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与仰望--35位文化名人探访
¥
23.03
4.0折
¥
5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王幅明
出版社大象
ISBN9787534789229
出版时间2016-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3653895
上书时间2024-12-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王幅明著的《追忆与仰望——35位文化名人探访》是—组现当代文化名人群像。
笔者选人,不以学历高低、学术职务大小和知名度为唯一尺度;而看主人公有无真才实学,在精神和学术层面有无超越时空之点,有无令笔者倾心仰望之处。
全是追忆与印象,只能称为侧影。有的可称为回忆录,有的则近似评传,因人而异,不拘一格。用文化人物随笔通称或更确切。传主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都具有独立人格、担当意识、上下求索和淡泊名利的士人情怀。他们的意识里传承着前贤的血脉,具有自觉以天下为己任的襟环。一言以蔽之:古风犹存。
因此,他们创造性的文化成果和求索精神已经或正在超越时空,成为当今和后世文化人的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
王幅明,1949年10月生,河南唐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散文诗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河南文艺出版社社长,编审。有《美丽的混血儿》《男人的心跳》《天堂书屋随笔》等10余种著作出版。主编《中国散文诗90年》、“21世纪散文诗”丛书等。获“中国散文诗重大贡献奖”等多种奖项。
目录
冯友兰:
阐旧邦以辅新命
曹靖华:
不涉官场的翻译大家
张伯驹:
国宝千秋
成舍我:
舍我其谁
苏步青:
越过人生三关
苏金伞:
大音希声
张中行:
布衣哲人
姚雪垠:
一生一部大书
钱伟长:
国家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朔望:
只因一只彩蝶
赵浩生:
游子家国情
柯蓝:
唯一的财富是真诚
魏巍:
终生书写“最可爱的人”
穆青:
母校未了情
屠岸:
大爱诗翁
耿林莽:
写散文诗是天命
陈天然:
羊肠小道通浩空
王尔碑:
只做减法
李耕:
耕耘者,爝火者
李準:
万里写入胸怀间
张守义:
用逆向思维创作
痖弦:
弦歌不绝,故乡情深
鲍加:
让生命飞翔
王酩:
难忘今宵
李敖:
历史有真也有假
李铁城:
中原文化守护者
许淇:
文图并茂春秋笔
石楠:
歌唱苦难
周俊杰:
书坛俊杰
张海:
墨海弄潮领航人
黄健中:
四代影人举兄台
朱峰:
黄山之子
庞中华:
硬笔书法开拓者
徐刚:
谁在门外呼喊
孙皓晖:
矢志为大秦还魂
后记
内容摘要
一组用充满诗意和深情的文字雕塑而成的现当代文化名人群像。王幅明著的《追忆与仰望——35位文化名人探访》讲述了35位人物,横跨两个世纪。色彩凝重,兼具传与评的双重特色。重在诠释传主的独立人格、担当意识、上下求索和淡泊名利的士人情怀,以及在不同领域里做出的杰出成就,从而破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因。
精彩内容
一、乡贤乡贤是故乡人的共同骄傲。如果较起真来,其中大多数人未必真正与乡贤有多少联系,但在心理上,总想借此沾一点光,沾一点灵气。去蜀南参加一个笔会,当地领导敬酒,问起家在何处,我答河南唐河,他立刻兴奋起来:“你是大哲学家冯友兰的老乡?”我平静地说:“是的。”此时的我,便是这样一种心理。这也许是一种虚荣。但在某些时候,特别是阅读冯先生著作“贞元六书”,顿生高山仰止之感后,也
会静下心来扪心自问:称冯友兰为老乡,你,配吗?
我与冯友兰同县,他家在祁仪乡,我家在上屯镇,属于广义上的老乡。
脑海里有关乡贤冯友兰的印象,最初来自大学生
活。1972年春,我来到位于古都南京东郊孝陵卫的一
所理工科大学求学。担任材料力学课的老师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是周培源先生的高足。他是一
位健谈者。课余,他谈起大学时代的老师显得神采飞扬:“印象最深的老师?冯友兰。他是你们河南人。
他教中国哲学史。因为是公共课,大课,物理系全系学生都去听。用的是最大的教室。听课的人除了学生
,也有教师,还有一些外国大使馆的文化参赞。座位全坐满,过道上还有不少人站着听。”几十年过去,因为改行从文,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课几乎全忘掉了,课下讲的关于这位乡贤的逸事却还清晰地记得。我颇感惊奇。一个老师能赢得如此多的听众,应该属于学富五车的大师。但对他的学问,我却一无所知。1974年,全国掀起“批林批孔”运动。政治课除了讲授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的著作,又加入“批林批孔”的内容。此时,冯友兰的大名在课堂上被政治课老师提及。老师说,老一代学者过去绝大多数都尊孔,包括郭沫若、冯友兰等,但通过“批林批孔”运动,不少人转变了,比如冯友兰最近就发表了批孔的文章。
这是表扬的话。但这个紧跟政治形势的举动,却为他的晚年带来莫名的痛苦。
1995年深秋,唐河县文联举办纪念冯友兰诞辰100周年笔会,我有幸受邀参加。冯友兰已经去世5年,这位世界知名的世纪学人生前颇具争议,按照中国习俗,此时终于可以盖棺论定了。这是家乡对一位乡贤的特殊礼遇。会上,听到对冯友兰的生平介绍和有关冯氏的一些珍贵信息,我颇感震撼。印象最深的有三点:其一,冯友兰一生获得的博士和荣誉博士学位竟然有30多个。其二,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号召国民读两本书,一本是蒋介石写的,另一本是冯友兰写的(记不清是哪一本了,大概是“贞元六书”中的一
种)。其三,冯友兰晚年重获自由后,于1980年(85岁)开始,用10年时间完成《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册。写完两册后,由于眼疾严重,几近失明,不得不采用完全口述,由助手记录的方式。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加上各种疾病的困扰(仅1989年8月至1990年7月,一年之内就曾五次住院治疗),所有这些困难都未能阻挠《中国哲学史新编》写作的进程。一次,家乡人去看望他,因他正在口述,不便打扰,就在旁边静听等候。冯友兰在口述新段落前,先口述改正前一天的个别内容,然后再口述新的口容,包括用什
么标点,何时另起一段,都交代得清清楚楚。90多岁
的老人尚有如此惊人的记忆力和超常的毅力,如果不是听他的亲属的直接介绍,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在完成这部哲学史巨著几个月后,哲人便与世长辞。冯友兰以高度的使命感和拼命精神,创造了文化史上的一
个奇迹。
我在纪念冯友兰诞辰100周年笔会上建议县政府出资,修复冯友兰先生的故居,作为唐河县一处重要
的人文景观对外开放。笔会专门安排与会代表去祁仪乡冯友兰故居参观。看了才知道,冯家旧宅已被拆除,不复存在。冯家原来家业很大,是祁仪乡有名的士绅之家。冯友兰的祖父冯玉文大约有1500亩土地,家里经常有二三十口人吃饭。冯家祖上是清初从山西省
高平县到河南省唐河县做小生意的,日久就落户在祁
仪乡了。大概因为祖上没有功名的缘故,冯家特别注重读书应考获取功名。不负祖辈的期望,冯友兰的伯父冯云异、叔父冯汉异都考中秀才,而最有出息的则是冯友兰的父亲冯台异。他是清光绪戊戌(1898年)科进士,后被委派为湖北武昌方言学堂会计庶务委员(相当于总务长)、勘测粤汉铁路的“弹压委员”,最
后被委派到湖北崇阳县任知县。不幸的是,大约在1908年前后,冯台异患脑溢血死在县官任上。那年,冯友兰只有13岁。
据说他家的仓库曾经当过乡镇电影院,也被拆掉。冯氏故宅及临街的老门店已经片瓦不存。看到这些,大家颇有些失望和遗憾。好在院子里留下了一棵树龄180多年的银杏树,还有一棵冯友兰小时候亲手种下的蜡梅树,给人以慰藉。这两棵默默无声的植物,见证了冯氏故里的百年沧桑。大家争相在已经受到保护的银杏树和蜡梅树前合影留念。
我们还参观了一所学校。冯友兰20世纪80年代曾捐资为该学校兴建了一座教学楼。我们远远就看到冯友兰亲笔题写的以他母亲名字命名的“清芝楼”的牌匾。1982年夏天,冯友兰出访美国在机场候机时写过一首打油诗:“早岁读书赖慈母,中年事业有贤妻。
晚来又得女儿孝,扶我云天万里飞。”因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这次出访由女儿宗璞随行,故有“扶我云天万里飞”之句。诗中洋溢着他对母亲吴清芝、妻子任载坤、女儿宗璞的感激之情。因为少年丧父,他的早期教育都是由母亲一手安排的。这座教学楼寄寓了冯友兰对母亲的深切缅怀。(P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