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教师用书·中国古典诗词欣赏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正版全新稀缺好书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教师用书·中国古典诗词欣赏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正版全新稀缺好书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十,节假日正常发货~量大请联系客服享受团购价~专业文史书城,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25.64 5.1折 50 全新

库存888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9115657

出版时间2023-07

装帧平装

定价50元

货号4378725

上书时间2025-01-03

谁的人生不是客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1.解析生动,设计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案,既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2.设置多元,设立了丰富多样的教学环节,引导教师采用诵读法、联想法、故事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以使课堂声像并举、生动活泼,有助于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论有机结合和创新。
3.内容丰富,解析了大量经典诗词,并介绍关于诗词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使学生乐学想学,获得多方熏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中国古典诗词欣赏》的配套教材教学用书。全书设计有教学目标、教材解读、教学设计、资料素材等板块,不仅对教材精选出的56首诗词佳作进行精准到位的评析,还介绍了丰富的关于诗词的基本知识,既帮助教师多维度挖掘教材内容,解决备课中的困难,又给予教师发挥教育教学智慧、实时教学创新的空间,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独特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从而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诗情画意和人生智慧,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获得多方熏陶。

【目录】 
目录
第一课 凯风
第二课 鹿鸣
第三课 国殇
第四课 易水歌
      于易水送别
第五课 长歌行
第六课 偶成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
第七课 今日歌
第八课 杂诗三首(其二)
    相思
第九课 春雪
第十课 代春日行
第十一课 立秋
     秋凉晚步
第十二课 山园小梅
第十三课 与诸子登岘山
第十四课 登高
第十五课 登金陵凤凰台
第十六课 桂枝香•金陵怀古
第十七课 渔家傲•秋思
第十八课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第十九课 上西平•送陈舍人
第二十课 青玉案•元夕
第二十一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第二十二课 南歌子•新开池戏作
第二十三课 【双调】沉醉东风
第二十四课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第二十五课 【越调】天净沙•鲁卿庵中
第二十六课 【双调】清江引•咏梅(其一)
第二十七课 【越调】小桃红•江岸水灯
第二十八课 【中吕】山坡羊•道情

【文摘】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精彩书摘
第六课      偶 成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
一、教学目标
1. 初步感受诗文七言绝句的语言特点,并能在富有音韵美的反复诵读中,背诵本课的两首诗。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文的大意,能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中蕴含的道理。
3. 能体会诗中“珍惜时光、发奋学习、立志而为、学用结合”的道理,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
二、教材解读
(一)原文
偶 成
〔南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原文解析
第一首诗《偶成》是宋朝理学家朱熹所作。相传朱熹年老时,有一天散步到一所学堂,看到一群学子在学堂外的池塘边打闹玩耍。当时正值深秋时节,略带凉意的秋风吹来,枯黄的梧桐树叶随风飘落而下,朱熹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已然发白年迈,不禁感慨万千,随口吟下这首诗,所以将诗取名为《偶成》,后人根据诗的内容也把这首诗题名为《劝学诗》。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整首诗语言平实直白,语意浅显易懂。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该句是朱熹的切身体悟,他想以此告诫年轻人,青春时光十分易逝,可是学问却很难取得成果,所以大家要珍惜每一寸光阴,趁年轻的时候好好学习,把握好这宝贵的时光,一寸光阴也“不可轻”。一位深谙世事的老者对年轻人的真诚劝勉溢于字间。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该句敏锐而细腻,作者先借用典故“池塘春草梦”来告诉我们美好的青春年华是很容易消逝的,再抓住眼前的“阶前梧叶”,以现实敲醒年轻人,要把握青春时光,刻苦勤学,有所作为。
这首诗的写法很有特色。朱熹作为一个理学家,他的诗往往蕴含一些哲理,这首诗蕴含“时光易逝,学当惜时勤勉”的道理。但作者的独到之处是能用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道理,他用“未觉”“已秋声”来比喻时间飞速、岁月易逝的程度,使得诗歌不仅不枯燥乏味,而且增强了劝勉的力度。
第二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是南宋陆游写给小儿子陆聿的教子诗。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一个冬日的夜晚,窗外北风呼啸、寒气逼人,而书房内的陆游正陶醉在书卷里,手不释卷。读着读着,他心潮澎湃,挥笔疾书,写下了这首富含哲理又满怀深情的诗,送给儿子陆聿。那年陆聿二十一岁,正值“少壮”之龄。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该句是陆游告诉儿子:古人学习知识从来都是拼尽全力的,人只有从年轻时就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能取得成功。只有像古人一样,少年时养成学习的好习惯,打好扎实的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注意,这里的“学问”是动词“学习”的意思,“无遗力”三个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让人透过文字仿佛看到作者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儿子啊,你要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切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只有在年轻的时候下足功夫,老了才能有所作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该句是陆游特别告诫儿子:一个人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地学习固然是重要的,但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书本知识只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不能只从书本上获得知识,也不能纸上谈兵,我们要“躬行”,要亲身去实践、去体验、去检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这里的“要躬行”既是说明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躬行”,要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也是强调我们在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将知识化为己有、转为己用。陆游是在激励儿子不要只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升华学到的知识。
这首诗中,陆游用心良苦,先用古人为儿子立榜样——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功夫,才能“老始成”,激励儿子莫负年华,要勤学苦学,争取“老有所成”,这是引导儿子立志向。然后再直接告诉儿子学习的方法“要躬行”,不要读死书,要知行合一,要注重实践,为世人留下了深邃的教育思想。
这两首诗同属一个朝代,也都是七言绝句,语言风格相似,内容主题相同,放在同一课进行组合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积累。
三、教学建议
(一)从创作背景入手,透视作者的内心
这两首诗的内容都属于长辈教育晚辈要惜时、要勤勉的劝勉诗、说理诗。这类诗如果单纯从文字入手,学生会觉得空洞、乏味,很难在内心和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时,可以先从诗歌的创作背景入手,让生活化的情景以故事的形式进入学生的视野,让作者和作者所倾诉的对象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的体悟和兴致就完全不同了。看作者所看、想作者所想、说作者所说,不但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聆听作者创作诗歌时的心声。
(二)从诵读察韵入心,体悟诗中的道理
两首诗都是七言律诗,又都是劝勉诗,而且语言直白、通俗易懂,所以,在教学时不需要生硬地讲解道理、解释意思,可以让学生在有节奏、有轻重、有缓急、有层次的诵读中用心去体会、去发现、去感知。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穿插一些人物对话式的旁白,引领学生将自己转换成作者的角色去进行表达式的诵读。比如,通过停顿表现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导,通过字音的轻重来表现作者的情之切切,通过这些技巧的运用读出诗歌的韵律之美。
偶 成
〔南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三)从组合对比入脑,铭记诗中的警句
在学生对两首诗都进行了诵读感悟后,可引导学生对比读这两首诗,先找找它们的相似点,从内容、语言、情感、道理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既能感悟写作方法,又能加深理解和记忆。然后再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形成“人—情—理—生活”的情感认知过程,从而让学生完整体验从“诵读—感知—感悟—积累—运用”的学习活动过程。
四、教学设计示例
(一)直接揭题
1.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宋朝的两首诗,《偶成》和《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请读课题。
2.解题:你从课题里读出了什么信息?
(二)故事导读
1.教师讲故事:朱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偶成》的呢?陆游又是在什么时候突然想到要写诗给儿子的呢?老师讲两个故事给大家听。
朱熹写《偶成》的故事:宋朝有个叫朱熹的人,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他是宋朝的理学家、教育家,还是一名诗人。有一天,年老的朱熹外出散步,经过一个学堂时,他看见一群孩子在学堂边的一个池塘边玩耍嬉戏,于是叹息地摇摇头,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又见梧桐树上随风飘下了一片片黄叶,原来秋天已至。此情此景,让朱熹有感而发,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偶成》。
陆游写《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的故事:宋朝还有一位名叫陆游的爱国诗人,他也写下了同主题的诗。一个寒冷的夜晚,窗外北风呼啸,室内寒气逼人,而书房内的陆游却陶醉在书卷里,手不释卷,根本感觉不到严寒。他读着读着,便觉得心潮澎湃、文思泉涌,于是挥笔疾书,写下了这首富含哲理又满怀深情的诗,并把这首诗送给他的儿子陆聿——那年陆聿二十一岁,正值“少壮”之龄。
2.全班齐诵这两首诗。
(三)问题导悟
问题一:这两首诗在韵律上与前面学的那些诗有什么不同?指名说。
教师小结:一句七个字,叫七言,共有四句,所以叫七言绝句。
指名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注意停顿、重音、缓急的处理。
问题二:你觉得作者在诗中想表达什么?从哪句诗中看出来的?
先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
教师进行人物对话式旁白,引导学生读出相关的诗句。
问题三:你觉得两首诗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同桌之间先交流,然后各小组将各自的发现写到黑板上,进行交流分享。
教师小结:这两首诗的时代背景相同、语言相似、写法相似、阐述的道理相似。
(四)实践导行
1.限时背诵:可以全背或选背经典语句。
2.联系生活运用诗句:同学们,这两首诗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我们也可以将这些启发分享给别人,或者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比如你可以用来提醒别人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的句子是哪句?
你觉得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意思最相近的句子是哪句?
请你选择这两首诗中的一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五、教学资源链接
朱 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
朱熹晚年遭遇庆元党禁,被列为“伪学魁首”,削官奉祠。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逝世。后被追封为太师、徽国公,赐谥号“文”,故世称朱文公。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深远,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作者简介】 
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自2006年起,先后参与“十一五”规划课题《教育信息资源有效应用对策研究》、“十二五”中国教育学会规划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国家文化战略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构建研究》等传统文化教育课题研究工作,并于2014年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总课题组唯一教材研发基地,协助课题组开展多学段专业教材研发和出版工作。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