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毒性 与药效(上下册 全)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药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毒性 与药效(上下册 全)

580 九品

仅1件

山东聊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秀伟 著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8

版次1

印刷时间2006-08

印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4-05-24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全书总结了中药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毒性及相关药效的研究成果,分上下两篇。按中药化学成分结构类型分类,收载中药成分475个。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杨秀伟 著
  •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6-08
  • 版次 1
  • ISBN 9787506733373
  • 定价 160.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236页
  • 字数 1820千字
【内容简介】
《中药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毒性与药效(上册)》为上、下册,研究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毒性与药效(ADME/Tox.Act.)过程的各种机制和理论、研究各种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对药效的影响,对控制药物制剂的内在质量、确保最终药品的安全和有效、为新药开发和临床用药提供严格的评价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中药的复杂性,以有效成分或有毒成分为观察指标的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和以药效或毒效为指标的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对于中医药理论的继承、现代化地研究中医药和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药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毒性与药效(上册)》总结了中药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ADME/Tox.)以及相关药效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下篇为各论,分八章,按中药化学成分结构类型分类,收载中药成分475个,全书280余万字。每个中药化学成分条目包括【化学名】、【英文名】、【异名】、【结构式】、【分子式及分子量】、【来源】、【ADME/Tox.】、【生物活性】、【分析方法】、【化学结构谱学数据】、【附记】和【参考文献】等十二个部分。内容丰富、文图翔实、科学性强,可供活跃在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和广大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以及相关硕士、博士研究生参考。
【目录】
上篇总论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体内药物浓度法
第三章生物效应法
第一节药物累积法
第二节药理效应法
第三节微生物法
第四节效量半衰期法
第五节效应半衰期法
第六节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
第四章药物学和药效学结合模型
第五章中药药代动力学的新学说和新方法
第一节证治药代动力学
第二节时辰药代动力学
第三节中药胃肠动力学
第四节中药血清药理学
第五节相伴毒代动力学
第六节遗传药代动力学
第七节手性药物动力学
第八节群体药物动力学
第六章中药药代动力学的难点、热点和对策
第一节开展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难点
第二节开展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热点
第三节开展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对策
第四节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应用拓展

下篇各论
第一章脂肪族化合物
第二章芳香族化合物
第一节碳氢化合物
第二节酚及其苷
第三节苯丙素
第四节醌
第五节醇
第六节醛
第七节酮
第八节酸和酯
第九节木脂素类
第十节菲
第十一节间苯三酚衍生物
第三章氧化杂环化合物
第一节吡喃酮类
第二节色原烷类
第三节苯并-a-吡喃酮类
第四节(口山)酮类
第五节黄酮类
第六节单宁类Tannins
第四章脂环族化合物
第一节单萜类
第二节倍半萜类
第三节二萜类
第四节三萜类
第五节甾类
第六节胡萝卜素类
第七节大环类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