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者、思想家、浙江王国维,江西饶州知府、云南道、福建道监察御史、河南进士王祖同,湖广巡抚、湖北诗人卢震,直隶霸州训导、内阁中书、河北拔贡纪钜维,清末民国藏书家、浙江张光第,提标后营游击、河南武进士荆鸿恩,章印知县、河北进士张旭爔,贵州嘉庆举人周霖,诗人缪九畴,候补巡检、四川新繁陈宝璋,分发广东补用知县陆继昌及周明清、张恩寿、章以成、杨金涛、孔德陛、郭开忠等29位清代名人名刺(名片)
¥
4800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不详
年代清代 (1645-1911)
页数29页
上书时间2024-12-1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商品描述
-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州(今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王氏家族世代书香,家学渊源及学人辈出的海宁乡风,对王国维的成长和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国维的父亲王乃誉,是宋安化郡王三十二世裔孙。王氏家族因抗金名将王禀及袭封前爵、赐第盐官的王沆,在海宁受到当地人民的长期敬仰。
自出生到1899年赴上海就读农学社及东文学社以前,他的童年、青少年时期主要是在海宁故乡度过的。四岁时,母亲凌夫人去世,他和姐姐蕴玉的生活主要由叔祖母照顾,而他的读书生活,则主要受到其父王乃誉的影响。王乃誉攻书画、篆刻、诗古文辞,博涉多才,著有游目录八卷,古钱考一卷及其他文稿,题画诗、画粕等数卷。王国维生活在一个富有文化修养的家庭里,从小聪颖好学。1883年,他七岁起,先后入邻塾从师潘紫贵(绶昌)及陈寿田先生就读,接受过塾师的启蒙教育,并在父亲王乃誉的指导下博览群书,涉猎了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并初步接触到近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维新思想,逐步形成了读书的志向和兴趣。1886年,王国维全家迁居城内西南隅周家兜新宅,此处后成为王国维故居纪念馆。1892年7月,入州学,参加海宁州岁试,以第二十一名中秀才。与陈守谦、叶宜春、诸嘉猷被誉为“海宁四才子”。
1892年,王国维入州学,名在第六十余名,同年赴杭应府试未取。1893年,又赴杭应科试不第,1894年赴杭州考入崇文书院。他自从考入州学后,并未用主要精力准备应试,而是从博览群书中产生了对史学、校勘、考据之学及新学的兴趣。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大量的西方文化科学向中国输入,王国维接触到新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追求新学的强烈愿望。虽然因为家贫而不能以资供其外出游学,他仍关心时事,研读外洋政书和《盛世危言》《时务报》《格致汇编》等等,至1897年,他在同邑陈枚肃家任塾师时,很不安心在家乡为人做家庭教师,由其父为之请人推荐留洋学堂,向往出国留学。1895年11月,王国维与莫氏成婚。1897年年底,王国维与同乡张英甫等谋创海宁师范学堂,并上呈筹款缘由,未果。1898年正月,王国维由父亲王乃誉亲自陪送,踏上了赴上海求学的航程,由水路抵沪,入《时务报》馆。二月,入罗振玉所办东文学社。其时在《时务报》社师事维新派人士欧榘甲,在东文学社从师日本教师藤田丰八、田岗佐代治,学习日文之余,兼学英文及数理等。这一年戊戌变法,六君子遇害,王国维深感不平,“颇有扼腕槌胸、搔首问天之慨”(据王乃誉《日记》)。1900年春,王国维为参加出洋考试及安排赴日留学事奔波,在罗振玉的资助及藤田、田岗两位日本教师的帮助下,于1900年12月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学习。因病于次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由东京返国抵沪,五月返家养病。八月后,赴武昌农学校任译授。王国维的编译工作,始自王氏在东文学社时期,日本留学后,他又在罗振玉办的《教育世界》发表了大量译作,继而成为该刊的主笔和代主编,通过编译,并加以自己的论述,介绍了大量近代西方学人及国外科学、哲学、教育学、美学、文学等领域的先进思想。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张謇先生之聘,任通州师范学校(今南通师范学校)教习。讲授伦理、国文(癸卯4月–癸卯12月)。期间,醉心哲学、文学,“分明是一位文学家”(郭沫若语)。收入《王国维遗书》可确认为作于寓通期间的诗文有《端居》、《嘲杜鹃》、《五月十五夜坐雨赋此》、《游通州湖心亭》、《秋夜即事》《偶成二首》、《拼飞》、《尘劳》、《来日二首》、《登狼山支云塔》、《汗德象赞》等。离通多年后,仍萦系通师。特允南通师范校友会杂志刊发《人间嗜好之研究》(《南通师范校友会杂志》第2期,民国元年4月)、《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南通师范校友会杂志》第4期,民国3年9月)。他从1898年到上海(时年二十二岁),至1906年三十岁其间,除在东文学社、东渡日本留学,还曾任教于南通师范学校、江苏师范学堂等。此时他以攻哲学为主,研究了康德、叔本华、尼采哲学,兼英法诸家,结合先秦诸子及宋代理学,又攻西方伦理学、心理学、美学、逻辑学、教育学,所译心理学、逻辑学名著有开拓之功。他自称这一时期为“兼通世界之学术”之“独学”时期。代表作有《红楼梦评论》及《静庵诗稿》《人间词》。此外王国维曾担任学部总务司行走、学部图书编译局编译。三十岁以后,转治文学。他第一次全面地向国人介绍了俄罗斯文学家托尔斯泰,并对莎士比亚、但丁、歌德等进行介绍和比较,介绍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名著及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等人。同时,王国维还对美学、词学进行研究,写出了著名的《人间词话》,对中国戏曲史进行研究,撰有《曲录》等多部著作,为《宋元戏曲考》的完成奠定了基础。1908年1、2月间,王国维大夫人病故,奔丧返里。3月,与继室潘夫人完婚。4月,携眷北上返京,赁屋于宣武门内新帘子胡同。
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解体,王国维携全家随罗振玉东渡日本,侨居四年有余。在罗振玉的帮助下,有机会静下心来做学问,研究方向转向经史、小学。他与罗振玉一家相邻居,平时互相切磋,往返论学,协助罗氏整理大云书库藏书,得以尽窥其所藏彝器及其他石器物拓本,并与日本学者广泛交流。王国维治甲骨文字,始于此时。由于专力于研究新发现的史料,并能以古文字学为基础,研究古史,从古器物到古代书册、服装、建筑,所涉甚广,著述甚丰。此外,在戏曲研究方面亦有重大的突破,所著《宋元戏曲考》,被誉之为“戏曲史研究上一部带有总结性的巨著”。在日本期间,王国维有感于时局动荡和清王朝灭亡,结合人生体验,有诗作问世,编定诗集《壬癸集》。这一时期,他的生活颇安定,学术上也更有成就,他自述此间“生活最为简单,而学问则变化滋甚。成书之多,为一生冠。”只因生计问题,有同乡邹安邀其返沪,为英国人哈同编《学术丛编》杂志,他不愿再以全家生活有累罗振玉,遂于1916年回国。在哈同“广仓学窘”《学术丛编》任编辑主任,兼仓圣明智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甲骨文字及商周历史研究,作出了超越前人的成就,曾参与编纂《浙江通志》,为江南著名藏书家蒋汝藻编《乌程蒋氏密韵楼藏书志》等。并将辛亥以来重要的研究成果,编成《观堂集林》,其中《艺林》八卷、《史林》十卷、《杂林》二卷,对后世具有很大的影响。
1921年年初,马衡受北京大学委托,再次来书邀王国维出任北大文科教授,为其所拒。1922年年初,王国维允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讯导师,但没有接受酬金。1923年春,当时溥仪要选海内硕学之士,王国维经升允推荐,到北京充任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按清代惯例,在南书房工作,大都应是进士、翰林以上学问渊博的著名人物,王国维虽只是布衣出身,以他的学识,与杨钟羲、景方、温肃三人同时入南书房工作,有幸得窥大内所藏,曾检理景阳宫藏书。1924年冬天,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清朝),因阻于家人而未果。王国维结束了“南书房行走”的工作,遂有崇仰他学问的胡适、顾颉刚等人推荐他担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王国维推而不就院长职,仅任教职。讲授《古史新证》及《说文》、《尚书》等课程,从事《水经注》校勘及蒙古史、元史研究,以其精深的学识、笃实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朴素的生活影响了清华学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同时,他自身的学术也更加精进,学术成果丰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论殷周、释甲骨、释钟鼎,处处卓绝,语语精到,皆出自己心得、发明和独创,对古代历史古代地理等研究做出重大贡献,博得海内外学人的推崇和尊敬。1925年2月,清华委任吴宓筹办研究院,并拟聘王国维为导师。王国维在请示溥仪后就任。此后,治学转入西北地理及元史。1925年9月14日,国学研究院普通演讲正式开始,王国维讲《古史新证》。1925年10月15日,加授《尚书》课程。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一说吴宓)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桃李门生、私塾弟子遍充中国史学界。1925年,王国维接受了清华学校的礼聘,此时,他名义上仍是溥仪的“南书房行走”,伴逊位天子读古书。1926年中秋刚过,长子潜明在上海病逝,王国维痛惜万分,短暂的好时光从此结束了。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早起盥洗完毕,即至饭厅早餐,餐后至书房小坐。王国维到达办公室,准备给毕业研究生评定成绩,但是发觉试卷、文章未带来,命研究院的听差从家中取来。卷稿取来后,王国维很认真地进行了评定。随后,王国维和研究院办公处的侯厚培共谈下学期招生事,相谈甚久,言下,欲借洋二元,侯给了五元钞票,王国维即出办公室。王国维雇了一辆人力车,前往颐和园。王国维吸完一根烟,11时左右,跃身头朝下扎入水中,于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事后人们在其内衣口袋内发现遗书,遗书中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短短数言,却给了后人无数的猜测。清废帝溥仪事后赐王国维谥号为“忠悫”([què]诚实,谨慎;厚道,朴实;恭谨)。1927年6月3日,王国维入殓,停灵于成府街之刚秉庙,7日,罗振玉来京为其经营丧事,16日举办悼祭。1927年8月14日,王国维被安葬于清华园东二里许西柳村七间房之原。1929 [16]年6月3日,王国维逝世二周年忌日,清华立《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碑文由陈寅恪撰,林志钧书丹,马衡篆额,梁思成设计。
王祖同(1861年-1919年),字认庵,号肖庭,河南郸城县虎头岗西北麦仁店人。王祖同生于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年),幼年聪慧好学,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乙酉科拔贡,光绪十四年(1888年)戊子科与其兄祖武为同榜举人,次年(1889 年)登己丑科进士 [2],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六年(1890 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任丁酉科山西乡试正考官,云南道、福建道监察御史,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特授京畿道监察御史,不久兼任五城提督,户科给事中,光绪二十八年任陕西道(1902年)监察御史。后因弹劫工部侍郎张翼盗卖开平煤矿事,得罪朝廷权贵,受到诬陷,被贬任广西庆远知府。宣统元年(1909年) ,调任江西饶州知府。所到之处,劝学兴农,植树富民,励精图治,受到百姓称赞。中华民国成立后,他历任河南布政使(1912年任)、财政司长、内务司长。1914年,他任约法会议议员。1915年,他任广西巡按使(原来任命李国筠担任广西巡按使,但李国筠辞未就),后又兼会办广西军务。同年10月,北京筹安会示意各省军政长官劝进,陆荣廷立即主动与王祖同联名发出劝进电报,并解散了省议会。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然而陆荣廷私下密谋反袁,他秘密召集了高级将领陈炳焜、谭浩明、李静诚、莫荣新等人开会,商量了讨袁计划。1916年3月,陆荣廷在柳州通电讨袁,并宣布就任两广护国军总司令,不久他从柳州回到南宁,裁撤了广西巡按使公署,将巡按使王祖同礼送出广西。袁倒台后,王祖同弃职返回河南,购置田产,栖居郑州,自号退翁。民国7年(1918 年)复出,任北京政府参议院议员。次年(1919年)9月18日于郑州病故,终年58岁。
卢震,清湖北竟陵人,京师籍,字亨一。范文程婿。所隶何旗不详。顺治间以诸生应廷试,授编修。康熙间累官为湖广巡抚。三藩乱起,弃长沙逃走,贬谪管乌喇船厂,后得放归。有《杜诗说略》、《说安堂集》。
缪九畴,字思范,号书屏。晚号穫堂旧主。郡诸生。精校勘之学,尝随其族父艺风太史校经数十年。故常州先哲遗书、续碑传集均列名分校,五十以后始学为诗,学力孟晋,著有穫堂旧话。穫堂诗钞衲苏词。其集陶诗一卷则与予及阳湖吴闻元合刻,名三家集陶诗。年七十一卒。
陈宝璋(1855-1928),原名兴铨、思荃,字子珩,号东湖渔隐,四川新繁县人,张汝玉弟子,国子监生,候补巡检,擅诗文,工绘画,尤善山水,山水师耕烟散人,与顾复初友善,新都四费祠有其撰联。《四川美术史》(下册)有传。
纪钜维[清]字香聪,一字伯驹,号悔轩,晚署泊居老人,河北献县人(今沧县崔尔庄镇田村)。昀五世孙。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拔贡,直隶霸州训导,内阁中书加侍读衔。沈毅好学,博览群籍,精考据,善鉴别书、画,工诗古文辞,旁及绘事。从张之洞游鄂最久。监督学校,多所成就。有《泊居剩稿》。
张光第(1875-1916),字渭渔,号盟鸥,浙江海宁盐官人。清末民国初藏书家。少弃举子业,淡泊名利,惟癖好金石书画,好藏书,尤富乡邦文献。其友人录存有《张渭渔遗书目录》1册。藏书钤有“流传在海昌张渭渔处”、“小清仪阁”等藏印。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敬业堂文集》序称:“当吾之世,海宁‘言收藏者推渭渔’,‘固文相之邦也。 …吾邑收藏家,以他山先生始,以渭渔终。’”王又云:“殁后,遗书遗器及金石拓,尚塞破屋数楹,均未整比。斯不能不为吾邑文献惜也。”1924年,被北京琉璃厂文英阁书肆收去。张元济、傅增湘等藏书家曾致函商购其藏书。张元济致函傅增湘称:“其中嘉兴人著述却不少,……其中以《涉园杂录》一种为最要。”傅增湘回函亦称:“海宁人著作最多,至三百余种,兔床手稿有数种”。朱昌燕谢世后,朝经暮史昼子夜集楼之藏书辗转为其所得,合己所藏,数量颇可观。
周霖,字雨苍,号时庵,绥阳人,嘉庆辛酉(1801)举人。工诗文,解书画,性质纯朴。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