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三版)北京大学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教授著 现当代文学书及中文系考研重要参考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三版)北京大学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教授著 现当代文学书及中文系考研重要参考书

58 5.9折 99 全新

仅1件

江苏扬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05

版次3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2-16

书友kw8627293的书摊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4-05
  • 版次 3
  • ISBN 9787301347775
  • 定价 9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页数 592页
  • 字数 640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将中国现代文学史分为三个十年,即1917年—1927年、1928年—1937年6月、1937年7月—1949年9月,是为本书的三编。通过这三个十年,展现了这一通称为“现代”段落中的“文学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对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对外来文学资源的改造和运用,文学语言与形式方面的变革,及其在“思想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方面发挥的特殊作用。全书论述各时期文学的思潮与运动,各文体的状况及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代表了文学史研究的前沿成果。 
本书获首届“王瑶学术奖”,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和“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也是多所高校的考研指定参考书。在高校的覆盖率及学界的引用率都居于同类书前列,发行量超160万册。
第三版基本上保留了第二版(1998年修订本)的体例框架,部分章节吸收了学界的一些研究成果,以及我们自己的研究心得;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调整了内容的写法;重新做了史料核实考证,补正了上一版的疏漏。其中有些章节的改动比较多,如“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二)、“新诗”(一)(三)、“散文”(二)、“戏剧”(三)、“郭沫若”、“茅盾”、“巴金”、“沈从文”、“赵树理”等章;特别是“通俗文学”(一)(二)(三),易名“市民通俗小说”,内容的变动更大。第三版的修订,有意识去回应时代变迁提出的问题,通过梳理和总结现代文学传统,参与价值重建。
【作者简介】
钱理群(1939— ),生于重庆,祖籍浙江杭州。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心灵的探寻》《周作人论》《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1948:天地玄黄》《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与鲁迅相遇》《鲁迅作品十五讲》《我的精神自传》《语文教育门外谈》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等。
温儒敏(1946— ),广东紫金人。北京大学荣休教授,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兼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荣誉所长、全国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等。被评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当代教育名家”。主要从事现代文学史与语文教育研究。著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四集)、《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等。
吴福辉(1939—2021),浙江镇海人,生于上海,长于辽宁。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曾任副馆长。曾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并长期担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主编等。著有《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沙汀传》《带着枷锁的笑》《且换一种眼光》《京海晚眺》《游走双城》《深化中的变异》《多棱镜下》《春润集》等。
【目录】
初版序言  王瑶
前言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1917年—1927年)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一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二  外国文艺思潮涌入和新文学社团蜂起
三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四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章  鲁迅(一)
一  《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二  说不尽的阿Q
三  《野草》与《朝花夕拾》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三章  小说(一)
一  “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
二  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三  “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四章  市民通俗小说(一)
一  “鸳蝴”开启直接源头
二  对峙迫使旧派向“俗”定位
三  市民通俗小说类型的形成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五章  郭沫若
一  《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二  《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三  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
四  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剧作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六章  新诗(一)
一  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二  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三  变革中的新诗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七章  散文(一)
一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二  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三  冰心、朱自清与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四  郁达夫与创造社作家散文
五  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散文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八章  戏剧(一)
一  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
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
三  业余的、非营业性的“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
四  小剧场培育的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的开创者及其创作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1928年—1937年6月)

第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一  19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二  革命文学论争与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三  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四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章  茅盾
一  茅盾的历史贡献
二  茅盾的小说成就
三  茅盾的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贡献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一章  老舍
一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二  《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三  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二章  巴金
一  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
二  《家》的杰出成就
三  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创作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三章  沈从文
一  “湘西文学世界”的创造者
二  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
三  散文艺术与“沈从文的寂寞”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四章  小说(二)
一  “左联”与左翼小说
二  京派小说与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
三  海派小说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五章  市民通俗小说(二)
一  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
二  张恨水等言情写实小说的俗雅融合
三  武侠想象世界的现代拓展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六章  新诗(二)
一  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二  后期新月派的创作
三  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七章  鲁迅(二)
一  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
二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三  《故事新编》: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八章  散文(二)
一  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二  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
三  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
四  报告文学与游记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九章  曹禺
一  从《雷雨》到《原野》
二  《北京人》与《家》
三  曹禺剧作的命运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章  戏剧(二)
一  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
二  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与夏衍、李健吾的创作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

第二十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一  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二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三  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二章  赵树理
一  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二  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
三  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三章  小说(三)
一  暴露与讽喻
二  体验与追忆
三  通俗与先锋
四  现实与民间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四章  市民通俗小说(三)
一  雅俗对立的部分消解
二  通俗小说的“现代化”
三  大众文学在现代社会生长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五章  艾青
一  艾青的历史地位
二  独特意象与主题
三  忧郁的诗绪
四  诗的艺术与形式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六章  新诗(三)
一  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
二  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到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
三  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诗的民间资源的新的吸取与创造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七章  散文(三)
一  报告文学的勃兴
二  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
三  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八章  戏剧(三)
一  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二  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再度兴起
三  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九章  台湾文学
一  台湾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二  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附录  本章年表

修订本后记
第三版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