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人格心理研究丛书)
¥
25
4.2折
¥
59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张文娟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1
版次1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12-2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张文娟
-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11
-
版次
1
-
ISBN
9787572003233
-
定价
59.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20页
-
字数
278千字
- 【内容简介】
-
本书结合当今社会环境下与人格发展相关的热点话题,追溯了人格障碍诊断方式的历史与进展,涵盖了人格障碍的生理机制和毕生发展过程,探究了影响人格障碍形成的依恋关系、认知、情绪因素,深刻揭示了人格异常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展望了整合视角下人格障碍治疗的可能性与有效性,为理解和治疗人格障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作者简介】
-
张文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临床与社区心理学联合培养博士,现为武汉大学心理系讲师,美国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青少年人格、情绪与社会性发展,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SSCI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参与过4本著作的撰写,主持了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主科研项目,获第58批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
- 【目录】
-
人格障碍分类诊断的发展史 1
1.1 人格障碍分类的历史渊源 3
1.2 人格障碍分类的发展轨迹 6
1.2.1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格障碍的分类界定 6
1.2.2 美国精神病学会对人格障碍的分类界定 8
1.3 DSM 人格障碍分类诊断的争议 13
1.3.1 分类模型与维度模型 14
1.3.2 原型匹配的诊断方式 16
1.3.3 人格障碍与其他心理障碍的关系 19
1.4 人格障碍诊断方式的“范式革命” 22
1.4.1 DSM 5第三部分: 混合诊断模型 22
1.4.2 ICD 11: 人格障碍的重新分类 30
1.5 简评与展望 32
2 人格特质与人格障碍的维度诊断 35
2.1 亚临床人格特质群: 黑暗三人格 37
2.1.1 生命史策略 39
2.1.2 社会功能的适应性与破坏性 41
2.1.3 黑暗三人格与人格障碍 46
2.2 人格障碍的特质模型 48
2.2.1 人格障碍的五因素模型 48
2.2.2 人格障碍的病理性五因素模型 52
2.3 人格障碍维度诊断的优势 54
2.3.1 理论基础 54
2.3.2 心理测量学优势 57
2.3.3 临床实用性 58
2.4 简评与展望 61
3 人格障碍的评估方法 64
3.1 基于分类诊断模型的评估方法 65
3.1.1 临床访谈法 65
3.1.2 自我/他人报告法 72
3.1.3 小结 81
3.2 整合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评估方法 83
3.2.1 SWAP的项目来源 84
3.2.2 SWAP的诊断方法 84
3.2.3 SWAP的信效度 86
3.2.4 SWAP的优势 87
3.3 基于维度诊断模型的评估方法 88
3.3.1 人格功能受损的评定方法 89
3.3.2 病理性人格特质的评定方法 91
3.4 简评与展望 95
4 人格障碍的生物学基础 97
4.1 人格障碍分类模型的生物学基础 98
4.1.1 行为遗传学证据 98
4.1.2 分子遗传学证据 101 4.1.3 神经科学证据 105
4.2 人格障碍维度模型的生物学基础 113
4.2.1 人格七因素模型 114
4.2.2 神经行为系统理论 115
4.2.3 人格障碍维度模型的神经科学研究 118
4.3 简评与展望 127
5 人格障碍的毕生发展过程 129
5.1 儿童青少年期: 人格障碍的形成 130
5.1.1 人格发展过程与人格障碍 130
5.1.2 人格障碍的形成机制: 特质—激活理论 135
5.1.3 人格障碍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具体表现 137
5.1.4 儿童青少年时期的人格障碍诊断 139
5.2 成年期: 人格障碍的动态发展 142
5.2.1 流行病学分析 142
5.2.2 稳定性与可变性 145
5.2.3 人格障碍在成年晚期的表现 151
5.2.4 成年晚期人格障碍的影响 152
5.2.5 成年晚期人格障碍诊断的测量学问题 154
5.3 简评和展望 156
6 依恋与人格障碍 159
6.1 依恋与人格障碍类型的关系 160
6.2 依恋与人格障碍维度的关系 162
6.2.1 依恋与人格功能 163
6.2.2 依恋与病理性人格特质 169
6.3 基于依恋关系的人格障碍疗法 171
6.3.1 人格障碍的心智疗法 171
6.3.2 人格障碍的移情焦点疗法 179
6.3.3 依恋风格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183
6.4 简评与展望 185
7 认知—情感系统与人格障碍 187
7.1 理解人格障碍的认知视角 188
7.1.1 贝克的认知理论 190
7.1.2 扬的图式理论 191
7.1.3 人格障碍的认知疗法 193
7.2 理解人格障碍的情绪视角 198
7.2.1 情绪分化理论 198
7.2.2 人格障碍的情绪中心疗法 203
7.3 认知—情感系统视角下的人格障碍 207
7.3.1 人格的认知—情感系统理论 207
7.3.2 黑暗三人格的认知—情感系统 208
7.3.3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认知—情感系统 212
7.3.4 基于认知—情感系统的辩证行为疗法 213
7.4 简评与展望 219
8 人格障碍治疗的整合视角 221
8.1 系统治疗选择 222
8.1.1 系统治疗选择的发展背景 222
8.1.2 系统治疗选择的操作步骤 224
8.1.3 系统治疗选择的支持证据 226
8.2 折中取向: 人格障碍的整合疗法 229
8.2.1 折中策略 230 8.2.2 整合模块治疗 230
8.3 超越折中取向: 人格障碍的个性化疗法 232
8.3.1 个性化疗法的理论依据 234
8.3.2 个性化的诊断方式 237
8.3.3 个性化疗法的运用 239
8.4 简评与展望 242
参考文献 244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