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 9787010123608
书友您好,全店正版新书,极速发货!
¥
29.3
6.1折
¥
4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叶自成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23608
出版时间2013-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1200745587
上书时间2024-12-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前言 华夏体系与当今国际体系
一、多元与一元:当今国际体系与华夏体系根本不同点
二、多元同根与多元多根
三、地缘政治环境不同
四、无政府状态的相似性
五、大国政治和格局转换:体系主要特征相同
六、世界上最早的干涉主义:孟子的仁义干涉思想
七、最早的人道主义救援:秦国援助晋国的泛舟之役
八、华夏一体化是最早的区域一体化
九、墨家是最早的非政府组织、最早的志愿军
十、最早的和平演变和非传统安全:吴越之战
十一、《管子》最早提出了货币战争的思想
十二、学习西方与发掘中国历史文化
第一章 华夏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华夏”的由来与华夏国家的产生
二、周王朝的建立和周朝的性质
三、周王室从天下共主衰落成普通国家的表现
四、周王室的特殊作用和特殊影响
五、春秋初期的诸侯国大多不是独立国家
六、郑庄公箭射周桓王与华夏体系的初步形成
七、齐、晋等诸侯国性质的变化和华夏体系的发展
八、楚国、秦国、吴国、越国从蛮夷之邦变成新兴独立国家
九、春秋中后期的国家具有近代国家的基本性质
十、华夏体系的五种主体及活动特点
十一、华夏体系中的国家与外交观念
第二章 大国崛起与春秋时期的华夏体系格局
一、齐国崛起与华夏体系首霸
二、齐国霸权的衰落与晋国和楚国的崛起
三、格局的转换与晋国的超级霸权
四、宋国弭兵与晋楚争霸的两极格局
五、吴越争霸与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第三章 华夏体系的霸权秩序
一、霸权国家的特点
二、霸权国家的责任和作用
三、霸权国维护霸权体系的主要方式
四、华夏体系的霸权秩序
五、华夏体系中的盟会与多边外交
第四章 华夏体系中的外交思潮
一、军事威慑观念的产生
二、均衡观念的出现
三、范文子:国内政治与国家间政治的关系
四、华夏体系中的国家利益观
第五章 子产――小国外交、弱国外交的先驱
一、小国的大外交家
二、国家主权观
三、小国善事大国与大国尊重小国
四、不许大国干涉小国内政
第六章 吴越之争:华夏体系的转折点
一、伍子胥的现实主义外交思想
二、越国文种、范蠡的超限制外交哲学
第七章 七国争雄与多极格局
一、战国时期国家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二、小国与大国的关系:小事大与中立观念
三、国家的军事同盟与不结盟
四、大国间的不平等关系与干涉主义
五、爱国主义观念的发展
六、国与民、国与家、“国家”概念的出现
七、战国时期的利益观
八、为了利益不顾一切
九、战国时的强国运动――改革、变法与开放
第八章 战国时期的外交形式与外交观念
一、伐交:孙子的战争与和平的智慧
二、战国时期的外交形式
三、孙子的谍交理论与苏秦的谍交实践
第九章 纵横家的外交谋略学派
一、张仪的外交思想和连横战略
二、苏秦的外交思想与合纵战略
三、陈轸、朱已的外交谋略思想
四、苏代的“尊上交,务正利”的外交思想
五、司马错的实力外交思想
六、范雎的远交近攻战略
第十章 大国崛起之魏国兴亡
一、魏文侯的变法与改革
二、魏国的崛起与霸权
三、魏国霸权的顶峰
四、齐秦的挑战与魏国霸权的维持
五、魏国霸权的衰落
六、魏国霸权衰亡的原因
第十一章 大国崛起之齐国复兴
一、齐威王与齐国的崛起
二、齐国的稷下学宫
三、为何齐国霸业未成?
第十二章 大国崛起之楚国梦霾
一、华夏体系霸权的老牌挑战国
二、战国时期楚国争霸的进程
三、楚国未霸原因解析
第十三章 大国崛起之赵国争霸
一、赵氏五子开国
二、战国中期赵武灵王的改革与赵国的崛起
三、长平之战:赵国兴亡的转折点
四、赵国争霸失败的原因解析
第十四章 大国崛起之秦国统一
一、秦统一中国的进程
二、领导者和人才因素
三、秦始皇:千秋功罪谁评说?
四、明确和清晰的战略
五、农业和经济在秦国崛起中的支撑作用
六、地缘政治优势与秦国的胜利
七、司马迁:天助大秦
第十五章 华夏体系的消亡:六国为何不能胜一国?
一、合纵连横的不同类型
二、华夏体系的十次抗秦联盟
三、六国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强大的动力
四、六国内部矛盾深刻和复杂
五、六国的合作缺少强有力的中坚力量
六、道义和制度原因
七、六国反秦合作中的排他性收益压倒共同收益
八、华夏体系中的非华夏国家:中山国、西戎一义渠国
结束语 一个伟大国家的诞生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对公元前721—前221年的华夏体系500年进行历史和理论总结的研究成果。《中国崛起》研究了华夏体系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作者以华夏体系500年中齐国、楚国、吴国、越国、魏国、赵国、秦国等大国的兴衰为主要线索,描述了这些华夏体系内的大国间的争霸及华夏体系秩序和观念的变迁,以宏阔的历史场卷为背景,深入分析了华夏体系500年间出现的小国外交、超限制外交、结盟观念、连横合纵等现象,分析了秦国统一华夏和六国失败的原因。中国崛起在世界的东方,是华夏体系500年历史演变的最后结局。华夏体系500年的大历史对理解当下国际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精彩内容
晋文公在成就霸业的当年,就带领联合军队包围了楚国过去的盟国――许国,迫使许国接受晋国的霸权。为了与狄人作战,晋国扩充了自己的军队。第二年,晋文公再次与周王室及鲁齐陈蔡秦等国会盟,重申了自己的权力。秦国作为一个地区霸权国也参与以晋国为主的霸权体系中来,过了几年,楚国这个争夺霸权的国家,也被迫与晋国订立友好同盟条约,成为晋国霸权体系中的成员。这样,在晋国这个霸权体系中包括了当时几乎所有重要的大国。但这样的好景没有保持多长时间。晋国的霸权体系以进入高峰期那样快的速度急剧衰落。
秦国和楚国作为两个实力较大的国家,并没有完全信服晋国。秦国与晋国的同盟在攻打郑国的战争中发生了分裂。公元前630年,晋秦两国围攻郑国国都,郑国派出老练的外交家烛之武对秦国晓之以国家利益,让秦国知道了自己的利益所在,秦国接受了他的劝告,把自己的军队悄悄地从郑国撤走。后来两国关系紧张又发生了军事冲突。秦国重新回到那种孤立主义的处境,只满足于在西戎的霸权。
另一个让晋国霸权体系头痛的是,楚国又重新扮演起霸权体系挑战者的角色来。楚国虽然是春秋大国,但它的地位和身份一直可疑,不被承认为华夏国家,更不承认它的“王”的称号,《春秋左传》一直都把楚王写成“楚子”,有强烈的贬楚色彩。楚国在公元前627年就背弃了与晋国的同盟条约,重新划定自己的势力范围,对邻近的陈蔡两个老盟友发动进攻,迫使它们臣服于楚;楚还对重要的中原国家郑国施加压力,让郑国不那么听从于晋国。
九鼎是华夏国家体系一个权力和德行的象征。公元前606年,当楚庄王攻打陆浑戎人到达洛水,在周王朝疆域内陈兵示威。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时,楚庄王很不客气地“问鼎之大小轻重”,王孙满也不客气地回答说:得天下“在德不在鼎”,从前当夏朝实行德政的时候,远方的方国把当地的器物绘制成图,献给朝廷,九州的长官进贡青铜,夏王铸造了九座鼎并把各种图像铸在鼎上,各种事物都具备在上面了,让百姓认识各种鬼神妖怪。所以百姓进入川泽山林,不会遇到不利的事情。山魔石怪也不可能碰到,因此能上下协力同心,享受上天的福佑。夏桀昏庸,九鼎移到商朝,达六百年之久。商纣王暴虐无道,九鼎又移到了周朝。如果德政美好,鼎虽然小,也是很重的。如果奸邪昏乱,即使鼎大,也是轻的。上天赐福给有德之君,也是有限度的。成王把九鼎安置在郏邱,占卜的结果是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的旨意。周王朝的德行虽然衰亡,但天的旨意还未改变,九鼎的轻重,是不能问的。
楚庄王向周问鼎大小轻重,表明了楚国争霸的野心。
晋楚两国争霸的焦点和前线在郑国,郑国是个中原中心国家,地缘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自楚庄王问鼎之后,楚国不断地发起对郑国的进攻,郑国也频繁地请晋国支持,楚晋在郑国争夺中形成拉锯战。双方打打停停,时战时和,战争与和平交替进行。谁占有郑国,谁就成为霸权国。
宣公十年(前599年),楚庄王出兵攻打郑国。晋国派士会救援郑国,在颍水以北赶走了楚军。诸侯军队便驻守在郑国。次年春,楚庄王攻打郑国,直达栎地。郑国的子良说:“晋、楚不务德而兵争,与其来者可也。晋、楚无信,我焉得有信”。“晋国和楚国不致力于德行而靠武力争夺诸侯,我们顺从打进来的国家就行了。晋国和楚国不讲信用,我们怎能守信用?”当年夏,楚庄王、陈成公、郑襄公在辰陵会盟。陈国和郑国都顺从了楚国。但后来楚国在厉地作战时,郑襄公趁机逃回国内。从此楚国一直没有得志。“郑既受盟于辰陵,又徼事于晋”,此后郑国同时服事楚晋两个大国。
公元前597年,楚军围郑。晋荀林父率师与楚子战于邺。经过多年以郑国为中心和焦点的楚晋的争霸,终于导致了两国的决战。
楚庄王包围郑国十七天时,郑国人为求和占卜,但不吉,再次在太庙号哭,而且出车于街巷以示不屈占卜,吉利。于是都城的人都到太庙大哭,守城将士也都大哭。楚庄王见此,下令退兵。郑国人修复了城墙,楚庄王再次进军包围了郑国都城,历时三个月才攻破。楚军从皇门人城,直达城中大道。郑襄公光着上身牵着羊出来迎接楚庄王,说:“我没有承奉天意,侍奉您,使您满怀愤怒来到我国,这是我的罪过,怎敢不听从您的命令呢?如果把我俘虏到江南,流放到海滨,也听凭您安排;如果灭亡郑国,把郑国的土地分赐给诸侯,让郑国的男女成为别国的奴婢,也只听凭您的吩咐。如果承蒙君王念及两国过去的友好关系,托周厉王、周宣王、郑桓公、郑武公的福,而不至于亡国的话,那么让郑国重新侍君王,将郑国等同于楚国各县,这就是君王的恩惠了,也是我的愿望,但这又不是我所敢奢望的。谨陈述我的心里话,请您考虑。”庄王的手下人说:“不能答应他,得到了一个国家就不能再赦免它。”庄王说:“郑国的国君能屈己居人之下,一定能得到他的百姓的信任,郑国还是有希望的吧!”于是退兵三十里,同意郑国求和的请求。楚国的潘旭人城结盟,郑国的子良出国到楚国做人质。
郑国与楚国讲和时,救援郑国的晋军也已抵达黄河,听说郑国已和楚国讲和,晋军是战是退,内部为此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退兵派以主帅荀林父和上军主将士会为代表,主张撤军回国。荀林父说:“没有赶上救郑国而劳民与楚军对峙,哪里用得着呢?楚军撤回后再出兵攻打郑国,也不算迟。”P97-9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