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云谿友议校正 · 萍洲可谈(子海精华编)范攄,王寧,朱彧,武潤婷,點校✍唐宋文人大V的“微博书” 云谿友议,萍州可谈;唐,宋;范摅,朱彧;王宁,武润婷;笔记小说,海外贸易,朝堂典故,文人逸事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十,节假日正常发货~量大请联系客服享受团购价~专业文史书城,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
69.35
8.9折
¥
78
全新
库存888件
作者范攄,王寧,朱彧,武潤婷,點校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29134
出版时间2018-12
装帧平装
定价78元
货号1093266
上书时间2024-12-2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编辑推荐】
唐宋文人大V的“微博书”
【内容简介】
《云谿友议》为晚唐处士范摅所著笔记小说,内容偏重于记述了开元以后的文人逸事,其中的许多故事或可与其他笔记小说参杂互见,或者收入《新》《旧唐书》成为官方认 可的史料。 《萍洲可谈》是宋代朱彧撰写的一部笔记小说,内容偏重于朝堂典故和宋代的海外贸易及社会上的一些逸闻趣事。
【目录】
目録
整理説明
《雲谿友議》序
名儒對
南陽録
苧蘿遇
魯公明
真詩解
毗陵出
巫咏難
靈丘誤
襄陽傑
馮生佞
江都事
南海非
四背篇
嚴黄門
哀貧誡
古製興
夷君誚
餞歌序
宗兄悼
夢神姥
玉泉祠
舞娥異
葬書生
玉簫化
苗夫人
思歸隱
買山讖
吴門秀
錢塘論
辭雍氏
李右座
衡陽遁
三鄉略
狂巫訕
彰術士
雲中命
譚生刺
弘農忿
賢君鑑
澧陽讌
白馬吟
中山悔
贊皇勛
南黔南
和戎諷
去山泰
因嫌進
訊岳靈
沈母議
龜長證
祝墳應
郭僕奇
名義士
江客仁
豔陽詞
温裴黜
琅琊忤
巢燕詞
題紅怨
羨門遠
金仙指
蜀僧喻
雜嘲戲
窺衣帷
閨婦歌
【文摘】
雲谿友議校正
《雲谿友議》序
《雲谿友議》序
近代何自然續《笑林》,①劉夢得撰《嘉話録》,②或偶爲編次,論者稱美。余少游秦、吴、楚、宋有名山水者,無不弛駕躊躇,遂興長往之迹。每逢寒素之士,作清苦之吟,或樽酒和酬,稍蠲於遠思矣。諺云:街談巷議,倏有禆於王化。野老之言,聖人采擇。孔子聚萬國風謠,以成其《春秋》也。江海不却細流,故能爲之大。攄昔藉衆多,因所聞記,雖未近於丘墳,豈可昭於雅量。或以篇翰嘲謔,率爾成文,亦非盡取華麗,因事録焉。是曰《雲谿友議》。儻論交會友,庶希於一述乎!五雲谿人范攄纂。
校正:
① 《笑林》,爲我國早的一部幽默故事集錦。《隋書·經籍志》載:“《笑林》三卷,後漢給事中邯鄲淳撰。”《新》《舊唐書》亦載,至宋代佚亡。其文散見於《太平廣記》《太平御覽》《藝文類聚》等書中,清代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録其中二十七則,其後魯迅《古小説鈎沉》補充三則。邯鄲淳,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引《魏略》:“淳,一名竺,字子叔。博學有才章,又善《蒼》《雅》、蟲、篆、許氏字指。初平時從三輔客荆州,荆州内附,太祖素聞其名,召與相見,甚敬異之……及黄初初,以淳爲博士給事中,淳作《投壺賦》千餘言奏之,文帝以爲工,賜帛千匹。”何自然所撰,爲後續之本。然何之生平未詳。《新唐書·藝文志》、《崇文總目》卷六、《宋史·藝文志》皆載:“何自然《笑林》三卷。”其後未見記載,疑此書散佚於元代。
② 《嘉話録》,此書異名甚多,有《劉公嘉話録》《劉賓客嘉話録》《劉禹錫佳話》等等。所記即中唐劉禹錫之談話記録,爲韋絢所編録。韋絢,字文明,爲韋執誼第三子,元稹之婿。於穆宗長慶二年(822)問學於劉禹錫。宣宗大中十年(856),其五十六歲時任江陵少尹,開始撰寫本書。關於《嘉話録》之研究,唐蘭有《〈劉賓客嘉話録〉的校輯與辯僞》,羅聯添有《〈劉賓客嘉話録〉校補及考證》。關於作者韋絢,可參看周勛初《韋絢考》。
名儒對
名儒對
王僕射起,①再主禮闈。②遠邇稱揚,皆以文德巍巍,聿興之也。③武宗皇帝詔至殿曰:“朕近見二字,一‘’一‘’,莫能詳也,特詢於卿。”④王公對曰:“臣於三教經典,⑤竊常遍覽。向者二字,群書未之見也,未審天顔何文而得。⑥《周穆王傳》有‘’‘’二字,⑦經百儒宗,但言古馬名,不敢分於飛兔、騕
,⑧于今靡有詳之者也。”上笑曰:“知卿夙儒,學綜朝野,偶爲此二字相試,非於經籍而得之。”⑨遂賜金綵等。乃知王公三學之中無不通曉。⑩我唐之孔、鄭乎?
校正:
① 王起,《舊唐書·王起傳》:“起字舉之,貞元十四年擢進士第,釋褐集賢校理,登制策直言極諫科,授藍田尉。宰相李吉甫鎮淮南,以監察充掌書記。入朝爲殿中,遷起居郎,司勛員外郎、直史館。元和十四年,以比部郎中知制誥。穆宗即位,拜中書舍人。”其僕射一職,就任於會昌四年。另見《新唐書》本傳。
② 禮闈,指禮部或禮部試進士之所。《通志》卷五九:“州郡以德行貢士,禮闈以文詞揀才,試官以帖問求學,銓曹以書判授吏。”
【按】王起前後四典貢部,所選皆辭藝之士,有名於時。其時分别是:長慶元年(821)“遷禮部侍郎。其年,錢徽掌貢士,爲朝臣請托,人以爲濫。詔起與同職白居易覆試,覆落者多。徽貶官,起遂代徽爲禮部侍郎,掌貢二年,得士尤精”(《舊唐書·王起傳》)。又“(會昌)三年(843),權知禮部貢舉。明年,正拜左僕射,復知貢舉”(《舊唐書·王起傳》)。另《舊唐書·武宗紀》:“(會昌四年)十一月,幸雲陽。十二月……時左僕射王起頻年知貢舉,每貢院考試訖,上榜後,更呈宰相取可否。”可相資證。
③ “皆以文德巍巍,聿興之也”,此句《稗海》本作“皆以文德聿興望之也”。
【按】王起爲五朝文臣,學富五車,文德彪炳。《舊唐書·王起傳》云:“文宗好文,尤尚古學。鄭覃長於經義,起長於博洽,俱引翰林,講論經史。起僻於嗜學,雖官位崇重,躭玩無斁,夙夜孜孜,殆忘寢食,書無不覧,經目靡遺。”《新唐書·許康佐傳》中有言:“以中書舍人爲侍講學士,與王起皆爲文宗寵禮。”又《陔餘叢考·别號》曰:“王起博學,人號‘當世仲尼’。”其據《新唐書·王起傳》:“文宗上文,好古學。是時鄭覃以經術進,起以敦博顯,帝數訪逮時政,因積雨,願寛逐臣過惡,又短鮑叔終身不忘人過,以解帝錮人意。俄兼太常卿、禮儀使。帝題詩太子笏以賜,詔畫像便殿,號‘當世仲尼’,其寵遇如此。”
④ “詔至殿曰”,“曰”上《稗海》本有“陛”字;“莫能詳也”,“也”《稗海》本作“焉”。
⑤ 三教,《周書》卷五:“十二月癸巳,集群臣及沙門、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釋三教先後,以儒教爲先,道教爲次,佛教爲後。”《舊唐書·德宗紀》下:“(貞元十二年四月)庚辰,上降誕日,命沙門、道士加文儒官討論三教,上大悦。”
⑥ “未審天顔何文而得”,“何”上《稗海》本有“於”字。
⑦ 《周穆王傳》即《穆天子傳》。《四庫全書總目》:“《穆天子傳》六卷,晋郭璞注,前有荀勖序,案《束晳傳》云:‘太康二年,汲縣人不凖盜發魏襄王墓,得竹書《穆天子傳》五篇,又《雜書》十九篇,周食田法、周書論楚事。’”然審今本《穆天子傳》文中,未見“”、“”二字。
⑧ 飛兔、騕,古馬名。《吕氏春秋·離俗覽》:“飛兔、要裊,古之駿馬也。”漢高誘注曰:“飛兔、要裊皆馬名也。日行萬里,馳若兔之飛,因以爲名也。”
⑨ “非於經籍而得之”,“而”《稗海》本作“中”。
⑩ “三學之中”,“學”《稗海》本、《四庫》本皆作“教”。前文稱“三教經典”,後文“三學”疑爲“三教”之誤。
“我唐之孔、鄭乎”,“我”上《稗海》本、《四庫》本均有“其”字。孔、鄭即孔安國、鄭玄,漢代經學大家。《舊唐書·崔仁師傳》:“時校書郎王玄度注《尚書》、《毛詩》,毁孔、鄭舊義,上表請廢舊注。”
【按】王起著述頗豐,有“文集一百二十卷,《五緯圖》十卷,《寫宣》十卷。起侍講時,或僻字疑事,令中使口宣,即以牓子對,故名曰《寫宣》”(《舊唐書·王起傳》);《新唐書·藝文志》另載其《文場秀句》一卷及《大中新行詩格》一卷。范攄由此記載武宗以孔、鄭爲喻,贊揚王起之博學,并無非議。小説文字所據非可以爲確證,固存此疑點。《唐語林》卷六稱:“上(文宗)即位後,捧以随輦。及朝廷無事,覽書目,間取書便殿讀之。乃詔兵部尚書王起、禮部尚書許康佐爲侍講學士,中書舍人柳公權爲侍讀學士。每有疑義,即召學士入便殿,顧問討論,率以爲常,時謂‘三侍學士’”。宋代錢易《南部新書》卷三曰:“王起鴻博,文皇嘗撰字試之。起曰:‘臣中國書中所不識者,惟八駿圖中三五字而已。’”結合《新》、《舊唐書》所述王起於文宗朝大得聲名爲帝所重,當是文宗問事更爲可信。然范攄以起位至僕射,再主禮闈之時,以武宗問僻字亦非不可信,故存疑。
南陽録
南陽①録
李筌郎中爲荆南節度判官,②集《閫外春秋》十卷。③既成,自鄙之,曰:“常文也。”乃注黄帝《陰符經》,④兼成大義。至“禽獸之制在氣”,經年懵然不解。忽夢烏衣人引理而教之。其書遂行於世,僉謂鬼谷、留侯復生也。⑤所謂玄龜食蟒,黄腰服虎,⑥飛鼠斷猿,狼犺嚙鶴,⑦以小服大,皆得烏衣之旨。筌遂通其義也。筌後爲鄧州刺史,常夜占星宿而坐。一夕,三更,東南隅忽見異氣;明旦,呼吏於郊市,如産男女者,不以貧富,悉取至焉。過十餘輩,筌視之曰:“皆凡骨也。”重令於村落搜訪之。乃得牧羊胡婦一子,李君慘容曰:“此假天子也。”座客勸殺之,筌以爲不可,曰:“此胡鶵必爲國盜,古亦如然,⑧殺假恐生真矣。”則安禄山生於南陽,⑨異人先知之矣。梁代志公讖曰:⑩“兩角女子緑衣裳,端坐太行邀君王,一止之月自滅亡。”解曰:“兩角女子,‘安’字也;緑衣,‘禄’字也;太行,‘山’字也;一止,‘正’字也。”禄山果於正月死也。後李遐周讖曰:“樵市人將盡,函關馬不歸;道逢山下鬼,環上繫羅衣。”又曰:“此天下之事,不可卒去。”是以石勒致鹿奔之兆,桓玄動星光之瑞,王夷甫、宋高祖非不欲早害玄、勒,稱於太平,殺之不得矣。梁武帝視太白之變,而下殿奔,後愧於夷狄之主。凡爲大盜者,必有異也。筌首知之,知之而不可禳也。
校正:
① 南陽,在歷史上有兩處,《通鑑地理通釋》:“南陽有二,修武即晋魏之南陽也,南陽郡,今鄧州也。”據文所述,此南陽應屬鄧州所轄。《元和郡縣志》卷二三“襄州”:“春秋時地屬楚。秦兼天下,自漢以北爲南陽郡,今鄧州南陽縣是也。漢以南爲南郡,今荆州是也。”
② 李筌,或曰李荃。兩《唐書》均無傳。約爲玄宗時人。《太平廣記》卷一四“神仙十四”:“李筌號達觀子,居少室山。好神仙之道,常歷名山,博采方術。……筌有將略,作《太白陰符》十卷;有相業,著《中臺志》十卷。時爲李林甫所排,位不顯,竟入名山訪道,不知所終。(出《神仙感遇傳》)”
郎中,《新唐書·百官志》曰:“吏部、户部、禮部,左丞總焉;兵部、刑部、工部,右丞總焉。郎中各一人,從五品上;員外郎各一人,從六品上。掌付諸司之務,舉稽違,署符目,知宿直,爲丞之貳。以都事受事發辰、察稽失、監印、給紙筆;以主事、令史、書令史署覆文案,出符目;以亭長啓閉、傳禁約;以掌固守當倉庫及陳設。諸司皆如之。”
③ 《閫外春秋》,《新唐書·藝文志》:“李筌《閫外春秋》十卷。”此爲兵書。《新五代史·周本紀》曾記:“威以通書算補爲軍吏,好讀《閫外春秋》,略知兵法。”又《舊五代史·太祖紀》:“嘗省昭義李瓊。瓊方讀《閫外春秋》,即取視之,曰論兵也。”《通志》卷六八録此書并小字注曰:“起周至唐,八代將帥。”
【按】《直齋書録解題》卷一二:“《閫外春秋》十卷,唐少室山布衣李筌撰。起周武王勝殷,止唐太宗擒竇建德,明君良將、戰爭攻取之事。天寶二年上之。”《文獻通考》卷二一一襲之。巴黎圖書館藏敦煌本《閫外春秋》殘卷卷首《進書表》内有“伏惟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陛下龍德在天之明……臣也書生,喜抱堯日”之句,末署“天寶二年六月十三日少室山布衣李筌上表”。(轉引自卿希泰《中國道教思想史綱》第二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兩者時間相符,可爲互證。可知天寶二年(743)筌著《閫外春秋》時爲布衣。關於李筌官爵的記載除《雲谿友議》外,《四庫全書總目》卷九九載:“《太白陰經》八卷,唐李筌撰。筌里籍未詳,惟《集仙傳》稱其仕至荆南節度副使,仙州刺史。”《集仙傳》作者曾訸,字端伯,自號“至游子”,福建晋江人,南宋初道教學者。余嘉錫撰《四庫提要辨證·太白陰經》:“考《雲笈七籤》卷一一二引《感遇傳》‘筌有將略’上多‘開元中爲江陵節度副使,御史中丞’十四字。……然范攄究爲唐時人,其叙李筌官爵,應不至大誤。豈筌撰《閫外春秋》時尚爲布衣,後乃出仕,由節度判官歷任州郡,入爲郎中,而攄特誤記其著書之時歟?要之,筌之初仕荆南,後官刺史,唐人固有記載,不僅見於《集仙傳》也。”(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602~605頁。)《太平廣記》卷一四引杜光庭《神仙感遇傳》中謂筌“有相業,著《中臺志》十卷,時爲李林甫所排,位不顯,竟入名山訪道,不知所终”。又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二下録《中臺志》謂“唐李筌撰。起殷周,迄隋唐,纂輔相邪正之迹,分皇、王、霸、亂、亡五類,以爲鑑戒。唐相以李林甫、陳希烈附皇道。筌上元中自表,天寶初,迫以綴名云”。高宗朝與肅宗朝均有上元年號,若於高宗朝上元年間(674~675)中自表,此時李林甫、陳希烈尚未出生,安得附皇道?且六十年後“天寶初迫以綴名云”頗令人費解。若於肅宗上元年(760~761)自表,則二十年前“天寶初迫以綴名云”亦難以理解。或者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顛倒上元、天寶之時間,若解爲:“唐相以李林甫、陳希烈附皇道,筌天寶中自表。上元初,迫以綴名云。”或可通。另《寶刻叢編》卷六引《復齋碑録》:“《唐封北岳安天王碑銘》,唐李筌撰,戴千齡分書篆額,天寶七載五月二十五日建。”據韓成武,王麗敏所編《北岳廟碑刻選注》所録,此碑銘全稱“大唐博陵郡北岳恒山封安天王之銘并序”,碑刻於唐天寶七載(748),左羽林軍兵曹直翰林學士供奉上柱國李荃撰文,吴郡戴千齡書丹并篆額。碑額篆書“大唐北岳恒山封安天王之銘”十二字,碑文隸書二十三行,行四十五字。又據現存李筌所撰《太白陰經》序文落款云:“唐永泰四年秋,河東節度使都虞侯臣李筌撰。”而《進太白陰經表》前有“臣筌,少室書生,才非武職,敢越樽俎,輒迷兵書”,其後有“臣自風塵悖亂,牧□邊陲,兵行天機,戰伐常勝,雖坐偏裨之職,未展縱横之謀,挾經懷慚,辜負聖化,職守有限,不及蹈舞闕庭,謹附表并經以聞”。又“乾元二年(759),四月二十八日。正議大夫、持節幽州軍事幽州刺史并本州防禦史、上柱國臣李筌上表”。按循例,成書必定在上表之前。其序署永泰四年,然永泰并無四年,二年(766)十一月即改元大曆,則此經或爲記載有誤,或爲僞作。王重民引羅振玉《雪堂校刊群書叙録》卷下:“以其序表文辭鄙拙,當是僞托。……又自謂‘牧邊陲,戰伐常勝’,幽州去兩京密邇,并非荒裔,何以史家絶不一及其攻伐,且并其名氏而遺之?揆斯情實,誣僞可知。”(王重民:《敦煌古籍叙録·閫外春秋》,中華書局1979年,第97頁。)王重民據羅振玉跋考證,認爲“唐同時同地有兩李荃,一作筌、一作荃,爲同一人者,羅氏蓋混而一之耳。……《集仙傳》所稱著有《太白陰經》、《陰符經》、《封安天王銘》之李筌唯以是道家而言兵者。蓋取莊子‘得魚忘筌’之意以爲名,故又號‘達觀子’,居少室山,迭任内外諸軍職。著《閫外春秋》、《中臺志》之李荃則爲儒家言者,亦居少室山,終於布衣;著書擬於春秋,亦在分别邪正,褒貶善惡。……余以李筌、安禄山爲同時人,年齒相若”。此説或可解李筌身份撲朔迷離之處。然其中儒者李筌《中臺志》序言中自表之言則表示其時有官職在身,終於布衣似不可解;或其曾在朝爲官,後爲李林甫所迫,方雲游訪道不知所蹤。
④ 《陰符經》,《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四六注曰:“《陰符經解》一卷。舊本題黄帝撰,太公、范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李筌六家注。”按此經造自李筌,則筌註自爲真本,餘皆依托而已。然世傳《隂符經》註,以此本爲古。
⑤ 鬼谷、留侯即鬼谷子、張良。張良封留侯事,見《史記·留侯列傳》:“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鬭功,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户。’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户。’乃封張良爲留侯,與蕭何等俱封。”
⑥ “黄腰”,“腰”《稗海》本、《四庫》本作“騕”。《本草綱目》卷五一上:“黄腰,《蜀志》名‘黄腰獸’。鼬身貍首,長則食母,形雖小而能食虎及牛、鹿也。又孫愐云:豰(音斛),似豹而小,腰以上黄,以下黑,形類犬,食獼猴,名‘黄腰’。”
⑦ 狼犺,原本作“稂”,“”《稗海》本作“犴”,《四庫》本作“狼犺”。《集韻·上蕩》:“狼犺,獸名。似猴。”今從《四庫》本。
⑧ “古亦如然”,“如”《稗海》本、《四庫》本均作“有”。胡鶵,對胡人的蔑稱。《晋書·石勒傳》云:“王衍見而異之,顧謂左右曰:‘向者胡雛,吾觀其聲視有奇志,恐將爲天下之患。’馳遣收之,會勒已去。”
⑨ 范氏叙李筌爲鄧州刺史,而卜知安禄山生南陽。
【按】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下則記其生於營州阿軋犖山,又載禄山以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反,至至德二載(757)正月被殺。膺竊三年,年五十五。由至德二載(757)上推,安禄山約生於長安三年(703)。姚汝能曾爲華陰尉,華陰地處京畿道,近潼關。新舊《安禄山傳》皆取姚汝能之説。《四庫全書提要》亦稱《雲谿》南陽録一條,記安禄山生於鄧州南陽,與姚汝能禄山事迹所不同,殆傳聞之誤記。另《舊唐書·地理志》“山南東道鄧州”條稱:“隋南陽郡。武德二年(619),改爲鄧州……天寶元年(742),改爲南陽郡。乾元元年(758),復爲鄧州。”若如文中所記前有荆南節度判官之任,後有鄧州之刺,則必爲肅宗朝之事。然此時卜知安禄山生南陽者,甚爲荒謬。且據史知筌卜安禄山,乃以范陽節度使張仁願故事轉變而來。《新唐書·安禄山傳》:“安禄山,營州柳城胡也,本姓康。母阿史德,爲覡,居突厥中,禱子於軋犖山,虜所謂鬬戰神者,既而妊。及生,有光照穹廬,野獸盡鳴,望氣者言其祥,范陽節度使張仁願遣搜廬帳,欲盡殺之,匿而免。”
⑩ “梁代志公讖曰”,“志”《稗海》本、《四庫》本作“誌”。《南史·陶弘景傳》載:“時有沙門釋寶誌者,不知何許人,有於宋太始中見之,出入鍾山,往來都邑,年已五六十矣。齊、宋之交,稍顯靈迹……雖剃鬚髮而常冠帽,下裙納袍,故俗呼爲誌公。好爲讖記,所謂《誌公符》是也。”
【媒体评论】
读者对象:唐宋文学研究者,唐宋史研究者
【作者简介】
《云谿友议》校正者王宁, 厦门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及历史文献学博士,发表论文有《略论唐举子应试时的活动处境及其情感与创作》《以郑谷为例看唐末文人的生活与 心态》等。 《萍洲可谈》校点者武润婷,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明清、近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了《中国近代小说演变史》、《明清世情小说研究》、《徐夜诗集校注》等学术 著作。
【前言】
整理説明
《雲谿友議》爲晚唐處士范攄所著。據其自序所言,是受何自然《續笑林》、韋絢《劉賓客嘉話録》影響,而將自己多年搜集的材料及友朋談資加以整理編撰而成。關於《劉賓客嘉話録》,唐蘭曾指出“韋絢此書,在當時實爲創作,蓋雜記之書,大抵述故事,陳怪異,而此書或討論經傳,評騭詩文,前所未有也”。
唐蘭:《〈劉賓客嘉話録〉的校輯與辯僞》,《文史》第4輯,中華書局1965年版。
范氏以此爲導引,故其書有綜合傳奇、史料和詩話之特色。由於内容偏重於文人軼事,故而對中晚唐之文學研究相當重要。正像周勛初所言“筆記小説的性質介於文史之間”,
周勛初:《唐代筆記小説的整理心得》,《周勛初文集》第五册,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頁。
其間的内容亦真亦假,有虚有實,要更好地利用發現其史料價值,必須對其進行相關的整理考辨。
一范攄生平
《雲谿友議》的作者范攄,并非名門之後,亦非仕宦中人,個人記載寥寥可數,可謂是“浮生聚散雲相似,往事微冥夢一般”。可見到的資料,如《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録解題》《通志》《雲谿友議序》《雲谿友議》文本以及其好友李咸用所著《悼范攄處士》詩一首,均不過雪泥鴻爪略有記録。此後《四庫全書總目》、余嘉錫《四庫提要辯證》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十七,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027頁。
及湯華泉《范攄二考》
湯泉華:《范攄二考》,《文獻》1996年第1期,第245~247頁。
曾對其進行了資料辨析。
(一) 范攄的生卒界斷
《四庫全書總目》記載:“攄,始末未詳。《唐書·藝文志》注稱爲‘咸通時人’。而書中李涉贈盜詩一條,稱乾符己丑歲客於霅川,親見李博士手迹。考乾符元年爲甲午,六年爲己亥,次年庚子改元廣明。中間無己丑。己丑實爲咸通十年。疑書中或誤咸通爲乾符。否則誤己亥爲己丑。然總之,僖宗時人矣。”《四庫提要辯證》結合版本認爲“古今本即同作乾符,則其誤不在年號而在干支”。湯華泉據“江客仁”條中盜者八十餘歲時憶其“弱齡”遇李涉事,確定其時應爲乾符己亥年;而乾符後,黄巢入京、僖宗奔蜀、江淮兵亂之事則未入書中,據此推知此書成於廣明前,且范攄逝於成書後幾年間。
關於其生年,湯華泉云:“《雲谿友議》‘彰術士’條載大中五年浙東使府占卜事。所録事實甚多,條末作者自云:‘自童騃之年知之,方敢備録。’童騃之年如同言少年,一般多指稱成年之前。據此句語氣,占卜事當其時聞知,非後來傳聞。設其時作者十七歲,逆推之,即爲大和九年(835),范攄當出生在此年前後。”又舉其文載令狐楚、李德裕、白居易事,因其稱謂“見出這幾條記事當去諸人卒年不很久遠,八年或十數年的大中較爲得體。這證明作者於大中朝確已在廣泛地搜奇記逸了。此時作者年在弱冠上下,正是可遊、可訪、可聞、可記的年歲。若年齡偏低,則無上述可能;年齡偏高,又與上言‘童騃之年’相左。”
關於范攄的家庭,可以知道的是他有個夭折的兒子。《詩話總龜》卷十三及三十四襲載了兩條。
(二) 范攄籍貫
范攄之籍貫,余嘉錫與湯華泉各持一説,前者主“吴人”説,後者則申爲“越人”説。
《四庫提要辯證》引“《唐詩紀事》卷七十一云:‘吴人范攄處士之子,七歲能詩。《贈隱者》云:‘掃葉隨風便,澆花趁日陰。’方干曰:‘此子他年必成名。’又吟《夏日》云:‘閑雲生不雨,病葉落非秋。’干曰:‘惜哉!必不享壽。’果十歲卒。《吴郡志》卷二十六載此事,采自《延賓佳話》
《宋史·藝文志》小説家,《延賓佳話》四卷,不知作者。。
《唐宋遺史》
《宋志》别史類,詹玠《唐宋遺史》四卷。
文字略同,惟‘范攄’作‘范纑’。《紺珠集》卷五、《類説》卷二十七同引《唐宋遺史》。《紺珠》作‘范攄’,《類説》則作‘范據’,皆傳寫之誤也。《唐才子傳》卷七云:‘方干隱居鏡湖,咸通末卒。’鏡湖、若耶谿,均在會稽。是干與攄生同時,居又同邑,固宜見其幼子。會稽於唐屬越州會稽郡,而攄實吴人。蓋僑寓也”。此説接受頗廣。《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雲谿友議”條、《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唐五代卷》“范攄”條、《〈唐語林〉校證》附《雲谿友議提要》皆主此説。
湯氏則以其署名之“五雲谿人范攄”,解爲若耶谿(會稽鏡湖上源)爲其里貫。另其友李咸用詩句“家在五雲谿畔住”,及《新唐書·藝文志》著録“五雲谿”亦爲里貫之據。此外湯氏驳余嘉錫“吴地説”另有四條理由:首先,余嘉錫引《唐詩紀事》爲證,本就是小説之言,不可爲確證;其次,方干居於越地,范攄子亦爲越人,也正好説明范攄应为越人;再次,序言中范攄自稱少遊吴地風景,則吴地必不爲其籍貫;後,文中越地之傳載也遠多於吴地。
湯氏對“吴地説”的質疑有破有立,詰問之處相當有力。當然也有人認爲非吴即越之説,有不妥之處,
曲琨:《〈雲谿友議〉考論》,2006年西北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第7頁。
但此外并無他説。
二《雲谿友議》版本略述
《雲谿友議》,《崇文總目》卷五著録爲三卷,《新唐書·藝文志》同,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録《雲谿友議》三卷并稱“唐范攄撰記開元以後事。攄五溪人,故以名其書”,鄭樵《通志·藝文略》以爲其爲三卷,尤袤《遂初堂書目》著録其名而未載其卷數,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則載録《雲谿友議》十二卷,《宋史·藝文志》著録《雲谿友議》十一卷。
以上記載可知《雲谿友議》唐末成書時尚爲三卷本,自北宋初到南宋中葉,也只有《崇文總目》及《新唐書·藝文志》所録的三卷本。時至南宋後期,三卷本析爲十二卷本。现存三卷本共六十五條,卷上二十二條,卷中二十二條,卷下二十一條,每條有三字標題。十二卷本與三卷本條目次序相通,但也分兩種不同的形式:一是《稗海》本,没有標題,據内容分作了八十四條,將其中三卷本的“舞娥異”分作兩條,
“金仙指”分作三條,“雜嘲戲”則分作十七條(其中卷十一,八條;卷十二,九條);二是王良棟的抄本和褚德彝重校本,條前有標題,與三卷本同,僅“雜嘲戲”條分爲兩部分,分屬卷十一及卷十二。(其詳細流變圖見下表。)
本書所用底本選自《四部叢刊續編》所影印的明刊三卷本,張元濟跋云:“是爲明代刊版,范序及三字標題均全,即《四庫》所稱較爲完善之本。黄蕘圃嘗得桐鄉金氏舊藏明版,行款相同,亦云此刻善也。”并取《叢書集成初編》之商濬《稗海》本爲對校本,另以景印文淵閣《四庫》本及《太平廣記》相關條目參校而成,又擇其出入較大者而記之,并加考訂,原書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