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画话(近现_代_稀_见_史_料丛刊第七辑)翁楚封,杨子彦,周小薇✍历代画论画史完备辑本,画家逸闻趣事生动汇录/画话,绘画史料,历代画论,逸闻趣事,辑录,翁楚封,常熟,翁氏家族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十,节假日正常发货~专业文史书城,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
92.17
9.4折
¥
98
全新
库存888件
作者翁楚封,杨子彦,周小薇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32479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平装
定价98元
货号2657110
上书时间2024-12-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编辑推荐】
《中国近现_代_稀_见_史_料丛刊》总序
在世界所有的文明中,中华文明也许可说是“*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罗素《中国问题》)。她绵延不绝、永葆生机的秘诀何在? 袁行霈先生做过很好的总结:“和平、和谐、包容、开明、革新、开放,就是回顾中华文明史所得到的主要启示。凡是大体上处于这种状况的时候,文明就繁荣发展,而当与之背离的时候,文明就会减慢发展的速度甚至停滞不前。”(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北京大学学报》2007 年第1期)
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带给我们的并不全是积极遗产,其长时段积累而成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稳定性,使她在应对挑战时所做的必要革新与转变,相比他者往往显得迟缓和沉重。即使是面对佛教这种柔性的文化进入,也是历经数百年之久才使之彻底完成中国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更不用说遭逢“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的中国近现代。晚清至今虽历一百六十余年,但是,足以应对当今世界全方位挑战的新型中华文明还没能*终形成,变动和融合仍在进行。1998 年6月17 日,美国三位前总统(布什、卡特、福特)和二十四位前国务卿、前财政部长、前国防部长、前国家安全顾问致信国会称: “中国注定要在21 世纪中成为一个伟大的经济和政治强国。”(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上册第六版英文版序,香港中文大学2002 年版)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认为中华文明已经转型成功,相反, 中华文明今天面对的挑战更为复杂和严峻。新型的中华文明到底会怎样呈现,又怎样具体表现或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人们还在不断探索。这个问题,我们这一代恐怕无法给出答案。但我们坚信,在历史上曾经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必将凤凰浴火,涅槃重生。这既是数千年已经存在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的经验事实,也是所有为中国文化所化之人应有的信念和责任。
不过,对于近现代这一涉及当代中国合法性的重要历史阶段,我们了解得还过于粗线条。她所遗存下来的史料范围广阔,内容复杂, 且有数量庞大且富有价值的稀见史料未被发掘和利用,这不仅会影响到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全面了解和规律性认识,也会影响到今天中国新型文明和现代化建设对它的科学借鉴。有一则印度谚语如是说:“骑在树枝上锯树枝的时候,千万不要锯自己骑着的那一根。”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为承载和养育我们的中华文明做一点有益的事情———这是我们编纂这套《中国近现_代_稀_见_史_料丛刊》的初衷。
书名中的“近现代”,主要指1840—1949 年这一时段,但上限并非以一标志性的事件一刀切割,可以适当向前延展,然与所指较为宽泛的包含整个清朝的“近代中国”、“晚期中华帝国”又有所区分。将近现代连为一体,并有意淡化起始的界限,是想表达一种历史的整体观。我们观看社会发展变革的波澜,当然要回看波澜如何生,风从何处来;也要看波澜如何扩散,或为涟漪,或为浪涛。个人的生活记录, 与大历史相比,更多地显现出生活的连续。变局中的个体,经历的可能是渐变。《丛刊》期望通过整合多种稀见史料,以个体陈述的方式, 从生活、文化、风习、人情等多个层面,重现具有连续性的近现代中国社会。
书名中的“稀见”,只是相对而言。因为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珍本秘籍经影印或数字化方式处理后,真身虽仍“稀见”, 化身却成为“可见”。但是,高昂的定价、难辨的字迹、未经标点的文本,仍使其处于专业研究的小众阅读状态。况且尚有大量未被影印或数字化的文献,或流传较少,或未被整合,也造成阅读和利用的不便。因此,《丛刊》侧重选择未被纳入电子数据库的文献,尤欢迎整理那些辨识困难、断句费力、裒合不易或是其他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文献,也欢迎整理那些确有价值但被人们习见思维与眼光所遮蔽的文献,在我们看来,这些文献都可属于“稀见”。
书名中的“史料”,不局限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范畴,举凡日记、书信、奏牍、笔记、诗文集、诗话、词话乃至序跋汇编等,只要是某方面能够反映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特色以及人物生平、思想、性情的文献,都在考虑之列。我们的目的,是想以切实的工作,促进处于秘藏、边缘、零散等状态的史料转化为新型的文献,通过一辑、二辑、三辑…… 这样的累积性整理,自然地呈现出一种规模与气象,与其他已经整理出版的文献相互关联,形成一个丰茂的文献群,从而揭示在宏大的中国近现代叙事背后,还有很多未被打量过的局部、日常与细节;在主流周边或更远处,还有富于变化的细小溪流;甚至在主流中, 还有漩涡,在边缘,还有静止之水。近现代中国是大变革、大痛苦的时代,身处变局中的个体接物处事的伸屈、所思所想的起落,藉纸墨得以留存,这是一个时代的个人记录。此中有文学、文化、生活;也时有动乱、战争、革命。我们整理史料,是提供一种俯首细看的方式,或者一种贴近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文本。当然,对这些个人印记明显的史料,也要客观地看待其价值,需要与其他史料联系和比照阅读, 减少因个人视角、立场或叙述体裁带来的偏差。
知识皆有其价值和魅力,知识分子也应具有价值关怀和理想追求。清人舒位诗云“名士十年无赖贼”(《金谷园故址》), 我们警惕袖手空谈,傲慢指点江山;鲁迅先生诗云“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我们愿意埋头苦干,逐步趋近理想。我们没有奢望这套《丛刊》产生宏大的效果,只是盼望所做的一切,能融合于前贤时彦所做的贡献之中,共同为中华文明的成功转型,适当“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马克思《资本论》*卷*版序言)。
《丛刊》的编纂,得到了诸多前辈、时贤和出版社的大力扶植。袁行霈先生、傅璇琮先生、王水照先生题辞勖勉,周勋初先生来信鼓励, 凤凰出版社姜小青总编辑赋予信任,刘跃进先生还慷慨同意将其列入“中华文学史史料学会”重大规划项目,学界其他友好也多有不同形式的帮助…… 这些,都增添了我们做好这套《丛刊》的信心。必须一提的是,《丛刊》原拟主编四人(张剑、张晖、徐雁平、彭国忠), 每位主编负责一辑,周而复始,滚动发展,原计划由张晖负责第四辑,但他尚未正式投入工作即于2013 年3月15 日赍志而殁,令人抱恨终天, 我们将以兢兢业业的工作表达对他的怀念。
《丛刊》的基本整理方式为简体横排和标点(鼓励必要的校释), 以期更广泛地传播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希望我们的工作,得到更多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2013 年4月15 日
【内容简介】
《画话》是我国古代一部绘画史料辑录的巨著,所辑绘画资料来源广泛,包括散见于正史、野史、文集、笔记及其他各种著述中的画论史料。全书共八卷,作者广搜博采,将史料中关于绘画及画家文献汇为一编,具有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例,价值很高。此稿本穷翁楚封毕生之力,对于中国绘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助于读者完整了解翁氏其人及其作。附录部分对研究清代常熟的绘画极有帮助,其中所记亲见亲闻的画与事,是生动的*手资料。
【目录】
前言1
凡例1
自序1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国朝画话续辑
《画话》补遗
杂钞
附录
诸家画谱目
【文摘】
【媒体评论】
【作者简介】
著者翁楚封(1777-1829),建勋嗣子,字南瞻,一字二云,号湘帆,江苏常熟人。久客山左,工画山水,著有《画话》等。
整理者杨子彦,1974年生,山东定陶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毕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研究员。主要从事明清文学思想研究。曾完成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纪昀文学思想研究”,著有《纪昀文学思想研究》等。周小薇,1993年生于陕西安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艺学硕士,现为商务印书馆编辑。
【前言】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高度发达,画论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它和诗论、文论、书论一样,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署名“常熟翁楚二云辑”的《画话》,是清代关于历代画论的一个较为完备的辑本。
关于《画话》的辑录者常熟翁楚二云,《上海图书馆未刊古籍稿本》在《画话》解题中称:“翁楚,生卒年不详。字竹君,江苏常熟人。生平不详,从其诗中可以看出,翁楚家境贫困,为生活计,不时地奔走他乡。”张剑依据《重修常昭合志》《海虞翁氏族谱》《翁氏家传》等史料,发现翁楚即翁楚封,生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二月十四日,卒于道光九年(1829)十二月廿七日,“建勋嗣子,字南瞻,一字二云,号湘帆。久客山左,工画山水,著《画话》若干卷,今藏青浦席冠甫家”。①
①参见张剑:《〈画话〉〈井蛙鸣〉及作为文艺家族的翁氏》,《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画话》,由《画话初稿》八卷、《画话》八卷、续辑、补遗、杂钞、附录、《广川画跋钞》、《翁楚诗稿》等几个部分组成。鉴于《广川画跋》较为常见,《翁楚诗稿》已被证伪,本书取其中的精粹即《画话》八卷、续辑、补遗、杂钞、附录进行了整理校勘。由此几部分来看,它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有一定的文献价值。《画话》对秦汉到清朝存在于正史、野史、笔记中的绘画史料进行了相对全面的收集和整理,保存了史料,补充了文献,对一些目前存有争议的问题提供了版本与作者方面的参照。
如杂钞中一则记载了沈德潜《题静听松风图》:“静者心多妙,相逢点墨中。人从八方听,松响古时风。不用闻根断,能数尘虑空。栖心在无始,何暇别雌雄?”
此诗似不见于现有的各种著述及近年出版的《沈德潜诗文集》。书中收录的画家袁慰祖的三首诗,也是不太常见的史料。
此外,像《文昌杂录》作者存有争议,目前常见的说法是宋代庞元英,《画话》以为作者是陈襄,提供了一种佐证。
辑录史料的同时,作者也做了一些考证工作,主要体现于按语部分。如卷三“李伯时画许玄度、王逸少、谢安石、支道林四人像”一则,出自《清波杂志》,作者在按语中指出:叶梦得《建康集》东山图赞与此跋不更一字,惟“山阴”作“东山”,“梵隆”作“无住”。
其次,《画话》汇集了不少画论方面的史料,有集成的特点。
《画话》中的画论,或原文照录,或概括而成。实录如卷二载《梁溪漫志》“书与画,皆一技也”“论书当论气节,论画当论风味”等。概括而来的画论也有不少,如附录中的一则:
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淡;中古之画,精密而得神;近代之画,则焕烂而求备。盖像物虽存乎形似,而形似须全以气韵。以气韵求画,则形似在其间;以形似求画,斯无画矣。
此则涉及形似、气韵和骨气的论述,其他史料也多有类似之语,可能就是基于《历代名画记》《绘事微言》《画史会要》等概括而来。
作为辑录者,翁楚封的观点并不突出,散见于序言、按语和附录之间。在序言中,他指出:“文犹画也。司马子长称写生家,而长卿《子虚》以何之人摹意为赋,此非画乎?画犹文也。郭忠恕天外数峰,戚文秀一笔水五丈,此非文乎?”此外,在绘画真假、画识、风格等问题上,他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如“前人写意花卉,非真就假,另有一种意致”等。
再次,《画话》对历代绘画史料的辑录,因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承载着传统文化,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风俗喜好、精神风貌乃至鬼神信仰等,都由此得以全方位活生生地展现。
翁楚封在附录开篇自称:“余既辑历代画话、国朝画话及画话续,兹又将吾乡画家遗闻轶事及鄙见偶有所得,与夫一二知己画事,皆附录之为一帙。”关于翁氏家族亲友的诗画创作、逸闻趣事的记载,往往仅见于此。这些记载提供了相关信息,对于翁氏家族、翁楚封本人,及其友如画论家方薰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画话》也因这一部分,增添了不少生气和个人色彩,成为一种生动的辑录。
关于此书的整理,主要依据《上海图书馆未刊古籍稿本》,同时根据史料出处,参考了相关文献。
就上海图书馆未刊古籍稿本《画话》而言,存在草书、行书、楷书等并存,错页、漏页、多则史料重复出现等诸多情况。
就辑录内容来说,部分史料为实录,也有相当部分为改写或缩写,仅撮取大意,略去细节与解说性文字。加上版本差异等诸多情况,容易导致错漏或误解。如卷四“禹鸿胪为宫定庵通政画其生平所历为图”一则,以“黄鹤”代“黄鹤楼”;卷三“《明皇幸蜀图》”一则,出自《避暑录话》,原文记载是:“……而疑者议元稹《望云骓歌》有‘骑骡幸蜀’之语,谓仓卒不应仪物犹若是盛,遂欲以为非幸蜀时事者,终不敢改。”《画话》则将此简化为:“而疑者议元稹《望云骓歌》有‘骑骡幸蜀’事者,终不敢改。”意思就有了些微差别。
由于此书稿本相对粗糙、混乱,错页、漏页和史料反复重复,部分草书难以辨识,字体模糊不清,却又无史料可查校等状况,使得此书整理校勘的难度远超预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大学陈熙中先生极大的帮助。硕士研究生周小薇在文稿部分录入和前期整理阶段也付出了辛苦劳动。
囿于整理者的水平和能力,书中定然存在着诸多不足甚至错误之处,敬请诸位方家批评指正。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