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4.5 6.4折 ¥ 568 全新
库存36件
作者主编武向平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21339031
出版时间2022-09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568元
货号4197709
上书时间2024-12-14
武向平,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天文与天体物理前沿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理事长。主要从事宇宙学的研究,发起并主持了在天山地区开展的“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科学实验,目前担任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中国首席科学家。曾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奖励。
《恒星的构造和恒星能量的起源》编者按
在本文中,天文学家爱德华· 米耳恩全面回顾了关于恒星构造的新理论。当时的天文学家已经知道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恒星,其中一种的密度与地球上物质的密度相当,而另一种就是被称为白矮星的恒星,其密度约为水的100,000 倍。物理学家拉尔夫·福勒最近表明:由于量子理论中禁止电子占据同一量子态而产生的有效压力使白矮星无法进一步发生引力坍缩。当时在不了解核聚变反应的情况下,试图把恒星内部质量向辐射转化的能量产生过程与恒星的自然演变过程联系起来是相当困难的。
《3C 273: 一个具有很大红移的类星体》编者按
本文中,天文学家马丁· 施密特利用西里尔· 哈泽德及其同事们测定的特殊射电源3C 273 的位置确认了3C 273 是处于该射电源1 角秒范围内的一个看来发射着一个小喷流的类似恒星天体。他还获得了这个源的光谱,只有当该射电源处于红移0.158时才能解释此光谱。从而使得该源被认为是一个距离非常遥远的源,这就是第一个类星体的发现。现在我们知道,类星体其实是由气体包围着的大质量黑洞。当气体落入黑洞时它会变得非常炽热,它所发出的光线能够掩盖星系的光芒,类星体处于该星系的中心。
《银河系中心区域的射电结构》编者按
由于银河系近邻明亮光源的干扰以及空间中存在大量的尘埃,使得光学天文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难以构建出银河系中心结构的清晰图像。因此射电天文学成为探索我们银河系关键区域最有效的方法,而本文正是最初的尝试之一。哈佛大学的丹尼斯· 唐斯对理解银河系中心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及其同事们描述了邻近人马座A的明亮光源,在当时人们猜测人马座A 是银河系的核心。这预示了现在确认为银河系核心的人马座A* 于20 世纪70 年代的发现。人们普遍认为银河系中心有一个质量很大的黑洞,但是尚未确认。
《快速脉动射电源的观测》编者按
正如安东尼· 休伊什及其同事在本文中所报道的,对天空中射电辐射的探测揭示出了一个奇特周期性源的存在(实际上真正的发现者是乔斯琳· 贝尔,那时她还是休伊什的研究生)。经测定,周期稳定在10–7 的误差内,并且该源没有视差,所以它不可能来自太阳系内部。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另外三个具有同样特性的射电源。休伊什推测它们可能来自白矮星或中子星的径向(胀缩)脉动。现在我们知道它们是由快速旋转的中子星(被称为脉冲星)所发射的辐射造成的,但人们对产生这种辐射束的确切机制尚存争议。因为上述发现,休伊什在1974 年成为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天文学家。
《旋转中子星作为脉动射电源的起源》编者按
在上一篇文章发表三个月后,托马斯· 戈尔德发表了他对脉冲星工作原理的解释。他的模型包括三个要点:脉冲星实际上就是中子星;与此结构相关的是它一定具有很强的磁场;这种磁场会在光谱的微波(超短无线电波)波段产生很强的辐射。戈尔德认为:这些恒星的脉冲并不是由休伊什所假定的某种内部振荡产生的,而是因为磁场产生了“像灯塔中的信标一样不断旋转的定向波束”。他作了以下两项预言:脉冲星的旋转速率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有规律地缓慢下降;周期为1 s 的那些脉冲星将代表着“分布范围中的慢端部分”。如今这两项预言都已被证实。
《天文学的进程I(英汉对照)》是《天文学的进程》中的一册,精选了《自然》杂志1869年至1972年期间发表的重要天文学论文69篇。在这期间,米耳恩提出恒星构造的理论,施密特确认类星体3C 273,唐斯及其同事们描述了邻近人马座A的明亮光源,休伊什发现首颗脉冲星,戈尔德解释了脉冲星的运作原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担任主编。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