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帝国尽头是民国傅国涌✍(傅国涌民国专栏**结集,对民国情怀的追寻与解读,配作者收藏民国老照片数十幅)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帝国尽头是民国傅国涌✍(傅国涌民国专栏**结集,对民国情怀的追寻与解读,配作者收藏民国老照片数十幅)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十,节假日正常发货~量大请联系客服享受团购价~专业文史书城,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24.63 6.7折 36.8 全新

仅1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傅国涌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553169

出版时间2015-01

装帧平装

定价36.8元

货号1911823

上书时间2025-01-03

史学专业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李锐、章诒和、张鸣鼎力推荐
  继《民国年间那人这事》后
  对民国精神的又一次深入解读与追寻
  一部故事体民国微历史
  配作者收藏民国老照片数十幅,领略更真实的民国图景
  民国,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别样世界
  “民国形象”,我的理解是从容的、个性的、坦荡的、阳光的、常常超越了恐惧的,即使面对死亡也没有那样那么猥琐和苟且,这份从容首先来自王纲解纽、千年皇权被打破后的一种释放感,也是晚清以来与世界接轨、呼吸到外部世界带来的开放感,同时也是仍然保持着古老文化传统、没有断裂的一种自信与淡定,那是一个人活在至少可以为自己的梦想而流血的时代里,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生命状态。
  ——傅国涌

【内容简介】 
  帝国尽头是民国,老旧帝国难以为继,初生的民国也并非一帆风顺,民国诞生曾给古老民族带来的欢欣与激动,却迅速消逝在称帝、复辟和一次次厮杀之中。不同的人寻找不同的方案,选择不同的道路,在一个速变、大变、剧变的转型时代里,人们渴望找到方向,不仅重新安顿个人的身心,也是为家国求出路,赋予这个变动中的中国以全新的意义。本书是既《民国年间那人这事》后,作者对民国精神的又一次深入挖掘与追寻,在尘封的老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是希望、奋争与热血,是新时代大幕开启的曙光。

【目录】 
前言 记录历史:从史官到史民
辑 民国前夜
 香港给中国的灵感
 “万木森森一草堂”
 “覆巢几见能完卵”
 “乾坤泡幻局如棋”
 戊戌年的伤痛并未过去
 摩登人物的登场
 慈禧后悔杀记者
 中国土地上的日俄战争
 “立宪上谕从天而降”
 齐白石眼中的蔡锷和黄兴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立国之本?
 不能小看的晚清咨议局
 端方存牍中的晚清危机
 中国报业的少年时代
 莫理循的眼睛
 百年前的西部中国
 辛亥前夜:另一个流产的“共进会”
 谁救了汪精卫?
 包天笑记忆中的知识分子
 爱好天文的摄政王
第二辑 民国创立
 雨与帝国的命运
 共和百年,中国仍在进步途中
 殊途同归
 殉清男儿有几人?
 到底谁指使刺杀吴禄贞?
 辛亥革命中的老师
 扬眉吐气梨园行
 唐绍仪:未完成的“二十二条”
 萨镇冰出走
 临时总统府的秘书们
 退位诏书下达之后
 剪辫
 易服
 共和要多久——袁世凯的疑问
 “梁财神”亲历孙、袁会谈
 两部小说支配南北人情
第三辑 五色旗下
 袁世凯的无奈
 莫理循的证物
 “少年中国学会”的名单
 “五四”青年的记忆
 三“W”主义
 知识分子与人力车夫
 “胡老板”不愿登台
 “联省自治”曾是共识
 呜呼,三月十八日
 徐谦的“基督救国主义”
 铁肩辣手殉《京报》
 军阀的雅量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一生事业在名山”
 无语江山对夕阳
第四辑 青天白日
 几个1893年生人
 胡适何曾被国民党逮捕过
 不入国民党的黄郛
 杨度感叹蒋介石不称帝
 丁文江:“假如我是蒋介石”
 “民国以来清官”
 尿裤子和打赌
 “永远不要期望平步青云”
 赤都娱乐中的个人生活
 段祺瑞庐山谈国事
 黄郛:国家出路的“三句要诀”
 庐山上的邮电检查
 一个1893年人的“三原则”
 吴忠信难忘两株紫薇
 权力主导的“新生活运动”
 蒋介石少了一个“弘”字
 陈布雷日记中的浙大学_潮
 “这与你无涉”
 鲁迅与顾颉刚到底有何过节
 《大公报》评价鲁迅起风波
 “老鼠食牛”
 抗战前夕的渐进民主论
 胡政之与张学良
第五辑 寇深国危
 军人和报人的心有灵犀
 “为匹夫匹妇复仇”
 张季鸾驳斥希特勒
 退还“红包”的艺术
 “丘八诗人”冯玉祥的谦虚
 重庆不仅是历史
 蒋介石逐一了解民盟发起人
 “后一课”
 在场的历史记录
 建都北方的民间声音
 访英归来两演讲
 1943年:一叶落而知秋
 1945年:左舜生的延安见闻
第六辑 浪花淘尽
 民国宪法中的教育经费
 “没有我们这几十万条破枪”
 “中间势力”并不空洞
 民国的党
 蒋介石回天无力
 许君远的民国气味
 深水静流
 陈果夫无钱出国治病
 “沈氏三姐妹”
 毛彦文晚年评吴宓
 殷海光因思想而受难
 孙立人将军的毕业纪念册
 大时代同学不同路
 司徒雷登葬哪里都已不重要
后记

【文摘】 
  110多年的时光,即使放在千年纪的尺度下,也 绝不是可有可无的。110 年了,戊戌年的伤痛并未过去,谭嗣同等“戊戌六君 子”的眼睛,依然在菜市口 的上空看着这块他们为之流尽了热血的土地,梁启超 在《新中国未来记》、碧荷 馆主人在《新纪元》中幻想的那个中国仍隐伏在历史 的地平线下面。
  对于清王朝来说,发生于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 一次有希望的自我拯 救,如果没有意外,中国的王朝制度将完成“明治维 新”式的自我更新,不流一 滴血的和平转型无疑是成本轻、代价小的。上天 赐给中国的良机是当时 年轻的君主光绪帝自愿选择了这样的转型模式,这是 一次空前的可遇而不可 求的机会。在漫长的编年史中,这样的机会不仅极少 出现,而且稍纵即逝。如 果能很好地抓住这次机会,我们这个饱受苦难和凌辱 的民族就有可能在短 的时间内,迅速地跨入现代制度的大门,免去数不清 的灾难、浩劫、流血漂橹, 以及近乎绝望的等待。然而,众所周知,戊戌年的维 新大剧从拉开序幕到黯淡 收场,只持续了短短百日,从来不想放弃权力的 慈禧太后再次从台后走到 台前,垂帘听政直至临终。贵为皇帝的光绪有苦无处 诉,甚至有泪都无处流, 他在戊戌年的变革梦昙花一现,预示了中国通往现代 之路的无比艰难。深宫 的怨恨和民族的创痛,穿越百年都难以平复。
  1898年的中国,光绪帝手中确实没有足够的权力 ,至少没有改写历史、扭 转文明航向的实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必败无疑,如 果参与维新变法的志士 大臣运筹好了,能一步步地稳健推动渐进的变革,也 未尝不能逐渐化劣势为优 势。历史没有命定。
  有人说,戊戌变法的失败不仅因为慈禧太后代表 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 也是因为康有为、梁启超代表的维新派“人谋不臧” ,这一观点不无道理。康有 为确实有急于求成的一面,因步子迈得太急而导致决 策失当,这一点不容忽 略。上百年后,当我们回望历史、反思历史时,如果 仍停留在对保守势力、既得 利益集团的一味谴责上面,无疑太简单化了,对于维 新阵营设计的方案、背后 的思路尤其是心态,我们同样要有足够的审视,甚至 严厉的解剖。历史的教训 如果不能正视,那么教训将永远是教训。康有为的托 古改制在当时就曾遭到 强烈抵触,他的许多言论也以其激烈的姿态为士大夫 所难以容忍,他与汪康年 争夺上海《时务报》的控制权而发生的冲突,以及采 用的手段,今天看来都有许 多可议之处。他以为抓住一个年轻的光绪帝就可以扭 转乾坤的幼稚心态,包 括他们后仰仗袁世凯的幻想、兵围颐和园的密谋, 都有孤注一掷的心态,这 都是对现实缺乏清醒判断的书生意气,缺乏对现实政 治的把握和历练,缺乏长 期、可持续地改变中国的心理准备,当然不可能设计 出一条和平推动社会进步 的路径。当时严复、张謇曾劝说康有为去办教育 ,他都拒绝了,他的只争 朝夕正好表明,他没能摆脱一心为帝王师的古老情结 。戊戌年的中国还不可 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现代型的领袖,即使当时站在时代 前列的康有为也只能走 到这一步。
  更何况,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言论,就其在 读书识字人群中的影响面而 言,还不如张之洞,一部《劝学篇》仅仅在变法期间 的印量就高达200万册。而 康有为著作的传播还是受到很大的阻碍,鼎力支持维 新的地方实力派、湖南巡 抚陈宝箴就曾上折子,要求光绪帝降旨销毁《孔子改 制考》,他不认同康有为的 这套学说。而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能获得多数 人的认同,所以,陈宝箴主 张由张之洞这样有从政阅历的稳健派进入朝廷中枢, 主持维新大业。这一步 还没来得及实行,形势就已逆转,遭到革职处分的陈 氏父子抱恨终天。
  反思戊戌年,不能孤立地把百日维新摘出来。往 前推,至少要从甲午战 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入手,甚至更早;往后,要 看庚子年的八国联军进京,以 及由此引发的晚清新政,乃至清朝的覆灭。历史是一 个完整的链条,每一个事 件都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拔起萝卜带起泥,观察 历史要有一定的纵深感, 同时还要看到不同的历史侧面,了解戊戌年的基本史 实,不能只听康、梁的一 家之言,还要看方方面面的记录,比如外国观察者的 记录、故宫的档案、反对变 法者的记录,哪怕是袁世凯的《戊戌日记》也是值得 一读的,当然我们要有分辨 的眼光。只有来自不同方向的大量史料都呈现出来, 我们才有可能把握较为 完整的历史真相。只有了解真相,我们才有可能告别 历史的伤痛。无论如何, 110多年后,这条告别之路已经在我们的脚下铺开。
  ……P16-18

【媒体评论】 
名家评论:
  傅国涌的历史随笔,是严谨的工笔画,细节上见功夫,他为此付出的功夫,无人能及。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鸣
  我生于1917年,傅国涌生于1967年,年龄正好相差半个世纪。社会上有“代沟”的说法,但读了他的著作,我感到心灵是相通的,对理想的追求并不因岁月而隔膜。他以充满激情的笔墨,讲述了许多对我来说并不陌生的人和事,让我蓦然回首,也禁不住生出许多感慨。
  ——《庐_山_会_议_实_录》作者 李锐
  傅国涌的文章有内容、有观点,视野开阔、文字晓畅,有些地方用墨不多却意味深长。
  ——《往_事_并_不_如_烟》作者 章诒和

【作者简介】 
  傅国涌
  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1967年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主要关注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的命运史、企业家的本土传统等,并坚持独立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在多家重要报刊开设评论或历史专栏。主要著作有:《金庸传》《叶公超传》《历史的误会》《从龚自珍到司徒雷登》《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主角与配角——辛亥革命的台前幕后》《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的一种读法》《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等。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