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国人的圣书)/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宋淑萍9787505730670中国友谊
¥
1.3
0.5折
¥
26.8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宋淑萍
出版社中国友谊
ISBN9787505730670
出版时间2013-03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26.8元
货号9787505730670
上书时间2024-12-2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为什么读经典?读什么经典?怎么读经典? 50余位台湾名家解读,好评最多的传统文化大众读本余秋雨倾力作序,10余位文化名人隆重推荐台湾人从小读到大,畅销30年,影响海内外的国学启蒙读物畅销三十年,辐射五大洲华人圈强大写作阵容,力推中华传统经典时代华语图书重金重磅独家引进出版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MwNDAzMjU2.html
作者简介
宋淑萍,台湾大学中文系硕士,师从国学大师毛子水。曾执教于台大中文系,授《左传》、《荀子》、《汉书》。著有《孟子集注补正》、《谈孔孟的人生修养》等。
目录
前言/027第一章 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029第二章 学——温故而知新/063第三章 孝悌——仁之本/095第四章 仁——克己复礼/111第五章 礼——与其奢也宁俭/129第六章 政者——正也/147第七章 各言其志——较轻松的一面/165 一、过而不改──是谓过矣/172 二、直──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176 三、惑──既欲其生、又欲其死/179 四、交友──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181 五、使乎!使乎!/185 六、短文妙趣/188 七、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90第八章 关于《论语》/191 一、《论语》在中国经典中的地位/193 二、《论语》的编写/194 三、论语这个名的意义/196 四、《论语》的各种本子/197 五、有关《论语》的疑义/198 六、我们读《论语》/201附录《论语》原文/205
内容摘要
宋淑萍编著的《论语(中国人的圣书)》是中国经典中最好的一部,它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圣人的言行录,也是中国文学中最好的传记书。《论语(中国人的圣书)》通过对《论语》经典章节进行解读,将孔子教学、为人的精髓,生动活泼地呈现给读者,不仅内容丰富,可读性极强,而且评价客观,在《论语》解读中不可多得。
精彩内容
第二章学——温故而知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论语集注》的作者宋朝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之一。源源不绝的活水,使方塘清澈似镜,映照天光云影、佳趣天成。人活着之所以美好,就在于能够学习,学习使人日日新,而精进不已,止于至善。孔子一生努力向学,并且也帮助努力向学的人,其实说“帮助”也并不全符合事实。孔子曾说:“颜回,并不是有益于我的,他对我的话无不悦服。”【《先进》篇,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说,音义同“悦”。】《礼记?学记》篇里有“教学相长”的话,如果教者因学者的发问而深思,那么就是学者有益教者。颜回是孔子许为“好学”的弟子,但说来孔子对他也有不满之处。我们觉得孔子一生做的最伟大的事,就是首先开科授徒──普及教育,导民于善。我们知道,在古代受教育是贵族的专利,一般平民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由于平民没有机会受教育,民智未启,一般人的生活就如一泓死水,人生的境界永远无法提升,更不必说参与政治了。由于外族入侵,周室东迁,天子的势力衰落,代之而起的是诸侯的势力。这就代表只要有力量,就可以在政治舞台上扮演角色。武力、智慧,都是力量,而学是提高智慧的唯一途径!另一方面孔子个人的思想相当开明,我们看他对仲弓说:“耕牛所生的小牛,长得浑身火红又头角方正。这样的牛,人们也许因为它的出身而不用它当祭品,难道山川的神会因为它是耕牛之子而不歆飨吗?”①孔子的时代,职位世袭的制度还很盛行,父死子继是当然之理,但孔子对这种制度深不以为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政治的好坏在乎人,所以为政要举贤才。圣主贤臣,政治自然清明,庸主奸臣,政治必定败坏,这是必然的。孔子对仲弓说的话,用“犂牛”比平民,“骍且角”喻贤而多能者,呼吁虽然身为平民,但若本身贤能,就应该在政治方面得到机会、崭露头角,看来世袭禄位的制度是孔子所不满的。开启民智,开采智慧的矿,最可靠,也可以说唯一的途径,那就是学。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②(《阳货》)孔子说:“由,你听说过六种美德六种流弊的说法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好仁义而不好学,便会流于愚蠢;好聪明而不好学,便会流于放荡;好信实而不好学,便会因拘于小信而害了自己;好直率而不好学,便会流于说话尖刻;好勇力而不好学,便会造成祸乱;好刚强而不好学,便会陷于狂妄。”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来冥思苦想,却徒劳无功,这不如学有益处!”孔子重视学,自然有他充分的理由。从事实方面可以发现:仁、知、信、直、勇、刚,都是美德,但好德不好学,就流于:愚、荡、贼、绞、乱、狂,真所谓南辕北辙,令人徒叹。一个人之所以会对某问题持某种看法,一方面固然是受到外力(比如师长或书本)的影响,另一方面得之于个人体验者尤多。比如王贯英先生,他深深体会到了失学的痛苦、求学的重要,所以他以金钱、书籍帮助读书人。我们都曾做梦,庄子却因梦而使他的哲学思想圆融:有一次庄子梦见自己化为一只蝴蝶,展着彩色的翅膀飞舞,真是只美丽的蝴蝶,称心快意啊!一下醒了,梦碎了,惊觉庄周还是庄周,是庄周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周?这个绮丽的梦,使庄子体验梦觉、死生的道理。只要我们认真体验,会处处有诗情、有真理,不是吗!我们回过头来说孔子的体验:他曾不吃、不睡,却苦思不得,事实证明,学最有益!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指常人天生的资质。习,指后天的教育,受习惯、环境的感染。】(《阳货》)孔子说:“人本来的天性,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教育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人和人之间就很不同了。”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朱注:或曰:“此与上章当合为一,‘子曰’二字,盖衍文耳。”这个说法颇合理。】(《阳货》)孔子说:“只有上知和下愚是不能改变的。”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③(《雍也》)孔子说:“对待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那些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孔子认为人大体分上、中、下三等。上智和下愚只是人类中的极小部分,其余绝大多数人都是中人才质,为善、为恶,全看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了──基于这种观点,孔子才特别强调学的重要。教育能提升绝大多数中等资质的人的人生境界,学习的价值就在于此。比孔子晚差不多一百年的孟子和荀子对人性也有精辟的见解: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孙丑上》)。什么是不忍人之心?当我们看见一个小娃娃爬到井边,快掉到井里去了,一种紧张和怜悯的心情,使我们立刻把他抱开。这只是人类同情心的自然而然的外在表现,我们这么做,当然不会是为了和小娃娃的父母拉交情,也不会是为了在地方上得好名声,更不会是害怕别人说我们见死不救!孟子由这种体验得出:人性本善。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告子上》)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仁义礼智等美德,乃人类固有,不待外求。但是,人性既本善,为什么还有坏人?孟子以为那是人不“思”,以致放失其心,做坏事、为恶行。解救之道是:“学”!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人性本善,人只要觅得放失的善心,发挥人性,就是学问之道。荀子以为“性”是天生自然的(见《性恶》篇),“善”既然和“性”有“离”的事实(所以世上有坏人),那么孟子的性善说就站不住脚了。荀子主张性恶,但性善、性恶也只是字面上看着相反,两说在哲学内容上并不全然相反。我们以为要了解哲学的内容,必先弄清楚哲学家所用的名词的涵义──比如儒家和老庄提出的“圣人”,境界完全不相同。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中,荀子是比较实际、很少对形而上感兴趣的一位。荀子认为性是“生之所以然”,“不事而自然”的、是天生自然的。荀子又说:“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已。”(《性恶》)“礼义之谓治,非礼义之谓乱也。”(《不苟》)“正理平治”是善,“偏险悖乱”是恶,治乱是善恶的标准。“礼义”是治是善,“非礼义”是乱是恶。荀子用和现实生活发生关联的治乱、礼义、非礼义来界定善恶。举例说:人性都好利,如果顺性而为,那么必生争夺。我们看社会上频传的经济犯罪和盗窃、抢掠案!人性好忌妒,如果任性,那什么害人勾当做不出来!人都贪口腹之欲,又好声色,若任性而为,那人和禽兽有什么不同!我们透过《荀子?性恶》篇所举的例子看,他所说的“性”,实际就是“欲”,饿了要吃、困了要睡、累了要休息,是人自然的欲念,凡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于小人,其性一也。”“性恶”欲念本身本无所谓善、恶,但如果顺性而为:饿了就顺手拿面包店的面包!他那么多钱,我也需要钱,把他的钱弄点来花花!好了,偷、抢的事件就发生了,社会就乱了。顺性的结果是乱,结果为恶,所以归因于恶──性恶论就成立了。性既为恶,而人性都一样,那么社会上的好人从哪里来的?学!“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这“伪”字要特别仔细!伪不是伪装,不是伪君子,“伪”是人为,性是天生自然。伪是后天人为,是发挥人为力量而促成的,那人为的力量,自然就是学。由于荀子对人性深刻的认识,所以他特别重师、劝学(《荀子》第一篇就是“劝学”)!P65-70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