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33 5.9折 ¥ 89 全新
仅1件
作者陈联,梁燕编著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832542
出版时间2021-10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89元
货号11315571
上书时间2024-12-17
百余年前,来自南洋的21名华侨学子远涉重洋、负笈南京,人读祖国为其设立的专门学校———暨南学堂。中国华侨高等教育由此而揭幕,百年暨南的薪火也由此点燃。
1906年,南洋查学委员钱恂和董鸿祎2二人抵达爪哇岛调查学务,他们鼓励华侨子弟回国读书,允以官费待遇。钱恂致电时任两江总督端方,请他主持办学。端方即奏请朝廷准许侨生归国求学,清廷出于“宏教泽”“系侨情”“弥隐患”的考虑准许了端方的请求。筚路蓝缕,风雨传薪,暨南学堂自此在南京初创。早期的暨南学子年龄一般在十三四岁,初次远离父母,生活自理能力不足,语言不通,难以适应。端方对侨生多方照顾,极为优待。暨南学堂以“家庭学校制”管理学生,师生的关系像家人一样。学堂教学上力行因材施教,以利于侨生身、心、智全面发展。
从金陵古都的薛家巷到上海的西郊小镇真如,暨南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铭刻下动人的篇章。在建校真如的过程中,暨南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同时也吸引着国内英才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侨子弟,他们在这里享受着高质量的知识教育和品德熏染,铸就经久不衰的暨南精神。1925年,暨南迎来了一位新的改革者、教育家——姜琦。他在接任暨南校长后,整修校园,改良教务,扩充商科,使得办学质量显著提升。暨南一时人才济济,名师荟萃,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暨南学堂从中等学校逐渐转变为综合性学校,为下一阶段升格为国立暨南大学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从暨南学堂到国立暨南学校
一、端方创办暨南学堂
清朝建立以后,为防止倭寇和来自海上的反清力量,清政府厉行海禁政策,严禁官民出洋。对待海外华侨,“朝廷概不与闻”D。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西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传统的海禁政策已经无法维持下去清政府的侨务政策由过去的摈弃、隔绝转为怀柔、争取,他们认为,要让华侨后向祖国,必须从教育入手,于是清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华侨教育的发展,如鼓励教员到海外侨校任教、不断派员到南洋巡查华侨教育、扶植侨校发屈等。暨南学堂的创立与清末的南洋查学制度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一)凭舟渡海,负笈祖国
1906年秋天,受清政府派遣,南洋查学委员钱恂及陪同官员董鸿抵达华侨集中的爪哇岛(今印度尼西亚岛屿)调查学务。当时的爪哇岛上,当地华侨虽已创办了中华学堂等华侨学校,但由于师资和教材的不足,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华侨父老仍希望能将子弟送回祖国读书。钱恂、董鸿祎在岛上各埠视察华侨学堂时,挑选了60多名侨生,准备将其分批送回祖国。钱恂将情况上报学部2并致电两江总督③端方,请他主持办学。
端方(1861-1911),字午桥,号匐斋,满洲正白旗人。光绪八年(1882)中举,甲午战争后曾参与变法维新活动。1898年任陕西按察史、布政使,并署陕西巡抚。1900年因接驾有功,擢升湖北巡抚,1902年署湖广总督。1904年调
任江苏巡抚,摄两江总督。1905年端方受清政府派遣,作为“五大臣”之一赴欧洲考察宪政,归国时途经南洋,受到当地华侨商人和华侨学校师生列队欢迎,感受到海外侨胞的爱国情深,深觉开展华侨教育刻不容缓。④正是钱恂的这封致电,促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