会生活的基础。日常生活具有可能性,可能性这一列斐伏尔常用的词语蕴含了变革的需求,他始终坚持,今天的社会解放一定是总体性的,是日常生活的节日化、艺术化与瞬间化。
【作者简介】
译者介绍  叶齐茂, 现在定居澳大利亚。国内工作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国内住址:北京海淀区中央党校126楼104室,电话:62808325。2004年回国就职于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主讲村镇规划本科及研究生课程,同时兼任住建部专家委员会委员,若干杂志的专栏作家。国外工作:澳大利亚注册执业规划师。简历:1987-1993,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所工作,副研究员,副所长。1993年出国攻读城市规划与设计博士学位。1984-1987,在武汉大学攻读哲学硕士学位(系统论)作者列斐伏尔是20世纪一位举足轻重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人,法国思想大师,曾在斯拉斯堡大学、巴黎第十大学任教。在战后消费主义流行之初(1947年),列斐伏尔从人们习以为常、不足为怪或司空见惯的日常经验出发,即从一种商品无处不在的经验的世界出发,从一种对非本真事物笼罩下的经验的世界出发,对现代资本主义(战后资本主义,1947年,1968年,乃至20世纪80年代)的未来展开了具有前瞻性的文化研究,他的研究深刻地影响了当代哲学、地理学、建筑学、政治学,尤其是城市观念,他(受到1968年巴黎红色革命的启迪)而对消费社会所做的猛烈抨击,直到今天,依然还是一曲以毫不妥协的态度批判后现代资本主义的激扬文字。

译者叶齐茂1982-1984,在武汉大学水利电力学院讲师,主讲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1978-1982,在武汉大学水利电力学院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和自然辩证法专业(师资班)学习,或工程学士学位和哲学学士学位。1973-1978年,湖北下乡知青,1974年起担任公社党委副书记。
【目录】
总目录

 

第一卷

第二版 序言/1

  一 回顾/1

  二 过去10年发生了什么变化?/5

  三 查理·卓别林、贝尔托·布莱希特和其他一些人/8

  四 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和闲暇/26

  五 “现代世界”概述/39

  六 再提异化理论/47

  七 异化劳动/54

  八 哲学和日常生活批判/78

  九 计划和未来项目/91

第一章 温故知新/93

第二章 对日常生活的认识/120

第三章 批判地认识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127

第四章 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162

第五章 一个周日在法国乡村写下的笔记/186

第六章 可能性/210

 

第二卷

第一章 清源正本/235

第二章 形式化方法/323

  一 公理和公理化/323

  二 假说的作用331

  三 转换和转换原理/337

  四 层次观/338

  五 连续和不连续/344

  六 微观和宏观/355

  七 指标、标准、变量/359

  八 维数/364

  九 结构观/371

第三章 特殊范畴/391

  一 整体观/391

  二 现实观/402

  三 异化观/413

  四 生活的和生活中存在的/421

  五 自发的/423

  六 模糊观/424

  七 质疑和怀疑/430

  八 社会空间和社会时间/434

  九 实践/435

  十 逻各斯、逻辑、辨证的/445

  十一 逻辑和性格学/461

  十二 总场/468

第四章 语义场理论/472

  一 语义场/472

  二 信号/473

  三 符号/475

  四 象征/479

  五 形象/481

  六 若干混淆/483

  七 语义场的性质/487

  八 意识和语义场/488

  九 语义场的规律/491

  十 社会文本/497

  十一 对话、讨论、交谈/502

第五章 积累和非积累过程理论/504

  一 进步观批判/504

  二 不平衡发展/504

  三 非积累的社会/505

  四 积累过程的概念/510

  五 积累过程概念的普遍化/513

  六 非积累过程/519

  七 教育学的和文化主义者的错觉/523

第六章 契机理论/526

  一 循环类型/526

  二 契机与语言/526

  三 契机星图/530

  四 契机的定义/533

  五 契机分析/535

  六 契机和日常生活/540

 

第三卷

引 言/543

第一章 连续性/580

  一 现代性终结了吗?/580

  二 常量/585

  三 商品的世界/586

  四 认同/591

  五 日常话语/594

  六 论粗俗/603

  七 论种种弊端/606

  八 保守的模式/608

第二章 不连续性/617

  一 变化一览/617

  二 恢复/627

  三 差异/632

  四 国家和日常生活/642

  五 空间和时间/647

  六 信息技术和日常生活/653

结论 成果与展望/668

  一 中产阶级/668

  二 抽象—具体和理想—现实/672

  结语/680

译后记/681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