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构建与宋代文士及文学
¥
27.2
6.8折
¥
40
九五品
库存5件
作者崔际银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806969298
出版时间2011-09
版次 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开
定价40元
上书时间2013-08-0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构建与宋代文士及文学
原价: 40.00元
作者:崔际银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9月1日
ISBN:9787806969298
字数:
页码:
版次: 第1版
装帧:
开本: 32
商品标识:
编辑推荐
《文化构建与宋代文士及文学》是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
内容提要
暂无
目录
导言一 文化与文化精神二 文学与民族文化精神三 宋代文士与民族文化精神承传建构第一章 宋代社会文化处境第一节 宋代域内社会文化现状一 皇权不固(一)政权获取方式可疑(二)纲纪长期废弛二 奢靡成风(一)朝廷鼓励享乐(二)官民追求奢华三 南北差异(一)南北文化的异质表征(二)南北文化的竞争互动四 积贫积弱(一)百姓生活贫困(二)国家实力软弱第二节 宋代外部文化压力一 外部压力的形成及表现(一)外部压力的生成(二)外部压力主要表现二 外部压力的作用(一)限制宋朝整体发展(二)影响宋朝内外政策第三节 宋代文化政策选择一 抑武(一)直接解除将帅兵权(二)创设新制掌管军队(三)严厉打击违规军人二 重文(一)“重文”的基本举措(二)“重文”的政治蕴意三 妥协退避(一)退守情绪弥漫(二)妥协成为必然第二章 宋代文士的文化任务第一节 承接唐五代文化遗产一 辉赫的“盛唐”文化成就(一)综合国力极其强大(二)文化环境开放多元(三)精神风貌积极昂扬(四)文化成果色彩纷呈二 待解的“乱世”遗存难题(一)藩镇冲击社会结构(二)观念系统遭遇重创(三)文士生存陷入困境第二节 应对现实社会文化需求一 重建社会文化秩序(一)制定礼仪程式(二)强化军政管理(三)完善司法制度二 巩固强化主干文化根基(一)推崇儒家思想(二)倡导封建伦理道德三 展示文士自身文化素养(一)以知识为用(二)借品格立身第三节 开拓创新文学领域一 理念创新(一)平易自然(二)注重理趣(三)化俗为雅二 文体创新(一)以文为诗:(二)以诗为词(三)以赋为文三 方法创新(一)诗法(二)词法(三)文法第三章 宋代文士关注的文化命题第一节 道统重建:儒学与释道一 “道统”重建的困境与定策(一)重建“道统”之困(二)官方重建方针二 “道统”建设的历程(一)儒士的“卫道”(二)佛教与道教的微调1第二节 人格区分:君子与小人一 重塑君子人格(一)贬抑人格损污之士(二)大兴君子之风二 “朋党”氛围中的人格区划(一)宋代“朋党”基本状况(二)评论“朋党”的主要观点三 人格论争的效应(一)正面效应(二)负面影响第三节 政治改革:骤变与渐变一 宋代政治改革的社会基础(一)国力不堪重负(二)享国日久而诸事因循(三)文人士子热衷参政二 骤变:熙宁变法(一)选择骤变方式的必然性(二)熙宁变法的具体实施(三)变法成效及评价三 渐变:苏轼的治国理念(一)渐变的基本主张(二)坚持渐变的遭遇第四节 对外关系:战与和一 厌战:国人的普遍心理(一)皇帝厌战(二)将帅厌战(三)民众厌战二 主战:社会精英的艰难选择(一)朝臣维护国体(二)文士激励斗志三 和议:朝廷的基本国策(一)宋朝和议特征(二)宋朝议和缘由第五节 学术思想:主经世与倡性理一 经世事功的理论与实践(一)探讨富强路径(二)弘扬事功主张二 修性明理的体系构成(一)世界本原:太极即理(二)道德结构:理一分殊(三)立身法则:存理灭欲(四)进修方式:格物穷理三 宋代学术特征(一)轻章句而重义理(二)主儒学而融百家(三)遵规矩而倡活法(四)师传统而求创新第四章 宋代文学展示文化精神之轨迹第一节 北宋初期:人生状况的表述一 人宋士子婉转怀旧(一)假借史传怀念往昔(二)模仿唐人创作诗文二 服膺新朝者歌功颂德(一)降臣表达归顺意愿(二)受宠新贵真心颂扬三 重文氛围中疏放身心(一)老臣适性而为(二)少壮风度翩然第二节 北宋中期:改革社会的探索实践一 范仲淹:道德家推行新政(一)庆历新政半途而废(二)道德风范长存于世二 欧阳修:文学家诗文革新(一)欧阳修时代文学状况(二)诗文革新成功的基本保障三 王安石:政治家着意变法(一)表达从政志向(二)申明变法主张第三节 北宋后期:思考解读生存困境一 苏轼:旷达处世(一)多舛人生经历的磨炼(二)多种思想观念的支撑(三)多样艺术才能的彰显二 黄庭坚:诗艺寄托(一)政治负累常伴(二)诗艺承载甘苦三 周邦彦:享受红尘(一)文才博取声名(二)赋词享用人生第四节 南宋前期:救亡与恢复的巨大努力一 遭遇巨变之苦难倾诉(一)乱世女性凄楚(二)文弱士人心态二 抗敌复国的坚定誓愿(一)爱国将相身体力行(二)文坛精英大声疾呼三 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一)“归正人”难言之痛(二)背时者无奈感叹第五节 南宋后期:推崇儒学精神与追求清雅品书一 朱熹:高扬儒学性理(一)理学家的创作理论(二)贯穿性理的创作实践二 姜夔:展示清雅品格(一)高洁人生定位(二)“清空”“骚雅”词品三 “四灵”:放情田园山水(一)崇尚野逸清幽格调(二)安顿衰世文人心灵第六节 宋末:爱国情感进发与遗民情结表现一 靖难赴死彰显忠义(一)展示爱国忠诚(二)践行民族大义二 保持气节 怀念故国(一)记述亡国之痛(二)长怀故国之思第五章 宋代文士致力文化精神构建探原第一节 文化传统惯性推动一 维护农耕文化基础(一)中华农耕文化构成要素(二)宋朝维护民族文化之努力二 强调“夷”“夏”之辨(一)秉承“尊王攘夷”思想(二)“攘夷”方式的艰难抉择三 崇奉“大一统”观念(一)“大一统”观念之定型(二)宋代对“大一统”之体认第二节 理学思想掺入一 宋代理学基本状况(一)宋代理学的形成(二)宋代理学发展述要二 宋代理学现实作用(一)创新并确立儒学正统地位(二)塑造文士形象(三)引导大众价值观念第三节 优待文士之厚报一 尊重文士人格(一)维护师道尊严(二)彰显文士声名二 发挥文士作用(一)与君王共治天下(二)承传文化统绪三 宽松文士生存环境(一)宥贷文士过错(二)提供良好条件余论:宋代文士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之意义一 完善文化体系提供示范导向二 精心结撰著述推动文化传播三 丰富文化蕴涵发挥巨大作用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介绍
暂无
文摘
版权页:我们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极其灿烂的文化,形成了内含丰富、影响深远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并非单一民族,而是由汉族等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经过几千年的民族融合,各兄弟民族共同造就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虽然经历了无数的内忧外患,但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精神始终指导、激励着华夏儿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融汇吸收各家思想和外来思想文化,进而形成的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思想体系。按照张岱年先生的意见,这一思想体系的“要素主要有四:(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其中天人协调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民族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而刚健有为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四者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形成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的体系”①。与张先生“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不同,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重在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问题。这种“调和持中”,也是与西方文化“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印度文化“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人与自身的精神关系)之间的最大区别之处②。
媒体推荐
暂无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