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中国茶书全集校证(繁体竖排,精装全七册)方健,汇编校证✍上佳茶礼:中国茶文化的精彩汇集,穷尽史部、子部、集部资料,囊括茶书一百零一种,精选古本善本点校,许多重要茶书典籍首次整理出版。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 正版✔中国茶书全集校证(繁体竖排,精装全七册)方健,汇编校证✍上佳茶礼:中国茶文化的精彩汇集,穷尽史部、子部、集部资料,囊括茶书一百零一种,精选古本善本点校,许多重要茶书典籍首次整理出版。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 正版✔中国茶书全集校证(繁体竖排,精装全七册)方健,汇编校证✍上佳茶礼:中国茶文化的精彩汇集,穷尽史部、子部、集部资料,囊括茶书一百零一种,精选古本善本点校,许多重要茶书典籍首次整理出版。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 正版✔中国茶书全集校证(繁体竖排,精装全七册)方健,汇编校证✍上佳茶礼:中国茶文化的精彩汇集,穷尽史部、子部、集部资料,囊括茶书一百零一种,精选古本善本点校,许多重要茶书典籍首次整理出版。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 正版✔中国茶书全集校证(繁体竖排,精装全七册)方健,汇编校证✍上佳茶礼:中国茶文化的精彩汇集,穷尽史部、子部、集部资料,囊括茶书一百零一种,精选古本善本点校,许多重要茶书典籍首次整理出版。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 正版✔中国茶书全集校证(繁体竖排,精装全七册)方健,汇编校证✍上佳茶礼:中国茶文化的精彩汇集,穷尽史部、子部、集部资料,囊括茶书一百零一种,精选古本善本点校,许多重要茶书典籍首次整理出版。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 正版✔中国茶书全集校证(繁体竖排,精装全七册)方健,汇编校证✍上佳茶礼:中国茶文化的精彩汇集,穷尽史部、子部、集部资料,囊括茶书一百零一种,精选古本善本点校,许多重要茶书典籍首次整理出版。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 正版✔中国茶书全集校证(繁体竖排,精装全七册)方健,汇编校证✍上佳茶礼:中国茶文化的精彩汇集,穷尽史部、子部、集部资料,囊括茶书一百零一种,精选古本善本点校,许多重要茶书典籍首次整理出版。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 正版✔中国茶书全集校证(繁体竖排,精装全七册)方健,汇编校证✍上佳茶礼:中国茶文化的精彩汇集,穷尽史部、子部、集部资料,囊括茶书一百零一种,精选古本善本点校,许多重要茶书典籍首次整理出版。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 正版✔中国茶书全集校证(繁体竖排,精装全七册)方健,汇编校证✍上佳茶礼:中国茶文化的精彩汇集,穷尽史部、子部、集部资料,囊括茶书一百零一种,精选古本善本点校,许多重要茶书典籍首次整理出版。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中国茶书全集校证(繁体竖排,精装全七册)方健,汇编校证✍上佳茶礼:中国茶文化的精彩汇集,穷尽史部、子部、集部资料,囊括茶书一百零一种,精选古本善本点校,许多重要茶书典籍首次整理出版。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十,节假日正常发货~量大请联系客服享受团购价~专业文史书城,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515.75 4.3折 1200 全新

库存888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方健,汇编校证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46540

出版时间2015-09

装帧精装

定价1200元

货号1463543

上书时间2024-12-28

史学专业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最新上架
正版✔古佚三书楊正業✍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正版✔古佚三书楊正業✍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196.61
正版✔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论文选集(第二集)--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丛刊李运富✍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正版✔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论文选集(第二集)--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丛刊李运富✍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71.87
正版✔近思录 传习录(宣纸8开 线装 一函两册)王守仁,朱熹,吕祖谦✍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正版✔近思录 传习录(宣纸8开 线装 一函两册)王守仁,朱熹,吕祖谦✍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252.05
正版✔周易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新版周振甫✍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正版✔周易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新版周振甫✍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32.57
正版✔韩愈选集(中国古典文学名家选集)孙昌武✍上海古籍出版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正版✔韩愈选集(中国古典文学名家选集)孙昌武✍上海古籍出版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53.46
正版✔高青丘集(全二册)(中国古典文学丛书)高启,徐澄宇,沈北宗✍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正版✔高青丘集(全二册)(中国古典文学丛书)高启,徐澄宇,沈北宗✍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109.89
正版✔曾国藩箴言录(文白对照 梁启超、蔡锷辑录曾国藩,梁启超,蔡鍔,高高国际✍梁启超靠《嘉言钞》辑录的曾国藩读书、写作、修身、治家、育儿精华,缔造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家教传奇。《治兵语录》精选曾国藩治军用兵智慧,入选黄埔军校教材,是中国近现代军人的启蒙书 高高国际出品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正版✔曾国藩箴言录(文白对照 梁启超、蔡锷辑录曾国藩,梁启超,蔡鍔,高高国际✍梁启超靠《嘉言钞》辑录的曾国藩读书、写作、修身、治家、育儿精华,缔造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家教传奇。《治兵语录》精选曾国藩治军用兵智慧,入选黄埔军校教材,是中国近现代军人的启蒙书 高高国际出品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8.71
正版✔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14)西北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正版✔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14)西北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1633.50
正版✔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15)西北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正版✔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15)西北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1633.5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茶书全集校证》精装全七册,共四百万字,分为上中下补四编。上编为唐宋茶书,收三十五种,其中二十种为辑本,九种为首次作为茶书收录。中编为明代茶书,收录三十七种,末一种为新收茶书。下编为清代茶书,收录十种,其中附收一种为民国茶书,新收三种。补编共收书十九种,均为作者从他书中辑出,历代未见著录为茶书者,主要是关于茶法、茶政、茶制、茶马类等茶书,合计一百零一种。

【内容简介】 
(1)收书范围*广,数量*多。目前,较全面收录茶书的著作有日本布目潮沨《中国茶书全集》和郑培凯、朱自振主编《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二种,前者为影印,收书仅38种;后者虽收茶书114种,但其中有多篇论文,所辑佚茶书也缺失很多,如郑书辑佚《续茶经》中提到的茶书11种,然寥寥数言者很多。本书收录茶书101种,且辑书不限于子部谱录类图书,子部农书、医药类、类书类,集部总集、诗注类,史部等均有涉及,某些重要茶书典籍也*次收录本书,如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茶录》是介于《茶经》与《茶谱》间的重要茶书,之前的书中都没有收录。
  (2)严格学术规范,学术价值更高。影印本《中国茶书全集》在版本上给学界以便利,但对于文字的校证,给学界提供可靠的底本,则是本书的优长。本书作者方健先生从事茶文化研究30余年,从事本书资料收集与写作的时间即超过20年,主要精力就在参校各类版本,辨异正讹上。以《茶经》为例,本书比对了几乎全部现存的影印及现代中外校注本等30种版本,*终确定以目前*古的《百川学海》本为底本,参校别本进行校证,而理校的参考资料更加繁多。*终使短短的《茶经》连同校记达10万余字。其他如辑佚《宋会要》中茶书,校记30余万字;《续茶经》校记约20万字,可见其用力之勤。
  (3)本书新收茶书中有大量附图、插图,合乎古书图文兼茂传统,在海内外众多茶书汇编中堪称独树一帜。事实上,古代茶书中的许多插图,是与原文相辅相成的,保留了很多文化信息,保存它们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茶文化。如《茶经》中收录了日本春田永年《茶经中卷茶器图解》写本及日本佚名所作《茶经图考》,均为国内首次发表的资料,极为难得。

【目录】 
導言
凡例
上編 唐宋茶書

(1)茶經 [唐]陸羽
(2)顧渚山茶記 [唐]陸羽
(3)水品 [唐]陸羽
(4)茶述 [唐]裴汶
(5)煎茶水記 [唐]張又新
(6)茶録 [唐]楊曄
(7)採茶録 [唐]温庭筠
(8)茶譜 [五代前蜀]毛文錫
(9)茶酒論 [宋]王敷
(10)北苑茶録 [宋]丁謂
(11)補茶經 [宋]周絳
(12)北苑拾遺録 [宋]劉异
(13)茶録 [宋]蔡襄
(14)東溪試茶録 [宋]宋子安
(15)茶苑總録 [宋]曾伉
(16)品茶要録 [宋]黄儒
(17)大觀茶論 [宋]趙佶
(l8)宣和北苑貢茶録 [宋]熊蕃
(19)蒙頂茶記 [宋]王庠
(20)建安茶記 [宋]吕仲吉
(21)茹芝續茶譜 [宋]桑莊
(22)北苑修貢録 [宋]佚名
(23)北苑别録 [宋]趙汝礪
(24)茶具圖贊 [宋]審安老人
(25)煮茶泉品 [宋]葉清臣
(26)大明水記 浮槎山水記 [宋]歐陽修
(27)本朝茶法 [宋]沈括
(28)鬥茶記 [宋]唐庚
(29)荈茗録 [宋]佚名
(30)茶賦注 [宋]吴淑
(31)政和本草茗 苦? [宋]唐慎微
(32)海録碎事茶 [宋]葉廷珪
(33)千家詩話總龜詠茶門 [宋]阮閲
(34)全芳備祖茶 [宋]陳景沂
(35)古今合璧事類備要茶 [宋]謝維新 虞載
中編 明代茶書
第二册
(36)臞仙茶譜 [明]朱權
(37)製茶新譜 [明]錢椿年
(38)茶譜 [明]顧元慶
(39)煮泉小品 [明]田藝蘅
(40)水品 [明]徐獻忠
(41)茶寮記 [明]陸樹聲
(42)茶考 [明]陳師
(43)茶録 [明]張源
(44)茶經 [明]張謙德
(45)茶疏 [明]許次紓
(46)茶箋 [明]屠隆
(47)茶録 [明]程用賓
(48)羅岕茶記 [明]熊明遇
(49)茶解 [明]羅廩
(50)蔡端明别紀茶癖 [明]徐?
(51)茶録 [明]馮時可
(52)茶話 [明]陳繼儒
(53)茗笈 [明]屠本畯
(54)蒙史 [明]龍膺
(55)烹茶圖集 [明]喻政
(56)茶集 [明]喻政
(57)茶事詠 [明]蔡復一
(58)茶箋 [明]聞龍
(59)茗譚 [明]徐?
(60)茶書 [明]喻政 徐?
(61)品茶要録補 [明]程百二輯
(62)茶説 [明]黄龍德
(63)運泉約 [明]李日華
(64)茶董 [明]夏樹芳
第三册
(65)茶董補 [明]陳繼儒輯
(66)茗史 [明]萬邦寧
(67)茶乘 [明]高元濬
(68)岕茶牋 [明]馮可賓
(69)茗譜 [明]盧之頤
(70)洞山岕茶系 [明]周高起
(71)陽羨茗壺系 [明]周高起
(72)食物本草宜茶之水 [明]姚可成輯
下編 清代茶書
第四册
(73)虎丘茶經注補 [清]陳鑑
(74)茶史 [清]劉源長
(75)茶史補 [清]余懷
(76)岕茶彙鈔 [清]冒襄
(77)續茶經 [清]陸廷燦
(78)陽羨名陶録 [清]吴騫
(79)洗研烹茶圖序 [清]鄭錦聲
(80)竹爐圖詠 [清]吴鉞 劉繼增輯録
(81)整飭皖茶文牘 [清]程雨亭
(82)種茶法 [近代]江志伊
補編
第五册
(83)宋會要食貨類茶門 [宋]官修
(84)宋會要兵類茶馬 [宋]官修
(85)宋會要職官類都大提舉茶馬司門 [宋]官修
第六册
(86)文獻通考征榷考榷茶 [元]馬端臨
(87)宋史食貨志茶 [元]脱脱等
(88)大元馬政記 [元]佚名
(89)關中奏議茶馬 馬政 [明]楊一清
(90)馬政志 [明]陳講
(91)馬政志 [明]歸有光
(92)皇朝馬政紀 [明]楊時喬
(93)名山藏馬政記 茶馬記 [明]何喬遠
(94)明史食貨志茶 [清]張廷玉等
第七册
(95)清初茶馬奏議 [清]廖攀龍等
(96)歷代馬政志 [清]蔡方炳
(97)清史稿食貨志茶法 [清]趙爾巽等
(98)西北茶史 [民國]葉知水
(99)敕修百丈清規茶禮儀 [元]釋德煇
(100)茶榜 方健輯
(101)中國古代茶品選輯 方健選輯
附録一 已佚存目或未收茶書(文)敍録
附録二 主要引用與參考書目
附録三 本人主要茶史、茶文化史論著目録
附録四 本書專家推薦意見
後記

【文摘】 
近二十年來,筆者在海內外師友的鼎力相助下,得到了數十種版本《茶經》的影印本或複印件,逐一進行了對校,結果發現:現存所有版本的《茶經》有共同的祖本——始刊於咸淳九年(一二七三)的《百川學海》本。即使是《百川學海》本《茶經》,筆者所見的也有十種之多,其中重要的是兩種;一為傅增湘先生原藏、編入《百川學海壬集》的宋刊《茶經》;自陶湘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影印本出,即為海內外通行之本,今簡稱百川甲本。另一為現藏日本宮內省書陵部、編入《百川學海乙集》的古本,幸賴日本布目潮渢教授刊布于《中國茶書全集》(汲古書院一九八七年阪)而得見。今簡稱百川乙本。據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録》卷一一著錄,稱此本亦宋刊。《百川學海》凡一百種,一七九卷,宮內省藏本原缺五冊,約十餘種,有狩谷望之手跋。其目錄和編次,與明弘治十四年(一五○一)華珵刊本全不同。原藏沈陽東陵行宮、後為傅氏藏園所得之宋刊《百川學海》(缺九種),因首冊序目已佚,遂以明華珵刊本補之。宋本目錄每集十種,華本則多寡不一,編次完全不同;甚至宋、明本所收書也頗有異同。陶氏民國影宋本以華氏明本目錄充數,實乃不得已而為之。以百川二本逐字對校,發現異文三十餘處,除個别異體、俗體字之不同,及兩本均誤,但訛字有異(如《七之事》黃山君之「黃」,分别形訛作『青』;『責』)外,甲本是而乙本誤者凡十三處,乙本是而甲本非者十四處。這兩個百川本均可充作底本。但與四庫本對校,百川甲本是而四庫本誤者凡十七處,其中四庫本有避忌諱而臆改、刊誤者,真正校勘學意義上的舛誤就更少些。四庫本是而百川甲本非者則多達二十八處。也就是說,四庫本的訛誤衍脫要少一半。另有二十三處是四庫本與甲本同誤的,表明兩者肯定出於同一版本來源。否則,不可能有如此多的相同訛誤。因此,選擇錯誤少的四庫本作點校的底本。以上述三種百川本及民國十年(一九二一)上海博古齋影印明本《百川學海》本,作為主要校本。
大觀茶論
宋·趙佶
〔提要〕
《大觀茶論》,宋代茶書。一卷,宋徽宗趙佶(一○八二——一一三五)撰,是惟一由皇帝撰寫的茶書。趙佶,宋神宗第十一子,元豐八年(一○八五),宋哲宗趙煦即位,封其為遂寧郡王;紹聖三年(一○九六),進封端王。元符三年(一一○○)哲宗卒,因無子而由趙佶於柩前即位,向太后(神宗向皇后)權同處分軍國事;次年二月,始親政,改元建中靖國(一一○一)。崇寧元年(一一○二),起用蔡京為相,打着崇奉熙寧的旗號,開始大規模迫害元祐、元符黨人,正人端士為之一空,信用奸佞,國事日非。任用宦官童貫經略西北邊事,勞民傷財。改革茶鹽法,改鑄當十錢、夾錫錢,幾近無償掠奪。以“豐享豫大”相標榜,追求聲色狗馬,玩物喪志,窮奢極侈;崇奉道教,大修宮觀,為無益之費。任用朱勔、李彥等,置蘇杭造作局、京師西城所,搜刮民脂民膏,東南騷動,北方民怨,導致方臘、宋江起義。推行“聯金滅遼”的外交政策,招降納叛,乃自取敗亡的昏着。宣和七年(一一二五),在金軍鐵騎南下的危亡之際,下“罪己詔”,遜位於皇太子趙桓,是為欽宗。趙佶被改稱教主道君太上皇帝,在位二十六年,是歷史上有名的亡國昏君。其信用“六賊”為代表的奸佞,是自取敗亡的重要原因。次年,被兩路南下的金軍攻破京城開封。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徽、欽二帝及皇族、後妃、公主、官吏、內侍、技藝、工匠、倡優、妓樂等三千餘人被押解北上;北宋九朝積累的圖書文物、府庫積蓄被劫掠一空,掃地以盡。史稱“靖康之耻”。在經歷了長達八年的屈辱的俘囚生活,歷盡顛沛流離之苦後,於紹興五年(一一三五)四月,在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縣)病逝。由於南北消息阻隔,紹興七年(一一三七),死訊才傳至南宋行都臨安(治今浙江杭州),追諡其為“聖文仁德顯孝皇帝”,廟號徽宗。其著作,有《御注老子》、《黃鐘徵角調》各二卷、《聖濟經》十卷、《御制崇觀宸奎集》等,多已散佚。
政治上昏庸已極的亡國之君趙佶,却有着非凡的藝術天賦。他精書畫,擅詩詞,流傳至今的書畫作品已是國寶級文物。獨創“瘦金體”,其花鳥畫也享有盛名。詩詞亦有一定造詣,尤其是在流離北國時的創作,頗具國破家亡的滄桑感,與南唐後主李煜的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大量詩文創作流傳至今的已極少,《全宋文》、《全宋詩》、《全宋詞》多已輯錄。值得一提的是宋徽宗特別重視文化事業,他好學嗜書,曾多次下令搜訪天下遺書,又仿太宗、真宗故事,抄刻後分藏太清樓、秘閣等處。他還創置書、畫、算學,主持修纂《宣和書譜》、《宣和畫譜》,精于金石、文物收藏、鑒定。他不僅培養了大量文化、藝術人才,其本人才華橫溢、頗有建樹的創作,也在我國文藝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大觀茶論》是宋徽宗存世的惟一著作。宋·姚應績《郡齋讀書志·後志》(袁本)著錄是書書名為《聖宋茶論》,《通考·經籍考》沿用此名;但宋人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稱此書為《茶論》,撰于大觀(一一○七——一一一○)年間,未審何據?其序亦稱《茶論》,但是否徽宗自序,則頗可稽疑。陶宗儀編入《說郛》時,始定名為《大觀茶論》。全書約近三千字,首為序,分為二十目。對於茶的生長、栽培、採制、品質、烹點,尤其是分茶等茶藝及使用的茶具,均有深中肯綮的記述。是在蔡襄《茶錄》所記烹點法的基礎上,更全面的深化,充分體現了北宋末茶文化發展的水平。在歷史上首次載錄了點茶、分茶、鬥茶的必備茶具——茶筅,充分顯示了作者有很深的茶藝造詣和茶文化知識。對於白茶的偏愛,不只是他個人的嗜好,反映了北宋人的時尚。其烹點一節所論極為精彩。總之,《茶論》不失為宋代茶書的集大成之作。《茶論》僅存《說郛》兩本:宛委山堂本(下簡稱宛本)《說郛》(一二○卷),涵芬樓本(下簡稱涵本,又稱商務本)《說郛》(一○○卷)。就總體而論,兩本各有短長,但涵本經張宗祥先生手自校定,似較宛本為勝;但具體到各書而言,就難以一概而論,如《茶論》則宛本遠勝涵本。今以宛本為底本,逐句合校兩本,不專注一本,擇善而從。凡底本是而涵本誤者,一般不出校;但為保存兩本原貌概況,異文一概保留,有所取捨則在校記中說明。《古今圖書集成·食貨典》中收入的《茶論》,基本上同涵本,今不列為參校本。清康熙時汪灝等主編的《廣群芳譜》、陸廷燦編纂的《續茶經》引錄了《茶論》大半內容。從文字判斷,此兩本似亦從與涵本同一版本系統的明抄殘本轉錄,凡異文已寫入校記。還參校了《蘇軾詩注》、《宣和北苑貢茶錄》、《北苑別錄》等書中的個别引文。此外,《茶論》也有少量引用《茶經》之處,異同之處,均已寫入校記。對“銙”、“白茶”等內容,進行了必要的注釋。
大觀茶論

嘗謂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之〕求者〔一〕,其類不一。穀粟之於饑,絲枲之於寒,雖庸人孺子皆知。常須而日用,不以歲時之舒迫而可以興廢也〔二〕。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禀,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沖澹間潔〔三〕,韻高致靜,則非遑遽之時可得而好尚矣!
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於今,百廢俱舉,海內晏然,垂拱密勿,幸致無為。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薰陶德化,咸以雅尚相推從〔四〕,事茗飲。故近歲以來,采擇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咸造其極〔五〕。且物之興廢,固自有時,然亦系乎時之汙隆。時或遑遽,人懷勞悴,則向所謂常須而日用,猶且汲汲營求,惟恐不獲,飲茶何暇議哉!世既累洽,人恬物熙,則常須而日用者,固久厭飫狼籍。而天下之士,勵志清白,競為閒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筐篋)〔莢笥〕之精〔六〕,爭鑒裁之(別)〔妙〕〔七〕。雖〔天〕下士〔八〕,於此時不以蓄茶為羞,可謂盛世之清尚也。嗚呼!至治之世,豈惟人得以盡其材,而草木之靈者,亦得以盡其用矣!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後人有不自知為利害者,敘本末,列於二十篇,號曰《茶論》。


植產之地,崖必陽,圃必陰。蓋茶之性寒〔九〕,其葉抑以瘠,其味疏以薄,必資陽和以發之。土之性敷,其葉疏以暴,其味強以肆,必資陰蔭以節之。(今圃家皆植木,以資茶之陰。)陰陽相濟,則茶之滋長得其宜。


茶工作于驚蟄,尤以得天時為急。輕寒,英華漸長,條達而不迫;茶工從容致力,故其色味兩全。若或時暘鬱燠,芽奮甲暴〔一○〕,促土暴力隨槁〔一一〕。晷刻所迫,有蒸而未及壓,壓而未及研,研而未及製,茶黃留漬〔一二〕,其色味所失已半。故焙人得茶天為慶。


擷茶以黎明,見日則止。用爪斷芽,不以指揉,慮氣〔汙〕熏漬,〔一三〕,茶不鮮潔。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隨,得芽則投諸水。凡芽如雀舌、穀粒者為鬥品,一槍一旗為揀芽,一槍二旗為次之,餘斯為下。茶之始芽萌,則有白合;既擷,則有烏蒂〔一四〕。白合不去,害茶味;烏蒂不去〔一五〕,害茶色。


茶之美惡,尤繫於蒸芽、壓黃之得失。蒸太生,則芽滑,故色清而味烈;過熟,則芽爛,故茶色赤而不膠。壓久,則氣竭味漓;不及,則色暗味澀。蒸芽,欲及熟而香;壓黃,欲膏盡亟止。如此,則製造之功十已得七八矣〔一六〕。


滌芽惟潔,濯器惟淨。蒸壓惟其宜,研膏惟熟〔一七〕,焙火惟良。飲而有少砂者〔一八〕,滌濯之不精也;文理燥赤者,焙火之過熟也。夫造茶,先度日晷之短長〔一九〕,均工力之眾寡,會採擇之多少,使一日造成。恐茶過宿,則害色味。


茶之範度不同,如人之有首面也〔二○〕。膏稀者,其膚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斂以實。即日成者,其色則青紫;越宿製造者,其色則慘黑。有肥凝如赤蠟者,末雖白,受湯則黃;有縝密如蒼玉者,末雖灰,受湯愈白。有光華外暴而中暗者,有明白內備而表質者,其首面之異同,難以概論。要之,色瑩徹而不駁,質縝繹而不浮,舉之則凝結〔二一〕,碾之則鏗然,可驗其為精品也。有得於言意之表者,可以心解。又有貪利之民,購求外焙已採之芽,假以製造;研碎已成之餅〔二二〕,易以範模;雖名氏[采]制似之,其膚理、色澤,何所逃於鑒賞哉〔二三〕!


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崖林之間,偶然生出,非人力所可致〔二四〕。正焙之有者不過四五家〔二五〕,生者不過一二株,所造止於二三銙而已〔二六〕。芽英不多,尤難蒸焙;湯火一失,則已變而為常品。須製造精微,運度得宜〔二七〕,則表裏昭徹〔二八〕,如玉之在璞,它無與倫也〔二九〕。淺焙亦有之,但品不及〔三○〕。


碾以銀為上〔三一〕,熟鐵次之,生鐵者,非淘煉槌磨所成〔三二〕,間有黑屑藏於隙穴〔三三〕,害茶之色尤甚。凡碾為制,槽欲深而峻,輪欲銳而薄。槽深而峻,則底有凖而茶常聚;輪銳而薄,則運邊中而槽不戛。羅欲細而面緊,則絹不泥而常透。碾必力而速,不欲久,恐鐵之害色。羅必輕而平,手不厭數,庶幾細者不耗〔三四〕;惟再羅,則入湯輕泛,粥面光凝,盡茶之色。

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燠發茶采色也〔三五〕。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宜立而易於取乳〔三六〕;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然須度茶之多少,用盞之大小〔三七〕。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茶多盞小,則受湯不盡。盞惟熱〔三八〕,則茶發立耐久。

茶筅以竹老者為之〔三九〕,身欲厚重,筅欲疏勁,本欲壯而末必眇〔四○〕,當如劍脊之狀。蓋身厚重,則操之有力而易於運用;筅疏勁如劍脊〔四一〕,則擊拂雖過而浮沫不生〔四二〕。

瓶宜金銀,小大之制〔四三〕,惟所裁給。注湯利害〔四四〕,獨瓶之口嘴而已。瓶之口〔四五〕,欲差大則宛直〔四六〕,則注湯力緊而不散;嘴之末,欲圓小而峻削,則用湯有節而不滴瀝。蓋湯力緊,則發速;有節而不滴瀝〔四七〕,則茶面不破。

杓之大小,當以可受一盞茶為量。過一盞,則必歸其〔有〕餘〔四八〕;不及,則必取其不足。傾杓煩數,茶必冰矣。

水以清輕甘潔為美〔四九〕。輕甘,乃水之自然,獨為難得。古人品水,雖曰中泠、惠山為上〔五○〕,然人相去之遠近,似不常得。但當取山泉之清潔者,其次,則井水之常汲者為可用。若江河之水,則魚鱉之腥,泥濘之汙,雖輕甘無取。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繹迸躍為度,過老,則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頃刻而後用。

點茶不一,而調膏繼刻,以湯注之。手重筅輕,無粟文蟹眼者,謂之靜面點。蓋擊拂無力,茶不發立,水乳為浹,又復增湯〔五一〕,色澤不盡,英華淪散,茶無立作矣。有隨湯擊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謂之一發點。蓋用湯已過〔五二〕,指腕不圓,粥面未凝,茶力已盡,雲霧雖泛,水腳易生。妙於此者,量茶受湯,調如融膠,環注盞畔,勿使侵茶。勢不欲猛,先須攪動茶膏,漸加擊拂。手輕筅重,指繞腕轉〔五三〕,上下透徹,如酵糵之起麵〔五四〕,疏星皎月,燦然而生,則茶之根本立矣〔五五〕。第二湯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綫,急注急止〔五六〕。茶面不動,擊拂既力,色澤漸開,珠璣磊落。三湯多寡如前〔五七〕,擊拂漸貴輕勻,周環旋復〔五八〕,表裏洞徹,粟文蟹眼,泛結雜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湯尚嗇,筅欲轉稍〔五九〕,寬而勿速,其清真華彩〔六○〕,既已煥發〔六一〕,雲霧漸生〔六二〕。五湯乃可少縱筅,欲輕勻而透達〔六三〕,如發立未盡,則擊以作之;發立已過〔六四〕,則拂以斂之。然後結〔浚〕靄凝雪〔六五〕,茶色盡矣〔六六〕。六湯以觀立作,乳點勃結〔六七〕,則以筅着居緩繞拂動而已〔六八〕。七湯以分輕清重濁,相稀稠得中,可欲則止。乳霧洶湧,溢盞而起,周回凝而不動〔六九〕,謂之“咬盞”。宜勻其輕清浮合者飲之,《桐君錄》曰〔七○〕:“茗有餑,飲之宜人。”雖多不為過也。

夫茶以味為上,香甘重滑為味之全〔七一〕,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七二〕。其味醇而乏風骨者〔七三〕,蒸壓太過也。茶槍,乃條之始萌者,木性酸〔七四〕;槍過長,則初甘重而終微澀。茶旗,乃葉之方敷者,葉味苦;旗過老,則初雖留舌而飲徹反甘矣。此則芽(胯)[銙]有之〔七五〕,若夫卓绝之品,真香靈味,自然不同。

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擬。要須蒸及熟而壓之〔七六〕,及乾而研,研細而造,則和美具足〔七七〕。入盞,則馨香四達,秋爽灑然。或蒸氣如桃仁夾雜〔七八〕,則其氣酸烈而惡。

點茶之色,以純白為上,真青白為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天時得於上,人力盡於下,茶必純白。天時暴暄,芽萌狂長,采造留積,雖白而黃矣。青白者,蒸壓微生;灰白者,蒸壓過熟。壓膏不盡則色青暗,焙火太烈則色昏赤〔七九〕。
藏焙〔八○〕
數焙則首面乾而香減〔八一〕,失焙則雜色剝而味散。要當新芽初生,即焙以去水陸風濕之氣。焙用熟火置爐中,以靜灰擁合七分,露火三分,亦以輕灰糝覆。良久,即置焙簍上〔八二〕,以逼散焙中潤氣,然後列茶於其中,盡展角焙之〔八三〕,未可蒙蔽,候火速徹覆之〔八四〕。火之多少,以焙之大小增減。探手爐中〔八五〕,火氣雖熱而不至逼人手者為良。時以手挼茶,體雖甚熱而無害,欲其火力通徹茶體爾。或曰:焙火如人體溫,但能燥茶皮膚而已,內之濕潤未盡,則複蒸暍矣。焙畢,即以用久竹漆器中緘藏之〔八六〕;陰潤勿開,〔如此〕終年再焙〔八七〕,色常如新。
品名〔八八〕
名茶,各以所產之地〔八九〕。如葉耕之平園〔九○〕、台星岩,葉剛之高峰、青鳳髓,葉思純之大嵐,葉嶼之屑山〔九一〕,葉五崇林之羅漢山、水桑芽〔九二〕,葉堅之碎石窠、石臼窠,(原注:一作穴窠〔九三〕,)葉瓊、葉輝之秀皮林,葉師復、師貺之虎岩,葉椿之無雙岩芽,葉懋之老窠園。〔諸〕葉各擅其美〔九四〕,未嘗混淆,不可概舉。後相爭相鬻〔九五〕,互為剝竊,參錯無據,不知茶之美惡〔者〕〔九六〕,在於製造之工拙而已,豈崗地之虛名所能增減哉!焙人之茶,固有前優而後劣者,昔負而今勝者,是亦園地之不常也。


世稱外焙之茶臠小而色駁,體耗而味淡,方之正焙,昭然可別〔九七〕。近之好事者,筴笥之中,往往半之蓄外焙之品。蓋外焙之家,久而益工,製造之妙〔九八〕,咸取則於壑源〔九九〕。效像規模,摹外為正〔一○○〕。殊不知其臠雖等而篾風骨

【媒体评论】 
方健先生是我非常尊重的一位學者。他擔任公職,從事實務,在業餘時間從事宋史和茶史研究,已經出版專著近十部,發表論文近百篇。他的成就之豐富,研究之專業,水平之高,足以令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專職學者汗顔。他編纂《中國茶書全集校證》即將出版,囑我推薦,并發來全書目録、部分樣稿和以往研究茶史的論著目録。我作了認真閲讀,并持與能夠代表至今歷代茶書彙編校注*水平的鄭培凱、朱自振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香港商務印書館二〇〇七年出版)作比讀,認爲方書在收書數量、校輯質量和注釋仔細方面,都有所優長,足以代表當代中國茶書研究的水平。在收書數量上,方書剔除了鄭書已收的二十多種内容重複、水平不高或與茶事不直接相關的著作,增加了十七種新輯茶書,使歷代茶書資料更爲周備。在輯校質量上,也努力追求高質量。如毛文錫《茶譜》,鄭書以我的輯本(刊《農業考古》一九九五年四期)和朱自振輯本爲主編録,方本則更參據日本青木正兒輯本(刊《中華茶書》,東京春秋社一九六二年版),在文獻方面有所增加,也更爲精密。如陸羽《茶經》通校數十種文本,蔡襄《茶録》對校十來種刊本,都堪稱*精詳的校本。在註釋方面,方書也更偏重茶事細節的研究和闡釋。如《茶録》中,注“青白勝黃白”,説明是“宋代鬥茶時對茶色和茶湯色的評判標準”;注“擊拂”是“我國古代茶藝中程式之一”,注《大觀茶論》“葉各擅其美”,先“疑其前仍奪一‘諸’字,據宋子安《東溪試茶録·序》補”。并説明:“諸葉,以産極品名茶著稱,其茶又總稱‘葉家白’,簡稱‘葉白’,别稱‘葉團’。是宋代*享盛名,足與北苑壑源官焙相頡頏之名品。”皆可見其用力之深,解讀之細。有些文本爲一字斟酌,出校近千字,尤屬難得。我認爲該書可以代表當代中國茶書研究的前沿水平,出版後會對茶史研究和文化史、農史、商業史研究産生重要影響,值得重點出版。特此推薦。
推薦人:陳尚君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一日
中國是茶原産地,茶文化源遠流長。而借鑒南宋茶藝發展而成的日本茶道文化卻深遠影響世界,其原因之一,即日本早在五十餘年前就出版了數百萬言的《茶道古典全集》,並被譯成各種外文。我國茶書,自唐至民國有百餘種,已知書名或僅有少量遺文者亦近百種。近年來雖有出版,但非全貌,其整理符合學術規範和古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