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三余书屋话唐录(凤凰枝文丛)查屏球✍追忆学林往事、了解唐学动态的佳作。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十,节假日正常发货~量大请联系客服享受团购价~专业文史书城,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
45.26
6.7折
¥
68
全新
库存888件
作者查屏球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40207
出版时间2023-11
装帧精装
定价68元
货号3653254
上书时间2024-12-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编辑推荐】
追忆学林往事、了解唐学动态的佳作。
【内容简介】
《三余书屋话唐录》为复旦大学查屏球教授读书札记与学术随笔之结集。所谓“三余”者,即三余圩,乃其故乡之旧名。而作者研治唐代文学多年,所作札记、随笔、评论多与唐学相 关,故名“话唐录”。此即书名所由来。全书分为“堂下蹑尘”“学林撷英”“海外揽胜”“丛札漫忆”四部分,凡文章二十六篇。“堂下蹑尘”卷收录作者读书札记数篇,所作札记 均缘于刘学锴、郁贤皓、傅璇琮、王水照等前辈大家的学术名著;“学林撷英”卷主要是作者对于当下唐代文学领域几部研究著作的评论文章;“海外揽胜”卷收录作者关于域外汉学 的书评、书序;“丛札漫忆”卷则是作者的数篇学术随笔,其中几篇追忆了祖保泉、王运熙、郁贤皓等前辈学人。
【目录】
目录
001.序
001.第一辑 堂下蹑尘
003.锦瑟知音解唐声
...——读刘学锴师《唐诗选注评鉴》
015.聚沙成塔得正果
...——读郁贤皓师新著《李太白全集校注》
028.锲而不舍琢善器
...——评傅璇琮、周建国《李德裕文集校笺》
035.回归经典究人心
...——由文学史研究现状谈《中国文学史新著》
055.新义雅集建高台
...——评《新宋学》第一辑
062.慧心相通传纯学
...——读王水照师《钱锺书的学术人生》
第二辑 学林撷英
069.义门之法探龙门
...——评邓小军《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
088.恨血千年土中碧
...——评胡可先唐人墓志研究二书
132.世系婚姻唐网络
...——评谢思炜等《唐代荥阳郑氏家族——世系与婚姻关系考》
143.诗求达诂追邻邦
...——评文艳蓉《白居易生平与创作实证研究》
151.君似当代来日僧
...——评陈翀《日宋汉籍交流史的诸相——〈文选〉〈史记〉与〈白氏文集〉》
159.汉唐晋唐与唐宋
...——徐俪成《像唐人一样生活》评介
第三辑 海外揽胜
165.邻人眼光见细微
...——评内山知也《隋唐小说研究》
176.山川异域日月同
...——评《日本学人唐代文史研究八人集》
188.拨开尘封审恶花
...——《甲午日本汉诗选录》前言与后记
206.东西穿越诗魂碰
...——读平野启一郎《日蚀》《一月物语》
212.静寺幽情茗三杯
...——题“日本醍醐寺文物展”
221.诗僧东移成笑星
...——苏州寒山美术馆“杳杳寒山道”主题展暨寒山文化论坛发言
244.来去自由神俗通
...——读杜德桥《神秘体验与唐代世俗社会——
戴孚〈广异记〉解读》
第四辑 丛札漫忆
259.碎叶枝茂大唐梦
...——写在吉尔吉斯使馆于李白墓园植木时
264.慎终追远清明人
...——清明扫墓之俗与胡次焱三文
278.忆少伤老拜月时
...——书张夫人《拜新月》后
283.再见唐学新气象
...——唐代文学研究二年综述(外一篇)
322.陶塘傲菊赭山柏
...——忆祖保泉先生二三事
327.持之以恒索真实
...——一段关于王运熙先生论著的阅读记忆
337.旧学续传礼相承
...——郁贤皓师忆任铭善先生论礼学
【文摘】
锦瑟知音解唐声
——读刘学锴师《唐诗选注评鉴》
《文心雕龙·知音》言:“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经典之作需要经典性鉴赏,刘学锴老师是唐诗知音,他的《唐诗选注评鉴》就是这样一部鉴赏经典。刘师用时四年,纯手工书写,在八十三岁高龄时完成了三百余万字的大工程,仅手稿即装满了十大箱。中州古籍出版社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出版了这部大书。虽然上下两册、洋洋二千五百页的巨著不是通俗读物,但自出版以来受到读者极大的欢迎与认同,不到六年,发行已过万册。在机读渐渐取代纸读的时代,出版市场的反应表明读者对真才实学之作的欢迎仍是不受载体形式影响的。为了方便读者阅读与使用,近日中州古籍出版社又推出了“升级版”,重新校订为十册,增补了三十多万字,这无疑会推进本书的流行,创造当下出版奇迹。
本书共选诗650余首,其选诗标准有三:一是艺术性,即含蓄蕴藉的诗性,来源于诗人敏锐诗心与善感心灵,有真切丰富的诗意感受和发现;二是可读性,即读者的可接受性,经典之作应经历史淘洗,故多注释那些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诗味深郁的作品;三是诗在艺术上要有完整性,不取有句无篇者。入选诗人有111位,每个都附有生平简介。每首诗分成四个部分:选诗、校注、笺评、鉴赏。前两项与诗人简介一样多取诸家研究成果,展现了近五十年来唐诗研究的最高水平,笺评部分选录历代诗话中相关评论与各种选本中的点评。这些内容展示了唐诗与古典诗学的关系,又从接受史层面显示了所选作品的历史影响,证明了它们的经典地位是一种历史存在。鉴赏部分尤见特色,这是刘师六十余年研教唐诗经验的结晶。刘师的鉴赏多围绕三点选诗标准展开,通过解析全篇思路与结构,来还原作品的整体性;再分析诗家的创造性以证明诗的艺术性。刘师鉴赏文字,传承了古代私塾教育中串讲文本的教学传统,引导读者与文本、诗人及古代读者展开对话,用现时流行的学术话语说就是打开了文本世界,建立一个以文本为中心的对话平台,实现了三种类型的
交流:
一是诗家与诗家的交流,把读者当成作者,将读者置于与作者同等的诗家位置及同样的情境中,体验作者的思路,以诗家的思维感受文本,体会诗人当时感受到什么,想表达什么,如关于《望天门山》的评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就是从“日边来”的孤帆一片,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恐怕只能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天门两山由远而近,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顺流而下的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夹江对峙的两山势如涌出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的诗人那份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以上游的高峰巨壑来理解两岸青山显然不准确,诗人是于秋季东行,一路多见枯黄秋色,至此始见青绿山色,自己所乘之舟正披满红霞向前疾行,青山与红日、对出与孤行,辉映成趣,这是到过天门山者的切身感受。这一诠释极具启发性,让笔者联想到李白《行路难》中“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竹书纪年》卷上:“伊挚将应汤命,梦乘船过日月之傍。”显然,李白好用这一典故自况。此处诗人不只是写景物的奇特,亦在抒发壮志豪情,足显盛唐气象。唯有身临其境者的引导才会激发出读者从这一层面理解。
二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引导读者与文本展开对话,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从读者立场上梳理文本自身逻辑,寻找文本可能的指向,发现由引申、联想、想象出来的超文本世界。如李白《梁甫吟》中间十二句典故密集,语意跳荡,内在逻辑关系自来难解。刘师先细理意脉:
............
【作者简介】
查屏球,文学博士,1996年至今执教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其间曾于韩国全南大学、釜山大学、日本神户外国语大学、九州大学任教。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 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日韩藏唐诗选本研究》首席专家,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唐宋文学,兼及中古与近代文学,学术兴趣是古代士人精神 生活与文风演变,古代文本载体之变与文学发展关系,近世经典形成与文学传统以及东亚汉文学交流史,著有《唐学与唐诗—中晚唐诗风的一种文化考察》《从游士到儒士—汉唐士风 与文风论稿》等,曾获《文学遗产》优秀论文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
【前言】
三余书屋,家父为本家书房所取之斋号,时在一九七八年,距今已四十余年。“文革”之前,家中藏书颇多,小孩时有被书砸痛之虞。然而,“文革”中“抄家”风起,“封资修”“毒草”“黑书”之名漫行,全城人聚书于街心而焚之,藏书人家每见戴红袖标者于门前窗下晃动,惶恐终日。无奈之下,家父每晚于叹息中,捡出一包,让家兄扔进远地垃圾箱里,几近一月,终将书架清空,换成“宝书台”始觉心安。浩劫初息,藏书之趣复萌,重购已失之书,不胜感慨,取一斋号,亦表达对亡书之回忆。家父告知:三余者,三余圩也,故乡旧名,属今铜陵西联乡,由东西两堤围成。古为扬子江边滩涂之地,宋元最后一仗丁家洲之役就发生于此。自宋以来,一批批徽州山人来此开荒,肩挑手提,围堤垒墩,建成一个个洲圩村落,方圆不足十公里,人口二三万,素为鱼米之乡,沿江有码头,商号众多,又具有悠久耕读传统。本村有自治军党人朱警先生,也有徐锡麟学生章济川老先生,还有黄埔军校首届生北伐军营长章啸衡先生。邻村还有清末秀才陈国经老先生。虽为偏壤,却不闭塞,乡人识见甚广,书香气颇浓,以三余圩为斋号,既有怀乡之意,亦显示三余圩人对乡土文化之自豪。当然,三余者,固取自老先生对《幼学琼林》之记忆,“月有三浣……学足三余……为学求益,曰日就月将。焚膏继晷,日夜辛勤;俾昼作夜,晨昏颠倒”。《三国志·魏书》卷十三:“明帝时大司农弘农董遇等亦历注经传,颇传于世。”裴骃《史记集解》引鱼豢《魏略·董遇传》曰: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三余者,实指夜以继日勤奋苦读之精神。大三时,余请美术系版画专业同学张玉春兄刻藏书章一枚,四十年后,张兄已成美术大家,再审其少作,仍见出设计与笔法不俗之处,既存桑梓深情,又传耕读乡风。忆及童时,屡见祖母与外祖父为教子之事争执。祖母最得意的是坚持让家父长年读书,成为同龄孩子中受教时间最长者。外祖父却不以为然,他让舅舅们没读几年书,就参加新四军。后来都有较好的发展。祖母只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外祖父总是忿忿不平地说:“我没让儿子一直读书,他们还当了大干部呢。”不过,祖母的观念影响更大,她影响了家父,家父少时参加家族祭祀,他因有功名(学历),可站在堂上,其余叔父只能跪在堂下。家父屡屡向我们提及此事。这种以读书为乐为高的意识同样影响到我。初三时,流行“早下早上”之说,已到“上山下乡”年纪的我,也想随同龄人一起,初中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可一想到要中断学业,不能上高中,又无限伤感。那时,我晚餐后总爱听收音机里播放的“小说连播”,当时正在播《高玉宝故事》,当听到放牛娃站在学堂外高呼“我要读书”的情节,我就做出了“书不读完不下乡”的决定。家父曾戏言,三余圩意归他,三余苦读属我。小子不敢当此,亦不敢忘,故再取旧斋名。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说:“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本是说写文之事,移之论学也是如此。余初入学途,心雄万夫,无书不敢读。且新三代由“文革”无书年代初入书馆,如同健犊踏仓,饥不择食,逢书即读,全无章法与规划。待到大二选择读研方向时,经太老师吴昭铭先生指点,始觉专攻之益,先读了两年《诗经》《楚辞》,(多年后老友相见,仍以先秦之事相问。)后入郁门治唐代文学,任教后,接受体制约束,三十余年,再也无心旁骛,唯以此为业。近年来,承师友不弃,多得赠书,展卷之时,屡受启发,或评或议,草成札记多则,多见诸报刊,部分存于电脑。本书即是这类札记的结集。缘于专业关系,所评多与唐学相关,故以“话唐录”名之。望再得方家指教。是为序。
查屏球
2022年2月22日于三余书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