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库存】 洋山港淤泥特和适航水深应用研究 9787502790424 海洋出版社
¥
19.76
6.2折
¥
32
九五品
库存7件
作者应强[等]编著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90424
出版时间2012-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2元
货号8384027
上书时间2024-09-2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洋山港的建设背景
1.1.1 上海港发展的需求
1.1.2 洋山港总体规划
1.2 洋山港建设取得的技术成果
1.2.1 高流速、高含沙量、岛群海域建港关键技术
1.2.2 外海深水码头及接岸结构关键技术
1.2.3 外海深水筑堤造陆关键技术
1.2.4 深水航道关键技术
1.3 本书的目的和内容
1.3.1 目的
1.3.2 内容
本章 参考文献
第2章 海区自然情况
2.1 地形地貌
2.1.1 平面位置
2.1.2 地貌
2.1.3 地质构成
2.2 气象
2.2.1气温
2.2.2 降水
2.2.3 风况
2.2.4 雾况
2.2.5 雷暴
2.2.6 相对湿度
2.2.7 热带气旋
2.2.8 寒潮
2.3 水文
2.3.1 潮动力
2.3.2 潮汐
2.3.3 潮流
2.3.4 波浪
2.3.5 盐度
2.3.6 泥沙
2.4 海床演变
2.4.1 海床底质类型
2.4.2 海床底质粒径
2.4.3 柱样综合剖面图
2.4.4 海床冲淤演变
2.5 工程后水文泥沙变化
2.5.1 水文特征变化
2.5.2 泥沙特征变化
2.5.3 地形演变特征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航道水文泥沙
3.1 航道开发
3.1.1 航道选线
3.1.2 航道建设过程
3.1.3 辅助设施
3.2 航道水文泥沙特征
3.2.1 潮汐
3.2.2 潮流
3.2.3 盐度
3.2.4 泥沙
3.3 主航道疏浚区回淤
3.3.1 回淤的时间分布
3.3.2 回淤原因分析
3.3.3 航道回淤计算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航道表层淤泥特性分析
4.1 航道泥沙主要来源
4.2 表层沉积物取样
4.2.1 外航道
4.2.2 港池
4.3 颗粒分析
4.3.1 密度计法
4.3.2 激光粒度仪法
4.4 沉积物级配曲线的特征值
4.4.1 外航道
4.4.2 港池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航道淤泥沉降特性试验
5.1 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的基本特性
5.2 淤泥絮凝沉降
5.2.1 试验方法
5.2.2 含沙浓度随时间变化
5.2.3 泥沙沉降速度计算
5.3 淤泥密实过程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航道泥沙起动特性试验研究
6.1 泥沙起动理论
6.2 新淤泥起动试验
6.2.1 试验设备及方法
6.2.2 起动判别标准
6.2.3 试验结果分析
6.3 老淤泥起动试验
6.3.1 试验设备及方法
6.3.2 起动判别标准
6.3.3 试验结果
本章参考文献
第7章 流变特性试验及适航淤泥重度的确定
7.1 适航水深的定义
7.2 适航水深的界定和测试方法
7.3 流变特性试验
7.3.1 试验设备
7.3.2 试验组次
7.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本章参考文献
第8章 适航水深测量及适航水深图编制
8.1 适航水深测量
8.1.1 三爪砣与密度计组合测量法
8.1.2 走航式适航水深测量方法
8.2 适航水深图编制
8.3 适航水深测量应用
8.3.1 使用仪器设备
8.3.2 测区范围
8.3.3 测量结果分析
8.4 适航水深应用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港区在2005年以前以冲刷为主,表明小洋山—镬盖塘汊道、大乌龟—颗珠山汊道封堵对港区整体淤积影响较小。在将军帽—大指头汊道封堵后,港区由冲刷转变为淤积,2005—2006年期间,研究区域内净淤积约1 803万m3,此汊道的封堵对港区影响*大程度。
在前两个汊道封堵后,洋山海域整体侵蚀强度减小,而第三个汊道封堵后,洋山海域整体呈淤积态势,随着堵汊工程实施后,港区内部水动力和地形经过不断调整,淤积量呈下降趋势,从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洋山海域整体又呈现冲刷态势。三期工程(2007年年底)竣工后,从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港区整体又呈现为淤积态势,尤其在港区内部局部地区淤积严重。然而,2009—2010年期间,淤积量明显下降。整个洋山港区除了l998年11月至2004年4月,年冲淤强度不超过±0.20 m/a。从冲淤演变上看,港区冲淤变化在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似乎趋于稳定。
港区局部地形演变特征:英晓明等将海域分成20个区域(图2—24),1、2、3和4为港区内部区域,5、6、7和18为汊道区域,9为东口门及部分进港航道区域,l0为中门堂前沿区域,11为三期码头前沿区域,12为二期码头前沿区域,13为一期码头前沿区域,14为工作船码头前沿区域,15为西港区前方区域,16为港区西侧区域,17为西港区及附近区域,19为小洋山北侧区域,20为中港区北侧区域,8为大山塘南侧区域。
给出施工后2010年与施工前1998年各区域冲淤变化,列于表2—19。由表2—19可见,港区内部1区和2区以冲刷为主,3区和4区以淤积为主,东南区域(4号区域)是重淤积区,淤积强度为1.82 m,淤积量约1 106万m3。这四个区域合计淤积量约2 284万m3(不计冲刷部分);港区几个汊道和港区西侧、南侧区域均以冲刷为主,尤其以颗珠山汊道冲刷*强,达到—3.21 m;码头前沿区域由于疏浚工程,水深加大;大乌龟—颗珠山汊道附近区域、小洋山北侧和中港区北侧为淤积区,体现了堵汊工程的影响。
主编推荐
《洋山港淤泥特性和适航水深应用研究》引用了洋山港建设过程中大量的观测资料,参考许多作者的研究成果,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尽可能地遵循作者的原意并加注出处,但鉴于此海区的影响因素众多且复杂,受认识水平的,有些观点或结论可能存在着错误或偏差,书中难免存在谬误和遗漏之处,敬请读者见谅和指正。
精彩内容
本书对洋山港区的水文、地理、地貌等情况进行了归纳,介绍了洋山港外航道开发和维护情况,并根据外航道的泥沙样本,进行了淤泥特性试验,依据试验成果,对台风期航道强淤或骤淤的适航重度的确定、适航水深图的编制进行了应用研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