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梦歌77首:贝里曼诗集约翰·贝里曼,范静哗✍普利策诗歌奖获奖作品,自白派诗歌奠基者,贝里曼代表作,诺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索尔·贝娄、洛威尔等力荐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十,节假日正常发货~量大请联系客服享受团购价~专业文史书城,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
52.29
9.0折
¥
58
全新
库存888件
作者约翰·贝里曼,范静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559661968
出版时间2022-08
装帧精装
定价58元
货号3454102
上书时间2025-01-0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编辑推荐】
贝里曼的《梦歌》可谓一个浩大的工程,写作时间横跨二十年,诗人自己曾用“切碎的”来形容这部作品。现行的《梦歌》分为两部出版,部《梦歌77首》即本书,出版后获普利策诗歌奖。《梦歌》的世界围绕一个人建立起来的,这个人叫作亨利。贝里曼自称 “这部诗,无论其中的人物多么繁杂,本质上是关于一位名叫亨利的想象出来的人物(不是诗人,不是我),是一位美国白人,初入中年,有时是黑脸,经受过不可逆转的丧失,有时用人称有时用第三人称有时甚至用第二人称谈论他自己;他有一个朋友,从没有被命名,会称他为骨板先生或由此衍生出的其他变体。”诸多“设置”使作品中的每一篇都集合成整体,我们能在亨利的带领下,通过他的“梦记录”重历他所经历的荒诞现实和奇异梦境。
【内容简介】
《梦歌》是自白派诗歌奠基者约翰·贝里曼的代 表作,一部组诗形式的个人史诗、反乌托邦《神 曲》,本质上是主角“亨利”在醉与醒中游历人 间的所思所感。谈及他,贝里曼说:“我们时有 相交,只不过我是真实的人。”这个偏执、热情、抑郁、酗酒的反英雄人物,写下如梦语般的记 录,叛逆的语言不拘章法,风格离奇而诡异。
出版于1964年的《梦歌77首》于次年获普利策诗歌奖,是整部《梦歌》的一部分。贝里曼将它题献给妻子凯特及挚友索尔·贝娄。中译本也包含贝里曼年表,而聚焦于作品背景的生动注释,亦可谓对贝里曼/亨利的“梦境解读”。
【目录】
译者序:漫谈贝里曼的《梦歌》
作者按
卷
梦歌1号
梦歌2号 大纽扣、纸高帽:上场
梦歌3号 给一个老畜生的刺激
梦歌4号
梦歌5号
梦歌6号 韦尔斯的一个柱头
梦歌7号 有保罗·穆尼的《鲨鱼岛的囚徒》
梦歌8号
梦歌9号
梦歌10号
梦歌11号
梦歌12号 安息日
梦歌13号
梦歌14号
梦歌15号
梦歌16号
梦歌17号
梦歌18号 献给罗特克的阔步曲
梦歌19号
梦歌20号 智慧的奥秘
梦歌21号
梦歌22号 关于1826年
梦歌23号 艾克的歌谣
梦歌24号
梦歌25号
梦歌26号
第二卷
梦歌27号
梦歌28号 积雪线
梦歌29号
梦歌30号
梦歌31号
梦歌32号
梦歌33号
梦歌34号
梦歌35号 美国现代语言协会
梦歌36号
梦歌37号 以老绅士为中心的三首
梦歌38号
梦歌39号
梦歌40号
梦歌41号
梦歌42号
梦歌43号
梦歌44号
梦歌45号
梦歌46号
梦歌47号 愚人节,或埃及的圣玛丽
梦歌48号
梦歌49号 醉瞎
梦歌50号
梦歌51号
第三卷
梦歌52号 无声的歌
梦歌53号
梦歌54号
梦歌55号
梦歌56号
梦歌57号
梦歌58号
梦歌59号 亨利在克里姆林宫冥想
梦歌60号
梦歌61号
梦歌62号
梦歌63号
梦歌64号
梦歌65号
梦歌66号
梦歌66号
梦歌67号
梦歌68号
梦歌69号
梦歌70号
梦歌71号
梦歌72号 尊者风范
梦歌73号 枯山水,龙安寺
梦歌74号
梦歌75号
梦歌76号 亨利的自白
梦歌77号
贝里曼年谱
死后出版物
译后记
【文摘】
译者序
漫谈贝里曼的《梦歌》
美国中生代代表诗人约翰·贝里曼(John Berryman,1914—1972)的《梦歌》是一部组诗形式的个人史诗,由385首“歌”组成,贝里曼自己曾用“切碎的”来形容这部作品。整部《梦歌》写作时间横跨二十年,早的“梦歌”形式的诗行能够追溯到1947年,当然其中涉及内容所跨的时间比实际写作时间更长。贝里曼一直一边写一边思考如何将数百首《梦歌》按照某种结构进行编排,但似乎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可循的线索,所以现在被称为《梦歌》的这部长诗,从表面上看,要么是一首一首互不相关的诗,要么是具有某种内部关联的一组一组诗。现行的《梦歌》分为两部出版,部《梦歌77首》出版于1964年,获得当年的普利策诗歌奖;第二部“梦歌”以《他的玩具、他的梦、他的休息》为题于1969年出版,并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不算未完成的断章碎片,已经完成但没有发表的成篇“梦歌”还有几百首;1977年,贝里曼研究专家约翰·哈芬登(John Haffendan)将其中的45首以《亨利的命运》为题集辑出版。当整部《梦歌》出版时,贝里曼的“作者按”有这样的话:“回应评论家是很无聊的,但有些讨论《梦歌77首》的人实在是太不着边际(这话印刷出来就该道歉了,但有谁见过道歉呢?),所以我就容许自己说一句。这部诗,无论其中的人物多么繁杂,本质上是关于一位名叫亨利的想象出来的人物(不是诗人,不是我),是一位美国白人,初入中年,有时是黑脸,经受过不可逆转的丧失,有时用人称有时用第三人称有时甚至用第二人称谈论他自己;他有一个朋友,从没有被命名,会称他为骨板先生或由此衍生出的其他变体。”
贝里曼1947年就写了他后来认为是首的梦歌,那首诗的行是“那开心的老头是个愚蠢的老哑巴”(The jolly old man is the silly old dumb)。当然,那时他并没有意识到它会成为“梦歌”,也不知道后来的梦歌会按照哪种口吻和方式写,在写作梦歌中的过程中,他曾几度考虑要以哪一首诗结束《梦歌》。在他儿子出生的第二天夜里,他在日记里记下:“《梦歌》应该恰好以这件事结束。”当然,他一直以为他那次生的应该是一个女儿而不是儿子。《梦歌》的后一首,第385号的后三个词是“我沉沉的女儿”(my heavy daughter)。贝里曼的藏书、手稿、日记等收藏于其生前任教的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这部诗之所以被命名为《梦歌》,可以做如下几方面的解释。一、所谓《梦歌》,当然可以作为“梦”来看,梦之歌所写的便是日之所见所思而发的夜梦,这样的组歌是不需要什么线性逻辑的,甚至连弗洛伊德的“梦之运作”也运用不上。有人甚至曾试图从数字序号出发对他出版的三本诗集进行研究,但从诗人选择出来供出版的“梦歌”来看,似乎很难说其中有什么可经证实的逻辑(除了主人公的情绪线索)。甚至可以说,这些歌的创作过程便是做梦过程。二、仅在1954—1955年之间,贝里曼就记录了好几百页的梦,并不时地加以分析;也是在1955年底,他写出了早的“梦歌”(和很多早期的梦歌一样,都没能收进后来的《梦歌》。梦之歌也许更应该被理解为“白日的梦幻”(不是“白日梦”),这是一种亦真亦幻的联翩浮想。我们可以想象处于半醉半醒之间的诗人在不分现实和幻想、不在此时此地也不在彼岸世界的状态下躲在斗室里涂涂改改,一会儿假话真说,一会儿真话假说,一会儿以我作他,一会儿以他作我。这部诗中有几个角儿扮演着同一个人,或者同一个人戴着不同面具依次或同时出场,互相观察或自我省察。也许耽于杯中物的贝里曼一样可以自问,谁知道是我审视蝴蝶还是蝴蝶审视我呢?关键在于,这里有一个落实为文字的文本使得所有的我/我们/他们有了栖身之所。三、这些文字构成的场所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梦歌》的世界是围绕一个人建立起来的,这个人叫作亨利。《梦歌77首》初版的“作者按”中,贝里曼说过这样的话:梦歌中的诸多观点和错误不应该推给主角亨利,更不该推给作者,而应该推给这部作品的标题。这是就作品中隐晦难解、语言混杂这一层面来说的。
梦歌1号
亨利怒冲冲,隐藏不见,整整一天,
心戚戚的亨利,愠色满脸。
我看得出他那念头,——想把事情解决得干脆。
一想到他们都认为
自己能够做到,亨利就怄气而心灰。
但他本该站出来,把话说透。
这整个世界就像个毛绒情人
站在亨利一边,从前似乎如此。
后来就有了离开。
此后再也没什么按可能或应该那样发生。
我不明白亨利被撬开
给整个世界看透,怎还能活在人世。
他现在要诉说一个冗长的奇迹,
这世界还能忍,也必须受。
从前我在一棵悬铃木上多么开心,
站在梢头,引吭高唱。
此刻强劲的大海猛烈冲撞大地,
每一张床都越发空空荡荡。
译注:
1.题注:这首诗的草稿估计早在1958年4月(8日?)就写成了,与这首诗同时写出来的可能是第52号的草稿。当时,贝里曼因酗酒入院,刚出院,和当时的妻子(第二任)大吵一场,所以闷闷不乐地躲在家里不见任何人。第1节和第2节的部分内容写的应该与此有关,而第52号则有这样的诗行“独自一人。他们全都抛弃了亨利”。
2.第2节第3行:“后来就有了离开”,“离开”很可能指他父亲的自杀。1971年3月29日,贝里曼写道:“我一直以为这首诗有关他(亨利)父亲的自杀。”后来他在一次采访中又说,这首诗关乎人类的堕落,这种堕落呈现为两层意思:出生的创伤记忆和被逐出伊甸园。
3.第3节第3行:“在一棵悬铃木上”说的是贝里曼在普林斯顿大学时高兴起来爬到他情妇小院里的一棵悬铃木树上。爬树,在贝里曼的诗歌中,往往与私通有关,如第57号。
4.第3节第6行:这一行回应着黑人布鲁斯女歌手贝西·史密斯(Bessie Smith)的歌曲《空床布鲁斯》(Empty Bed Blues)的歌词(参见《梦歌68号》)。贝里曼记得很多歌词。
【媒体评论】
贝里曼技艺娴熟……他找到了一个我们所称的“他自己”,展现出庞德以来的耳朵(听觉)。他找到的那个自己,在我看来,尖酸、饶舌、固执己见、隐忍到骨子里,但又像弗罗斯特一样,具有恶魔一般的操控力。
——诺奖得主 露易丝·格利克
《梦歌》让所有晓白的诗都显得做作而疲乏。……这些诗要不把你弄哭,就会把你逗笑。新就新在这儿。……我很快就放任自己,乐到发痴。这里的一切都是冒险、花样百出。这个了不起的即兴喜剧世界所带来的眼泪和乐趣,远非我们轻轻松松就能忍受。 ——罗伯特·洛威尔
以信仰对抗绝望、以爱对抗虚无,这始终是他的挣扎以及他诗歌的主题。 ——索尔·贝娄
短小美妙的东西,明光烁亮,——犹如碎玻璃、摔碎的博物馆罩盒那样闪耀
——伊丽莎白·毕晓普
【作者简介】
约翰·贝里曼(John Berryman,1914—1972),自白派诗歌的重要代表,曾任教于哈佛、普林斯顿等名校,是一位声望很高的学者诗人,还是默温、普拉斯、塞克斯顿等著名诗人的老师。荣获普利策诗歌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他的生活动荡不安,长期受精神疾病的折磨,拒绝各种派别,始终捍卫着作为诗人的尊严。1972年坠桥自杀。
范静哗,诗人、译者。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后于新加坡获 博士学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做研究学者,主要研究现当代英语诗歌。目前在新加坡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出版诗集一本、译作近十本,包括诺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诗集《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深层的需要》《忠贞之夜》(合译),谢默斯·希尼诗集《消失的岛屿》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