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纸初刻初印!清三代著名精写刻本乾隆二十年德州卢见曾雅雨堂初印本《经义考》散页一张(笔画犀利、纸白如玉、墨色浓郁、在册善本、流传稀少!是难得的清三代精写刻和开化纸标本)
¥
330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无
出版人德州卢见曾雅雨堂
年代乾隆二十年 (乙亥1755)
纸张皮纸
刻印方式木刻
装帧其他
四部分类经部>五经总义类
尺寸37 × 31 × 0.1 cm
册数1册
上书时间2024-10-2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商品描述
-
清乾隆二十年(1755)卢见曾刻本《经义考》散页一张,开本长宽:31x37厘米,本书有以下几大特点:一是名人名著。《经义考》为清朱彝尊考证历代经籍存佚的著作,凡三百卷。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坨,浙江秀水(今嘉兴)人,经学家、史学家、目录学家和诗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入选,授官翰林院检讨,参与修纂《明史》。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博学多才,康熙曾赐“研经博物”匾,予以褒奖。康熙二十九年(1690),朱彝尊乞假归里,隐居林下,著书立说。 清代初年,随着学风逐渐由空返实,学者不约而同倡导经学,注重考据,朱彝尊也详考历代经籍存佚情形,撰《经义考》三百卷。经义考原名《经义存亡考》,只列存、亡二例,后分列存、阙、佚、未见四例,因改名《经义考》。其书将历代经籍分为御注救撰、《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通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群经、《四书》、逸经、毖纬、拟经、承师、宣讲、立学、刊石、书壁、镂版、著录、通说、家学、自述凡二十余类,下列书目。于每一书下,首列作者、卷数,若卷数有异同者,则注明某书作几卷。然后考述该书存、佚、阙、未见各情形,并一一详载该书序、跋及诸家评论,若有己见者,则以案语形式附于卷末。另有原属某经但又自成卷帙的经籍,如《周易》之《系辞注》,《尚书》之《洪范五行传》、《大戴礼记》之《夏小正》等,均一并附于该经之后。全书搜罗广博,考证赅洽,资料丰富,对研究古代经籍及有关文献,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该书,于“上下二千年间,元元本本,使传经原委,一一可稽,亦可以云详赡矣。”但由于作者见闻以及资料方面的限制,该书所考一些经籍的佚、阙情形不尽确切,清翁方纲依 《经义考》 体例撰的《经义考补正》(1792)12卷,可补该书不足。此外,沈廷芳撰有《续经义考》等。《经义考》分二十六类,首录御注、敕撰的经学书籍三卷,再录文献二百九十七卷其类目为:易类七十卷书类二十六卷,诗类二十二卷周礼十卷,仪礼八卷礼记二十五卷,通礼四卷乐类一卷,春秋四十五卷论语十一卷、孝经九卷、孟子六卷、尔雅三卷、群经十三卷、四书八卷、逸经三卷、毖纬五卷、拟经十三卷、承师五卷、宣讲一卷、立学一卷、刊石五卷、书壁一卷、镂版一卷、著录一卷、通说四卷,末附家学、自序二卷,其中宣讲、立学、家学、自述四卷有录无书。所收经书均先著录撰人姓名、书名、卷(篇)数,卷数有异同者,则注明某书作某卷;并注明存、阙、佚、未见和伪书等字样,以便考知图书流传情况;然后辑录原书序跋,介绍诸儒学说、经学派别及著者生平事迹,且依时代先后次序排列。最后是按语。对于各书的有关考证,为朱彝尊自己考订。该书对中国目录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影响波及海内外学术界,被称作“为目录学辟一新大陆”。二是清乾隆二十年(1755)德州卢见曾雅雨堂精写刻本,而且是初刻初印本,是清三代著名精写刻本。《经义考》是朱彝尊辞官以后据从前见闻,考察古今经学文献,于1695~1699年间撰成的。原名《经义存亡考》,1705年开始刊行,当时只刊行半部(至春秋类)。乾隆十八年(1753)卢见曾在淮南朱彝尊的孙儿朱稻孙处见到《经义考》未刻部分的原稿,于是重新编纂校勘,增加凡例,于1755年完成,共300卷,改名为《经义考》。卢见曾[清](公元1690年至?年)字抱孙,号雅雨山人,山东德州人,卢道悦之子。生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卒年不详。康熙六十年(公元一七二一年)进士。雍正三年,出为四川洪雅县知县。累官至两淮盐运使。告归,足智多才,勤于吏治。历官皆有殊绩。又爱才好士,四方名流咸集,极一时文酒之盛。见曾好校刊古书,又补刊《朱彝尊经义考》皆有功后学。作《中州集例》,系以小传,为《山左诗钞》。自著有《雅雨堂诗》八集,文十余卷。其《出塞集》一卷,先巳刊行,余毁于火。后人采掇刊之,为文四卷,诗二卷。(均清史列传)亦为曲,著有《旗亭记》及《玉尺楼传奇》,《曲录》并传于世。卢见曾一生不仅勤于吏治,“有吏才”,“所至皆有殊绩”,是个典型的循吏,而且爱才好士,擅长诗文,“主东南文坛,一时称为海内宗匠”,又是清代有影响的文学家。直隶总督那苏图在给乾隆皇帝的荐表中曾称他“人短而才长,身小而智大”,著名才子纪昀甚至将长女嫁给他的长孙卢萌文,足见其才智与威望。他平生著述丰富,所著《雅雨堂诗集》、《雅雨堂文集》、《雅江新政》、《出塞集》、《感旧集》、《金石三例》、《雅雨堂石集》、《山左诗钞》等统称《雅雨堂丛书》,共计11种128卷,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卢见曾一生还积极从事刻书活动,先后校刊的有《乾凿度》、《战国策》、《尚书大全》、《周易集解》、《经易考》等三十种,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校勘家。所刊之书,校勘精细,刻印精美,堪称我国古籍中的珍本、善本,今在出版、收藏界享有盛誉。三是开化纸精印。全书为洁白细腻的开化纸精印。开化纸,产自浙江省的开化县,因此得名,又称“开花纸”、“桃花笺”,一说它以楮皮、桑皮和三桠皮为混合原料,经漂白后抄造而成;一说它以立夏嫩竹为原料,工经七十二道抄造而成,与太史连纸堪称“一金一玉”。“开化纸”纸质细腻,洁白光滑,簾纹不明显,纸虽薄而韧性好,受墨乌亮,柔软可爱,一般人甚至往往将它误以为是宣纸。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内府和武英殿以及扬州诗局等所刻印的图书,多用“开化纸”,尤其是乾隆盛世时期的“开化纸”,品质极优。近代大藏书家周叔弢先生(建国后曾任天津市副市长)在全面收藏整理清代“开化纸”印本的基础上,认为乾隆朝的“开化纸”达到古代造纸之顶峰。“开化纸”由于印出的书籍高雅大方,美观漂亮,所以历来受到藏书家的追捧,价格也极其昂贵。大藏书家陶湘最喜欢收藏“开化纸”印本。他收书数十年得书三十万卷,凡遇“开化纸”印本,不问何类,一概收之,一时有“陶开化”之誉。 1932年,瑞典亲王访华参观北平(京)故宫时,见到乾隆时期用“开化纸”印刷的“殿版书”,十分惊讶。他说:“瑞典现代造纸业颇为发达,纸质虽优,但工料之细,尚不及中国的‘开化纸’。嘉道以后质渐差,流通渐稀,至于绝迹。开花纸已经失传近百年,如今,明清“开化纸”之刻本,已皆成“善本”。古籍拍卖场上的“开化纸”印本,竞拍价格是一路高歌猛进,节节攀升。一代名品之“开化纸”,荣膺了明清造纸史上的“顶峰”之誉,成为衢州乃至中国造纸史上的绝唱。四是在册善本。《中国古籍善本总目》著录。五是生货、拍场未见、流传稀少。
离合聚散,人不能免,书亦不能免。世间自有各种分飞,而重情者惜之,惜一刻便是一刻,惜一生便是一生。散页残本飘零久,不能成帙。五百年以上故纸,不可轻弃也。拍场上的乾隆卢见曾雅雨堂《经义考》都为竹纸印本,开化纸初印本未见,极为珍贵,是非常好的清三代精刻本本标本和开化纸标本。 本散页可以作为清三代精写刻版刻和清代开化纸标本,又可以装镜框装饰书房,增添文化品位;可赠送亲朋,还可以做成版刻留真谱,可读、可赏、可收藏、可增值,曝光四溢,是难得的收藏佳品!懒寻旧梦理残纸,最是销魂清写刻,看能与哪位有缘人结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