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有戴亮[法]戴亮9787532756575上海译文出版社
¥
5
2.0折
¥
25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法]戴亮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56575
出版时间2011-12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25元
货号9787532756575A
上书时间2025-04-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下有戴亮》作者戴亮从十二岁开始学习中文,并且深深为中国文化算吸引。他在书中用优美的文笔描写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创作中国歌的历程以及在中国社会中生活与奋斗时的所见所闻。在包括CCTV在内的多家电视台的演出经历、寻找唱片公司发行原创音乐的艰苦历程、辗转于多座城市的巡回宣传、与崔健等演艺明星的相识……所有这一切,都成为了这位追求音乐梦想的年轻人永恒的中国记忆。在收获了一定的成功和知名度之后,戴亮在中国的音乐事业已经越来越坦荡。
作者简介
戴亮,作为一名中法文化交流使者,戴亮成功的将*国传统文化、法国思维以及慢摇音乐风格紧密结合在一起。他所撰写的《20世纪末的*国摇滚唱片生产》(硕士论文),《21世纪初的*国音乐界》(博士论文)已在法国里昂三大出版社出版发行。2004年,在恩师陶幸老师的指导下,戴亮取得了上海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博士学位。2008年底,戴亮取得了里昂三大的博士学位,被法国音乐界称为“21世纪初的*国音乐界专家”。
目录
内容摘要
不知不觉中,我脑海里的中国成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国度,我坚信在那里可以梦想成真。我热爱出发。在开往上海的飞机舷窗边,我决定放下过往的一切,充满信心地迎接新挑战。法国人身份、中文水平和年轻的气场,都是帮助我在这里取得成功的资本。我一直希望Dantes(戴亮)成为这样的人文主义者,用他独有的见解与音乐,在人们之间架起一座无国界的沟通桥梁。我鼓起勇气,下定决心一个城市接一个城市、挨家挨户地去拜访独立唱片商。专辑、吉他和中文,这就是我的全部行李。我又征服了一座中国城市,我的音乐又一次在一个崭新的地方生根发芽。对于这个国家,我不再是陌生人。作为一名中法文化交流使者,《下有戴亮》作者戴亮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法国思维以及慢摇音乐风格紧密结合在一起。《下有戴亮》用优美的文笔描写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创作中国歌的历程以及在中国社会中生活与奋斗时的所见所闻。
精彩内容
我的1989从我有记忆的那刻起,我就想变得与众不同。我总喜欢想象那些在他人眼中,甚至在我自己眼中都不可思议的事情,还会付诸行动。人生总要干出些别出心裁、异乎寻常的事情,才能更好地彰显其独有的价值和意义。我一边充满着对精彩人生的渴望,一边与循规蹈矩的现实作着抵抗。我每天都为新的领域、新的感受和新的诱惑兴奋不已。在同学中间,我总喜欢制定规则;而在家长面前,我知道只有平时做乖巧听话的小孩才能在关键时刻说话掷地有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总是不太喜欢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是更喜欢倾听他人的观点。我喜欢听够了身边人的絮絮叨叨之后,在脑海中闪过创意的火花,似乎在偷偷地告诉自己:“不要人云亦云。”不要人云亦云,要别出心裁。别出心裁意味着对另一个个体,或是另一群人的探索。探索这个世界,探索一群人。这个单纯的想法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我。我从年幼起所接受的教育,无论是艺术、体育、外语、哲学还是旅行,都是为了从头到脚地把自己武装起来,武装成一个茁壮成长的青年人。当然其中不能忘却父母的关爱和良好的家庭环境。饮水思源,方知浩瀚宇宙之中我在何处。我们还应有些什么要求?我出生于萨瓦的小城,在18岁时来到了里昂这座城市生活。我年幼时迷恋网球运动。然而,我后天接受的教育并不把竞技精神视为一种美德,因此我获取奖章和荣誉的美梦也就戛然而止了。我的记忆在1989年夏天的那个下午之前似乎还模糊不清。在里昂,靠近米里贝尔-若纳吉公园的小学里,当时五年级的老师非常重视我们的体育,于是我和同学们积极参与到了一场盛大的体育活动中。.我熟悉各项体育运动,无论是足球、网球、篮球,还是划船,所以这次活动在我看来了无新意。但我的视线忽然被特殊的一幕吸引住了:人群中间有个和我年纪相仿的法国男孩,正在表演一种名为Kung-fu的武术。Kung-fu在中文里称为“功夫”,在20世纪80年代末时,这个名词代表着一个令我陌生的国度:中国。似乎是从那刻起,中国就钻人了我的思想深处。“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我对伙伴说,“那个男孩看起来也就和我们差不多年纪,但是他却从骨子里透出一种统治者的风范!”我现在已经记不清当时自己的其他反应了。也许我早把那个将中国功夫动作表演得出神人化的男生视作自己的化身,也许我还询问了一些有关中国的问题。“说真的,中国在哪儿呢?那里说什么语言?你说那里的人也打网球吗?”“我也不知道啊!但应该是个挺神奇的地方。好了,走吧。”1989年对我来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年。因为那年夏天,我需要决定到哪儿去上初中。我还记得当时在里昂圣一朱斯特中学报读的第一外语是俄文。但在一段时间里,我的思绪无法不被中国所牵引。好奇心让我作出了卓尔不群的选择。在我看来,学习俄语远比学习中文要墨守成规。于是母亲建议我报读里昂最好的中学,让一穆兰中学,因为那里将中文定为第一外语。我们还与校长见了面,校长对我与众不同的选择非常鼓励。在别人看来,这个选择也许代表着危险与虚荣,可是在我看来,它意味着我的成长和存在价值。母亲似乎对即将开始的这段小探险感到很高兴,既为了儿子,也为了自己。在五年级的最后一天,教室里每位同学都要说出自己将要就读的中学。当我说出我将前往全市最好的中学学习中文的时候,就像在班级里投下了一枚炸弹,尤其是我那有些顽固不化的班主任。朋友伊莎贝尔的惊讶程度也丝毫不亚于班主任,因为她本以为可以和我一起读俄语的。但中文是我的首选,同时也是我的荣耀。于是,我和三十来位同样把中文作为第一外语的学生一起,进入了里昂让一穆兰中学,开始了我们的初一学习生活。第一天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是弗雷德里克·普朗蒂埃教授。他看上去一点都不像教授,一上来就教我们中文语法,还特别讲了“的”在诸如“我妹妹的外婆用尼泊尔情人两年前送给她的美洲大砍刀打她”这样的句型中的特殊用法。在一大堆数学、西方历史和法语语法中,中文学习无疑是一股清新的氧气。“同学们,努力学起来!现在我念一段,大家跟着我念一段!”学习中文四个声调的过程中充满了欢声笑语,每次都有新发现。几个月后,学校举办了庆祝春节(2月)的活动,我们班级负责中国的舞龙表演,并且要在鞭炮声中送上传统舞蹈。与中国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中。学校举办的中国节也使我萌生了六年中学毕业后前往中国的念头。让-穆兰中学底楼走廊里的春节活动结束几个月后,我们迎来了北京马戏团在里昂的演出。那是我第一次和“真正的”中国人合影,第一次腼腆地和他们交谈。P3-6
— 没有更多了 —
划线很多
孔夫子网上最优秀的买家,给你点1万个大大的赞,希望今后继续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