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三十六计(图文本)余日昌,梁川,书籍✍水墨图文三十六计,诙谐生动买为上策 三十六计 图文 水墨 兵家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 正版✔三十六计(图文本)余日昌,梁川,书籍✍水墨图文三十六计,诙谐生动买为上策 三十六计 图文 水墨 兵家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 正版✔三十六计(图文本)余日昌,梁川,书籍✍水墨图文三十六计,诙谐生动买为上策 三十六计 图文 水墨 兵家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 正版✔三十六计(图文本)余日昌,梁川,书籍✍水墨图文三十六计,诙谐生动买为上策 三十六计 图文 水墨 兵家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 正版✔三十六计(图文本)余日昌,梁川,书籍✍水墨图文三十六计,诙谐生动买为上策 三十六计 图文 水墨 兵家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 正版✔三十六计(图文本)余日昌,梁川,书籍✍水墨图文三十六计,诙谐生动买为上策 三十六计 图文 水墨 兵家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 正版✔三十六计(图文本)余日昌,梁川,书籍✍水墨图文三十六计,诙谐生动买为上策 三十六计 图文 水墨 兵家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 正版✔三十六计(图文本)余日昌,梁川,书籍✍水墨图文三十六计,诙谐生动买为上策 三十六计 图文 水墨 兵家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 正版✔三十六计(图文本)余日昌,梁川,书籍✍水墨图文三十六计,诙谐生动买为上策 三十六计 图文 水墨 兵家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 正版✔三十六计(图文本)余日昌,梁川,书籍✍水墨图文三十六计,诙谐生动买为上策 三十六计 图文 水墨 兵家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三十六计(图文本)余日昌,梁川,书籍✍水墨图文三十六计,诙谐生动买为上策 三十六计 图文 水墨 兵家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十,节假日正常发货~量大请联系客服享受团购价~专业文史书城,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19.64 5.2折 38 全新

库存888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余日昌,梁川,书籍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29035

出版时间2018-12

装帧平装

定价38元

货号1095159

上书时间2024-12-24

史学专业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最新上架
正版✔古文观止译注(注音版)(平)李梦生,史良昭✍经典名著《古文观止》,全文译注文白对照配以拼音。上海古籍出版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正版✔古文观止译注(注音版)(平)李梦生,史良昭✍经典名著《古文观止》,全文译注文白对照配以拼音。上海古籍出版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42.77
正版✔曾国藩·曾文正公家训:一看就懂的曾国藩家训,一定要看回信(简体横排,附:曾国藩和家人原笔迹书信)曾国藩✍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正版✔曾国藩·曾文正公家训:一看就懂的曾国藩家训,一定要看回信(简体横排,附:曾国藩和家人原笔迹书信)曾国藩✍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49.30
正版✔陶庵梦忆-------古典精粹 才气逼人的明代小品,精悍而短小的文言典范。张岱✍张岱爲明朝遗民,后半生寓居杭州,通过追忆记録,寄托了怀念故乡,眷恋故土的心情,也包含了对明末黑暗现实的忧愤。全书文笔清新隽永,夹杂淡淡伤感,在明末清初散文中自成一格,颇具文学价值。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正版✔陶庵梦忆-------古典精粹 才气逼人的明代小品,精悍而短小的文言典范。张岱✍张岱爲明朝遗民,后半生寓居杭州,通过追忆记録,寄托了怀念故乡,眷恋故土的心情,也包含了对明末黑暗现实的忧愤。全书文笔清新隽永,夹杂淡淡伤感,在明末清初散文中自成一格,颇具文学价值。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89.10
正版✔《文选集注》研究(中州问学丛刊)王翠红✍古钞善本,断狱决案的利器。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正版✔《文选集注》研究(中州问学丛刊)王翠红✍古钞善本,断狱决案的利器。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49.40
正版✔东垣先生此事难知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珍本中医古籍丛刊第二辑)段逸山✍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正版✔东垣先生此事难知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珍本中医古籍丛刊第二辑)段逸山✍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401.54
正版✔四库存目三式匯刊(4)大六壬总归郭子晟,郑同✍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正版✔四库存目三式匯刊(4)大六壬总归郭子晟,郑同✍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45.34
正版✔王蒙讲说孟子儒家经典哲学智慧国学经典宣纸线装1函3册王蒙✍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正版✔王蒙讲说孟子儒家经典哲学智慧国学经典宣纸线装1函3册王蒙✍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510.84
正版✔世说新语译注翻译刘义庆当当自营名人轶事小说国学经典宣纸线装书1函3册善品堂刘义庆✍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正版✔世说新语译注翻译刘义庆当当自营名人轶事小说国学经典宣纸线装书1函3册善品堂刘义庆✍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752.40
正版✔了凡四训(新版)谦德国学文库 全本全注全译袁黄,谦德文化出品✍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正版✔了凡四训(新版)谦德国学文库 全本全注全译袁黄,谦德文化出品✍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29.7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水墨图文三十六计,诙谐生动买为上策

【内容简介】 
《三十六计》在我国传习久远,集中了古代兵法思想中的“韬略”尤其是“诡道”之大成,书中不少著名的计谋已经成为“成语”,妇孺皆知,吟诵成句,其中的道理被广泛地应用于 社会、军事、人生等各个方面。该本为图文本,图文并茂,黑白中透出诙谐,适合各个阶段的读者阅读。

【目录】 
目录
三十六计

前  言001
套 胜战计001
 计 瞒天过海002
 第二计 围魏救赵006
 第三计 借刀杀人008
 第四计 以逸待劳012
 第五计 趁火打劫016
 第六计 声东击西020
第二套 敌战计025
 第七计 无中生有026
 第八计 暗渡陈仓030
 第九计 隔岸观火033
 第十计 笑里藏刀037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040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043
第三套 攻战计047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048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051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055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060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064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068
第四套 混战计073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074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079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083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087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091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094
第五套 并战计099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100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104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107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111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115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119
第六套 败战计125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126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130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134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137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140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144
跋147

【文摘】 
计 瞒天过海
【解语】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译文】
当自认为军事戒备已经非常周密的时候,往往会因此而松懈自己的警惕;对平时看惯了的现象,往往就不易产生怀疑和顾虑。
阴晦的计谋常常被隐藏在冠冕堂皇的行为之中,并不与公开的军事行动相排斥。极大的阴谋往往藏在比较公开的行动之中。
【兴华版按语】
阴谋作为,不能于青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
昔孔融被围,太史慈将突围求救。乃带鞭弯弓,将两骑自从,各作一的持之。开门出,围内外观者并骇。慈竟引马至城下堑内,植所持的射之,射毕还。明日复然,围下人或起或卧。如是者再,乃无复起者。慈遂严行蓐食,鞭马直突其围。此敌觉,则驰去数里矣。
【例证精选】
(一)军事谋略故事:
将“瞒天过海”之计成功地运用在积极方面的例子,首称先秦时期的“信陵君窃符救赵”。
中国古代君主封建制度中规定,如果大将或军帅要调动军队,首先必须向君王讨得兵符。
先秦时期,秦昭王曾经举兵征伐过弱小的赵国。在很短的时间内,秦军在长平地区顺利歼灭了赵国40万军队,随后便直逼赵国的首都邯郸。
当时,赵王的弟弟平原君是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姐夫。所以,平原君便向魏国求援,魏王应允了他的求援,立即派大将晋鄙统帅十万大军前往救援赵国。
秦王闻此迅息,立即放出风声,示意魏王理当避免战火烧身,不然魏国也将被秦国所灭。
当时,魏王想帮助赵国,但是又非常害怕强大的秦国。身处两难境地,魏王只得两面讨好,都不得罪。所以,他虽派兵,但不攻击,只是观望战势。这也是一种不得已的权宜之计。
这时,信陵君虽然心中怜惜姐姐在赵国的性命,却无法说服魏王出兵救赵,因此私下结集了一批志愿兵以及百辆战车,准备与秦军拼上一拼。
一天,当他们一行走到城门口,却遭到了正在看守城门的老朋友侯生的冷言讥讽。信陵君便停下脚步,走到侯生面前,私下询问老友为什么这样对待自己。侯生当下点拨道:“你那些由门客组成的部队怎么能够抵挡训练有素的秦兵呢?现在,唯有魏王新宠的美人如姬可救赵国!”
原来,侯生认为,信陵君曾经帮助如姬报了杀父之仇,现在,让她盗得魏王藏于卧室中的兵符,然后去调遣停在途中待命的晋鄙部队前往救赵,这是一种“报恩”的要求,也是救赵可行的出路。
当然,侯生也是让信陵君吃了定心丸的。他说,这样做即使背上了欺君之罪,但依照中国历史上“以成败论英雄”的惯例,也可以让信陵君以“北面救赵、西面击秦”的丰功伟绩扬名天下,功过相抵、功大于过而终成心愿。
这时的信陵君如获至宝,便回头真的让如姬设法瞒着魏王,窃得了兵符。这样一来,信陵君便拥有了调动魏军的权力,能够与赵国平原君联手击秦。终,救赵的计划获得了成功。
这就是“瞒天过海”之计!
分析这个例子,侯生的这个“瞒天过海”之计,并非以“过海”为终目的:因为报恩,如姬必然服从于信陵君;因为姐夫,信陵君必然与平原君联合;因为联合,魏赵必然共同抗秦;因为抗秦;信陵君必然扬名天下。真是环环相扣,环环加力。侯生实际上不是对信陵君悄悄地施用了一个善意的“多重连环计”了吗?否则,信陵君岂敢盗符救赵呢?
这个例子可供解读后面的“连环计”参考。
(二)政治谋略故事:
再说一个反面的例子。
南宋高宗赵构的宰相,就是后来遗臭万年的秦桧。
在宋朝抗击大金国的非常时期,秦桧为了执行宋高宗的投降政策,便采用了“瞒天过海”的手法,秘密发了十二道金牌,从抗金前线召回了主战派的主要人物大将岳飞,并将其处死。
当时,秦桧采取“瞒天过海”手法所要瞒的“天”,首先是已经昏庸而且软弱的宋高宗,同时又是天下所有主张保家卫国、坚决抗金的义士。当时,秦桧集团的阴谋不慎泄露了出去,顿时,朝廷内外一片哗然,群起公愤。
秦桧将岳飞调回之后,大将韩世忠曾经斥问秦桧:“岳飞究竟犯有何罪?”秦桧一时语塞,便搪塞地说:“这种罪莫须有!”意思是:岳飞大概、也许犯有欺君之罪吧。
对此,韩世忠当即反驳。他大声疾呼:“莫须有何以服天下!”这样一来,秦桧的“瞒天过海”之计便露出了破绽,瞒天便已经不可能了。
当然秦桧终还是使尽卑鄙手段,将政敌岳飞杀害了,实现了“过海”的目的。
但是,严格地说,秦桧的阴谋一经败露,他所采取的计策就已经不再是“瞒天过海”了,采取手段时也不是所谓“青时秘行”,后只能是“掩耳盗铃”。
因此,秦桧成为了遭历代国人唾骂的大汉奸。谈及此事,秦桧的后代至今都在自惭:“人间从此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思路旁通】
“瞒天过海”所提供的思维范式是:在对手不知不觉中达到自己的目的。
所谓“备周则意怠”,说的是长期紧张而周密地对敌防范,必然会导致官兵产生精神麻痹和身体疲劳这样的道理。“狼来了”的寓言则生动地说明了“常见则不疑”的道理。
所谓“瞒”,就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是一种战略的伪装,军事上称之为佯动或佯攻。《三十六计》讲究的“陈谋”,即老谋深算的计谋,不仅使敌对一方不能识破,而且使下级官兵也不知其所以然。所谓“天”,就是计谋所要达到的真实目的和意图。所谓“过”是具体的方法或方法论,它强调变化性和随机性。所谓“海”,指的是对手的视线。“瞒”的手法,主要并不是利用自然条件去隐蔽自己的行动,正如按语所说:“不能于青时秘处行之。”
所谓的“青”是黑白相间的颜色。所谓“青时”,是指日光不能照射到的阴晦时刻,比如黎明或黄昏时刻。
应当注意,《三十六计》中的疑兵之计大多采用的是“障眼法”,而并不是“秘行”。“障眼”的目的是给对手一个先入为主的错误印象或提示,提供一种误导。误导在先,则敌人信以为真,常见则不疑,从而放松警惕。如果选用的是“秘行”方式,敌人对我方的行迹并不明确,所以必然将继续保持警惕,常备不懈。
在读解套胜战计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其中“六计”的主要目的是主动出击,然后取胜,与后面几套略有区别。
如果将“佯动”作为“阳”,那么,真实意图就是“阴”。阳在明处,阴则在暗处。
“瞒天过海”之计的特点,反映在“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即将秘计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是在公开的事物对面。十分公开和非常明显的事物或事件,常常酝酿着深不可测而且极为机密的计谋,这就是“太阴、太阳”。“太阳”形似不变,“太阴”则是内含巨变,深藏“出其不意”的玄机。
从上例可见,“瞒天过海”一计,必须是手段与目的统一。
正当的手段与正直的目的相统一,这是此计成功的基本保证。而且,此计多也只能作为权宜之计,不可能作为宏图大略、致胜绝策。
所以,一旦“过得海去”,就应当立即转用其他“上上良策”为佳。因为,任何对手都非等闲之辈,之所以能够被一时瞒过,也不过是因为各种客观条件的暂时局限所致。
任何成功之机,正是充分、及时地利用了对手那种“白驹过隙”般短暂的瞬间机会。一旦对手有所警觉,就应当是此计转出的时刻。
因此,我们建议此计应与“连环计”套用,在运用此计时,应当充分周密地设计出与之相接的种种对策之连环计,使对手防不胜防,招招领先。
“瞒天过海”实为权宜之计啊!更不可将“瞒天过海”错用为“掩耳盗铃”(又称“自欺欺人”)!用者应当清楚这一点。
第二计 围魏救赵
【解语】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文】
与其集中力量去攻击敌军,还不如分散瓦解敌人的战斗力。与其迎击敌人强大的正面进攻,还不如迂回到敌人空虚的后方。
【兴华版按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流;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例证精选】
(一)政治谋略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庞涓率强兵将赵国国都邯郸围住,齐威王命军师孙膑辅助齐国大将田忌救援赵国。
这时,齐军并不是直接去拦截围住赵国的魏军,而是径直去攻击魏国,并在赵魏交界的路上布下伏兵。
这样一来,庞涓大军便无心攻赵了。于是,他们急于返回救国,不幸的是,庞涓大军在途中遭遇到等候多时的齐军袭击,疲惫之下溃不成军。就这样,赵国之危终于得到解救。
这就是“围魏救赵”的真实历史故事,也是本计的出处。
(二)    军事谋略故事:
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德国空军基地放出许多齐柏林飞艇,空袭英国伦敦及其他城市,企图迫使英国军队从法国战场撤回本土。这是德国所采用的一个“围魏救赵”的谋略。
对此,英国人又是怎样应对的呢?
尽管当时的英国人已经“谈艇变色”,形成了所谓的“齐柏林大恐慌”,但是,英国政府异常沉着,他们迅速地将被动防御的战略调整为“以战代守、以击解围”。
于是,驻扎在战区之外的比利时的两个齐柏林飞艇基地分别遭到了英军的连续轰炸。就此,德国的“飞艇战略”破灭了,“齐柏林大恐慌”消失了,协同国军队更加团结,为终打败德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例子还是一个“以其之道、还治其身”的典型战例,其中的主角都采用了“围魏救赵”之计对付对手。
【思路旁通】
“围魏救赵”是由一个古代著名战例而衍生出来的。这个战例的“言外之意”是避实击虚、批亢捣虚、争取主动。正如解语所说:“敌阳不如敌阴。”这里的“敌”字是一个动词,意作“攻击”、“袭击”。
“围魏救赵”之计的启示是:针对纷乱的战局,智者善于把握住整个局势的要脉,看准敌人的“软肋”,以求用极少的兵力取得关键性的胜利。这个计谋显然必然站在统帅的角度和高度,才能有所思、有所见、有所得,具体主战的将领则不可能有此全局性的战略部署和决断。因此,欲行此计,必须以统帅的胸襟、眼光和高度,去观察总的战争局势与今后的趋势。
“围魏救赵”战略的深刻理念在于:使对手进退两难,变被动为主动。
有一个计谋叫做“敲山震虎”,那是指用自己较强的力量去威慑妄想出动的深山猛虎,这时这只猛虎还没有出洞。
而“围魏救赵”之计所“敲”的仍然是那个藏虎之洞,只不过区别在于这时山中的这只猛虎已经出了洞,正在向别的目标袭击。所以,因为这时的猛虎气势很旺,对对手的实力也比较了解,那么,只是“敲山”已经不足以威慑猛虎了。在这种情况下所需要的是直接攻击猛虎的老巢。
我们应当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围魏”就能“救赵”?假如魏军坚持用自己的守军抵抗齐军对魏国的围困,同时能够迅速地将赵国拿下,然后再去乘着胜利的士气去攻打或围困齐国,岂不是又反过来对齐国使用了一个“围齐救魏”计了吗?这不正是“齐计高一尺,魏计高一仗”吗?
我们的解答是:所谓“围魏救赵”之计,其成功的关键并不在于能够将魏军全部调离赵国边境,以解围赵之急,而是在于动摇魏军士兵作战的军心。人非草木,哪有见家乡亲人受敌围攻而不救者?不论魏国的统帅有多么坚定、明智,他至少也会派出少量的部队赶回魏国。这是因为:一是他不得不这样来安定军队的思乡为国之情,二是这样可以给魏国的守军增强抵抗齐军的信心。
然而,齐军之所以能够运用“围魏救赵”之计获得胜利,关键却在于在半途将匆匆赶回的魏军歼灭。如果魏军再三返回增派援军,准备充分的齐军就可以再三将其歼灭,直至全胜。
当然,在上例中庞涓举全军返回救国,这是一个特例。通常,外征之将军往往都不愿无功而返,多也只是派小部精锐回去救国。所以,人们往往将以逸待劳、以多击少作为成功使用“围魏救赵”之计的一个先行条件。
“围魏救赵”战略,往往需要“分而治之”的战术去实现。
第三计 借刀杀人
【解语】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译文】
当敌人已经明确,而盟军的态度还尚未明朗时,应当诱导盟军去消灭敌人,以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这个方法来自《周易·损卦》的启示。
【兴华版按语】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子贡之存鲁、敌齐、破吴、强晋。
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留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   ,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韩非子·内储说下》)。
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襄,曹欲徙都,(司马)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长知经》卷九《格形》)。
【例证精选】
(一)政治谋略故事
1961年的韩国朴正熙政府主张“经济高于政治”。于是,在外援、外资、外贸和外债的支撑下,韩国经济高速增长,出现了所谓的“汉江奇迹”。
但是,基础脆弱的国民经济使得韩国难以应付70年代末的世界能源危机。韩国的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广大工人为了生存的斗争此起彼伏。朴正熙的统治陷入了危机。
当时,代表中小企业的新民党在1978年的国会中获得了32.8%的选票,战胜了执政党——民主共和党,其领导人金泳三当选为总裁,并公开提出朴正熙移交政权的要求。
然而,朴正熙对韩国经济发展的贡献,让他的政权依然稳固,推翻他几乎没有什么借口。
就在这时,韩国发生了“YH贸易公司”解雇女工事件。新民党总裁金泳三遇到了难得的机会。他让已经持续示威一段时间的200名女工转移到新民党的礼堂,在精神和财物上予以支持,与这200名女工达成了将静坐示威无限期延长的约定。
于是,在党派斗争内幕的情况下,这200名示威的女工成为了金泳三向朴正熙政府展开进攻的“刀子”。
“刀子”准备好之后,并不就能够杀人。因此,金泳三集团赶紧“磨刀”。
在金泳三多次煽动性演说的挑唆下,这200名女工斗志异常坚定,组织了“切腹队”和“跳楼队”,以要挟朴正熙政府。
为了防止势态扩大,朴正熙在没有识破金泳三计谋的情况下草率行事。1000名武装警察冲进了静坐示威的现场,30多名新民党员和12名记者被打伤,除1名女工跳楼自杀外,其余全被绑到警察局。
这时,金泳三悄悄地露出了满意的笑容:199名女工被绑到警察局,不就如同刀子插进了朴正熙的胸膛?况且,正是朴正熙自己握住了那个刀把!
朴正熙残酷镇压示威女工的法西斯行径,引起了韩国全国大面积的示威和罢工,后连原来朴正熙政府的主子美国终于也倒向了金泳三的新民党。
被人悄悄磨快了的刀子啊,终于被朴正熙政府拿去割了自己的喉咙。
(二)军事谋略故事:
北宋真宗时期,宋、夏两国经常发生边界争端,从而引发战争不断。
当时,在北宋与西夏两国交界的渭州(今甘肃宁夏地区),北宋士兵偷偷投敌的事情经常发生。
一天,宋军的渭州守将曹玮正在军帐中与客人下棋,有位部下匆匆向他报告说:“将军,今天又发现50多个士兵叛逃到西夏国了。”曹玮听罢,镇定自若,毫无惊诧,立即不假思索地随口答道:“慌什么!那是我派过去的。”
谁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后来,西夏国的边境主将收到了由曹玮帐边坐探送回的密报,恍然大悟,便立即将这50多名北宋叛兵全部斩了首,并且将首级扔在了国界上。
当然,没过一刻,一时糊涂的西夏将军终于悟出了曹玮的这一招“借刀杀人”之计。但是,他所犯的错误给今后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从此以后,北宋的士兵哪里还敢投奔西夏呢?
好一个曹玮,每逢大事有静气,随机应变信如神,自然流出杀人计,两计连环镇军魂。
【思路旁通】
“借刀杀人”往往被理解为阴险之计,但是,《三十六计》中列“借刀杀人”之计的本义却是为了“试友”,实际上有“一箭双雕”、“借力打人”和“投石问路”等多层含义。
“解语”借用《周易》中的“损”卦进行推演,意在说明“损”卦的卦象即“山在上而泽在下”,寓意了这样一种局势:山为阳,在明亮之高处,它的四周环流泽水,泽水为阴,处于低暗。问题是山的力量大,还是水的攻击力强呢? 显然,“借刀杀人”之计就是个“借力之计”,这个力一定是可以流动的、不易被人发觉的势力,所以应当如“水”之势。
水势虽显柔弱,但无处不入。那么,刀与水又有什么雷同或相似之处呢?其实,借刀杀人并不是以水喻刀,而是指“借刀”的手法必须像泽水一样,表面平静而下藏暗流,貌似柔缓而侵蚀礁岩,“借刀”的手法必然十分巧妙隐蔽而恰到好处,所以,此计的使用并没有固定的定式,而要因地、因时、因势而制宜。
按语中列举郑桓公的方法特点是:做出那种以利相诱、成功收买敌阵中欲杀对象的假象,使敌人误认为这些人已经与郑桓公相益为友了,然后怒而杀之。这实际上是“离间计”的一种手法。虽然郑桓公以“离间计”为战术,但在指导思想上仍然是以“借刀杀人”计作为一种战略的。
“借刀杀人”之计的步必须是“借得刀来”。因此,精心地伪装和巧妙地奸诈是必须先行的一步。常常信手拈来的伪装及其奸诈,莫过于“猫哭老鼠”。
当年,狡诈的曹操借刘表的手杀掉了祢衡,这次真的借用了刘表的“握刀之手”。然而,曹操杀害杨修所借的“手”,却是那个只听得见、却看不见的“扰惑军心”的罪名。
可见,所借以杀人的,并不一定局限于别人之手,更能令人信服的恐怕是“罪名”吧!巧借或枉加“罪名”,使杀人杀得堂而皇之、干净利落、以假乱真,而且,可以同时“猫哭老鼠”。这正是一代奸雄的独到之处。
我们之所以研究“借刀杀人”之计,并非是习用奸雄的心计与手段,而是有以下两个目的:
其一,应当在纷争中,首先明确握刀向我者的真正动机,找到真正的策划者,这才是真正的凶手,然后做出抗击与防范的正确应策。如果“借刀杀人”之刀是从暗处袭来的,分清敌人的真实面目和真实动机,就显得难度更大了。
其二,“借刀杀人”之计并非一定要用于杀害对手、或置对手于死地这个比较狭隘的层面上。“借刀”的广义则可指巧妙地利用第三者,利用他们的地位及其影响,利用他与我方对手的特殊关系,利用他独到的手段、强大的力量和独有的渠道等等。“杀人”则也可广义地推衍为“处理自己难以处理的问题”、“摆平自己所面对的复杂关系”或“摆脱令自己窒息的危险局面”。
在具体的运用实践过程中,所谓“借刀杀人”之计往往会被演绎成为“一箭双雕”之计或“连环计”。这是因为将成功地“借刀”视作计,然后在此基础上才能完成“杀人”这第二计。只有将“借刀”和“杀人”这两计一气呵成,顺势自然而就,“借刀杀人”之计才算完满。所以,只“借刀”而未“杀人”,此计则不成也。
在“借刀杀人”之计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常有“嫁祸于人”之计伴行;或者事前“嫁祸于对手”,骗得有刀者出刀,击杀对手;或者事后“嫁货于执刀者”,将杀人之罪推及执刀者,以达到逃脱自己杀人的罪责。
可见,在“借刀”与“杀人”之间,大有学问可作呢!

【作者简介】 
余日昌,1961年1月出生,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学位,研究部门为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与文化、宗教学。

【前言】 
前言
001
一、说与不说之间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人们皱眉,鼻子连着印堂,与左右双眉交叉形成一个十字,这种“正在琢磨”的神态让人一目了然。“计”的右边就是这样一个“十字”。
    几番琢磨之后,人们便会突发顿悟、计上心头。这一瞬间,人们便会豁然开朗、心舒眉展。被冥冥之中的力量“一语点破”之后,人们会激动不已,往往产生一种“说”的冲动。“计”字的左边就有这么一个“言”字。
人类的言说有着三种基本形式:要么与别人讨论或争辩某一个问题;要么通过自言自语的形式反复推敲、琢磨内心的想法,终让它形成能够让自己信服、被别人接受的意见;要么对别人述说自己的见闻、见地与主张。
本书所介绍的中国古代秘本《三十六计》同时具有上面三种基本的言说形式。也就是说,“三十六计”中的每一计都出于一个战略问题,都需要反复推敲,都必须形成指令。
计与谋实际上并非一回事。谋,往往是计的产生过程;计,往往是谋的终结果。“谋”字里含有与某人、在某时、为某事说话的三层含义。
深思熟虑之后,只有那些能够说出来让人听得懂的心头谋略,才能算得上是一个成型的用兵大计。否则,即使非常精明的念头,也会变成烂在肚里的陈芝麻烂谷子。闷着葫芦使劲地摇,别人却永远看不懂。将军不打开那代替言说的锦囊,诸葛亮再高明的如神妙计也是白搭。
当然,心中的妙计一旦被说透,其神妙的魅力便会失去。因此,在说出来却又不愿说透之间,中国古代秘本仅139个字《三十六计》便以它非常特殊的言说形式悄悄地成了型。
也正由于这样的原因,至今我们依然找不到它的出生年月,也不太听得明白它究竟要说明什么。这并不是“三十六计”发明者的忽略。过于简约的这本《三十六计》充分实践了“越抽象就能够越具体”这个深刻的哲学道理。
所以我时常在想:解开这三十六个“皱紧的眉头”,解说它那原本应当藏在计谋者心灵深处的韬略,这样做是否显得有些多余?的确,用文字去解说原来只能心领神会的东西很难。
二、韬略与兵法之间
读《史记·项羽本纪》时,细细品味“项梁召诸别将会薛(地名)计事”一句,很有启发。你可以从中读出统帅与将军因为职责的区别而产生的那种“用兵之计”与“用兵之法”的区别。
就施用对象而言,“用兵之计”所对付的是对手或敌人,“用兵之法”却往往更实用于调动自己的部队。就内容而言,“用兵之计”往往是宏观韬略,“用兵之法”往往是具体战术。从根本上说,“用兵之计”是一类特殊的形而上思维方式,而“用兵之法”则是实际的操作方法。显然,计谋是一种韬略,它已经超越了简单战术这个层面。
韬略一般由统帅这个层面的领导者实施。然而,统帅们并非都是一些擅长推敲与琢磨的人,所以中国古代军中一直司有军师专职,延续至今,军队不仅有了参谋和参谋长,而且扩大到了参谋部。虽然,中国古代的军师往往是计谋的主要产生者,但是,当宏观而深远的大计谋已经升级为了一种韬略,军师便失去了说话的地位、角度和分量。况且,即便都是军师,也有谋战略与谋战术之分,即统帅的军师谋战略,而将军的军师谋战术。
其实,军师并非是想通过战事实现自己抱负的一类人才。他们在军帐中找到的往往是自己的饭碗,而不是自己的理想。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军师实际上是一个被将军或统帅所雇用的职业智慧者。以智慧换取食禄而不计较名利,这是军师乃至谋臣的职业特点。
说到将军,其职责是领兵打仗,即按照统帅的战略部署去解决区域性的局部战术问题。所以,那些如何调动部队、打击敌人的具体方法——即所谓“兵法”对将军更为实用。
换一个角度看,燕雀怎知鸿鹄大志?作为整个战争的领袖,统帅就是明志定向的鸿鹄,相比之下,将军如同善于巧技的燕雀。如果谈本质,将军实际上被统帅所雇用,也被整个战争所雇用,他们并不是战争的真正发动者。虽然将军与统帅在形式上属于同一个利益团体,但是作为被雇用者,将军往往以“贯彻统帅的鸿鹄意志,完成统帅的战略部署”为己任,他们指挥战斗的目标短期而具体。也就是说,同样为了夺取胜利,统帅所权衡的是整个战争,将军仅仅关心命令的完成,有时甚至必须完成让自己佯败或放弃某一战场的任务。
因此,兵法重行,韬略重势;兵法为战术而出,韬略为战略而生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