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 5.0折 ¥ 188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周宪章 著
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5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4-12-30
中国的文字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变,仅从书写形式上就有过几次较大的变化。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即可看出在商朝或者更早的时期已有了完整的文字体系。商朝到周朝出现了大量的青铜器,在青铜器上往往要铸造一些文字,标明与该器物相关的人名或记录相关的事件。这些铸造于青铜器上的文字,代表了当时使用的标准文字,称为金文(钟鼎文)。那些具有政治意义的青铜重器上,往往保存了当时的重要文献,如著名的散氏盘、毛公鼎等器物上的文字,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由于这些青铜器的重要性,其文字表现也十分庄重,对于当时的文字书写来说,具有示范意义。周宣王时代(前828年—前783年),有一位叫史籀的史官作了一篇供识字用的《史籀篇》,表明当时朝廷对文字作了规范,以利于普通人写和认。《史籀篇》应该是小篆成立之前的文字规范,籀文直到秦朝还流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需要在各个方面实行大一统的策略,“书同文”就是一项重要的政策。当时宰相李斯作了《仓颉篇》,赵高作了《爰历篇》、胡毋敬作了《博学篇》,都以标准的文字形式写出,作为范本。这些文字形式都是用篆书写出的,后人称为小篆。在小篆之前的金文、籀文等便通称为“大篆”。小篆就是对大篆作了简化和统一,也更规范了。但是篆书毕竟较为复杂,在秦汉时代,民间已流行隶书。如战国晚期至秦朝的一些简牍文字的写法,已有隶书的倾向。相比于篆书,隶书较为方正,对字形容易把握,也利于毛笔书写。两汉时代的简牍基本上就是隶书写成,汉代的碑刻也大多以隶书写出然后镌刻出来,但碑额的文字,一般会用篆书来写,以示庄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为了快速书写,草书也产生了。现存的一些两汉时代的简牍或纸本文书残片中都可看到草书之例,但在当时,草书恐怕还不能用于正规的文书。两汉三国时代,虽然在某些正式场合仍然要用篆书,但隶书已成为*普及的写法。经过魏晋南北朝,文字逐步发展演变,形成了楷书,楷书成为了汉字的正规写法。但与此同时,篆书、隶书、草书仍然存在。
周宪章,男,云南大理人。1938年生,1965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艺术系油画专业五年制本科,从事过多年群众文化工作和美术书法教学工作。现为楚雄师范学院艺术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云南分会会员,全国老年书画创作研究员,楚雄州老年书画诗词协会副会长,退休后仍继续从事书法及中国画创作和教育工作。其书法美术作品曾先后在北京、安徽、四川、云南等地及日本、韩国展出。1997年获全国规范汉字书法大赛一等奖。书画作品曾入选多种书画典籍。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